張文芽 王翠萍 (合肥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安徽 合肥 230022)
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發(fā)病率日益增高,對其生活質量有較大的影響。骨質疏松是其重要的原因,骨折常在較小的外力情況下發(fā)生。在股骨頸骨折的治療中,應該采取及時的牽引復位及手術治療,以促進骨折的愈合及肢體功能的恢復,減少骨折并發(fā)癥。研究顯示,在股骨頸骨折術后,采用積極的護理及術后康復措施,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1〕。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我院骨外科診治的股骨頸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齡53~83〔平均(63.7±12.8)〕歲。所有患者均經病史、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查確診,骨密度(BMD)值范圍為-2.017~3.234 S,符合骨質疏松診斷標準〔2〕。伴有血液系統(tǒng)疾患、急性炎癥、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精神系統(tǒng)疾患者不在納入范圍中。
1.2 臨床表現及分組方法 外傷原因包括跌倒43例及交通事故傷17例,骨折類型包括頭下型13例,經頸型29例,基底型18例。手術方法包括髖關節(jié)置換術35例,空心加壓螺紋釘內固定術25例。根據隨機的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年齡分布、性別比例、骨折類型及手術方法等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3 護理及康復措施 在控制血壓、血糖水平,糾正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應用鈣劑及維生素D,女性患者可應用雌激素,男性患者應用苯丙酸諾龍的基礎上,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護理及康復措施。
在常規(guī)護理及康復措施的基礎上,觀察組患者應用:①心理干預,消除患者焦慮情緒,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②體位干預,患肢下方墊軟枕,并保持患肢處于中立位,防止外旋;需要移動時應該采用整體移動的方法。③康復訓練,術后1 w內可輕微活動踝關節(jié)及足趾,指導患者深呼吸,學會正確的咳痰方法,變換體位促進氣道分泌物排出;術后2~4 w可運動膝關節(jié),并試探進行直腿抬高或髖關節(jié)屈伸運動;術后1~3個月,當X線檢查顯示骨折愈合后,可以行負重練習,注意循序漸進;術后4~6個月,繼續(xù)負重練習,并可進行靜蹲練習,跨步練習。④出院干預,向患者介紹堅持康復鍛煉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并強調避免大強度和長時間活動,避免內固定斷裂等,并囑患者定期隨訪觀察。
1.4 療效評價 髖關節(jié)功能評價采用Harris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表,其內容包括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形(4分)及關節(jié)活動度及畸形(5分),評價時間為術后1、3、6個月。90~100分為優(yōu),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小于70分為差。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兩樣本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優(yōu)17例(56.67%),良10例(33.33%),可3例(10.00%),差0例,總優(yōu)良率為90.00%;對照組患者優(yōu)11例(36.67%),良9例(30.00%),可6例(20.00%),差 4例(13.33%),總優(yōu)良率為66.67%,觀察組患者治療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1、3、6個月Harris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1、3、6個月Harris評分分別高于同期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1、3、6個月Harris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1、3、6個月Harris評分比較(s)
個月觀察組組別 n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 術后6 30 61.34±7.65 82.34±11.65 92.28±13.76對照組30 53.64±6.56 68.56±8.45 87.56±10.65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3例(10.00%),包括2例肺部感染及1例泌尿系感染。對照組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10例(33.33%),包括4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內固定松動2例、骨折不愈合1例及壓力性潰瘍1例。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會發(fā)生骨質疏松。近年來,與之相關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數量越來越多。其診斷主要依靠明確的外傷史,特征性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查〔3〕。在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的治療中,應早期行牽引治療幫助骨折復位,早期行手術復位固定,并指導患者行積極的康復鍛煉,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同時注意重要神經和血管的修復〔4〕。
由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多伴有骨質疏松,機體免疫能力低于中青年人,因此有效的固定和術后早期康復鍛煉對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減少手術并發(fā)癥十分重要。選擇固定牢固、組織創(chuàng)傷小、能縮短住院治療時間的手術方法有利于患者康復,術后積極的護理及康復措施能夠提高治療有效率,并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5,6〕。應該鼓勵患者早期行康復鍛煉,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長期臥床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壓力性潰瘍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延長患者生命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術后早期康復干預措施應該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時間及患者實際情況調整,并采用被動加主動的方法,使患者全身及局部得到鍛煉,不但可以減少全身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且能夠防止患肢肌肉萎縮、骨骼骨質疏松,促進患肢關節(jié)功能恢復,維持關節(jié)穩(wěn)定性和靈活性〔8〕。研究顯示,股骨頸骨折術后行早期康復干預,可以最大限度地維持髖關節(jié)功能,減少組織粘連,增加肌力,保證關節(jié)穩(wěn)定與功能,縮短患肢康復時間,提高治療效果〔9〕。適量負荷的康復鍛煉能夠維持與提高骨量,促進成骨作用,抑制骨吸收。
1 袁展程,周漢成,梁 恩,等.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1;10(11):858-9.
2 程 雷,聶 林,潘 新.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的治療〔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14):1818-9.
3 唐佩福,姚 琦.骨質疏松性股骨頸骨折的研究現狀〔J〕.中國骨腫瘤骨病,2007;6(2):110-3.
4 胡守力.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43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2):1751-2.
5 葉超群,陳佑學,紀樹榮.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險因素及預測〔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7;22(7):660-2.
6 吳繼英,錢梅君.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護理〔J〕.中華中西醫(yī)學雜志,2008;6(12):104-5.
7 夏遠軍,章 瑩,章 凱,等.動力髖螺釘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9;25(20):3445-7.
8 路微波,胡永善,吳 毅,等.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圍手術期運動療法干預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7;22(7):612-4.
9 張 敏,馬惠敏,丁俊琴.老年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河北醫(yī)藥,2006;28(6):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