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偉 劉青青 格鵬飛 曲紅梅 海汪溪,3 雷世成,3 (西北民族大學醫(y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2006年中國高血壓患者約2億人〔1〕,目前中國高血壓前期者有32.6%發(fā)展為高血壓〔2〕,國外有關文獻顯示年齡在55~65歲的高血壓前期者有一半發(fā)生高血壓〔3〕。因此探討高血壓前期的影響因素和發(fā)病特點,有利于分析并預測高血壓的流行趨勢,防止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減少疾病負擔。
1.1 對象 采用隨機、分層、多階段抽樣的方法。第一階段在甘肅省14個市(州)的86個縣(市、區(qū)),每個縣設置調查點作為項目縣。第二階段各縣(市、區(qū))所管轄鄉(xiāng)(鎮(zhèn))均作為項目鄉(xiāng)(鎮(zhèn));第三階段在每個鄉(xiāng)(鎮(zhèn))按民族、職業(yè)、性別、收入進行分層,隨機抽取10個村;第四階段在樣本村中隨機抽取20戶,每戶中抽取1名出生日期與調查日期最為接近的人為此次調查對象。調查的基本單位為個人,進行入戶調查或者通過居委會預約的方式對本地35歲以上常住居民進行調查,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進行問卷和體格調查。
1.2 方法 體格檢查和問卷調查集中在當?shù)鼐游瘯蛘呋蛏鐓^(qū)服務中心統(tǒng)一進行,項目調查組設置的專門人員審核及收集問卷、體格表及相關調查表,同一個人的體檢表與問卷表一起以鄉(xiāng)鎮(zhèn)為單位進行裝訂。對甘肅省14個市(州)、縣(市、區(qū))疾控中心的項目主管人員進行培訓;制定崗位職責,統(tǒng)一程序和方法。由甘肅省疾控中心項目小組負責并與各市(州)疾控中心進行技術指導和監(jiān)督調查,省疾控中心項目組負責對上報的數(shù)據(jù)統(tǒng)一錄入、清理及反饋。數(shù)據(jù)的錄入必須進行兩次或兩次以上,并剔除邏輯錯誤,嚴格按工作手冊統(tǒng)一要求進行。本項目所需工具統(tǒng)一從廣州白云山制藥廠參購,測量前至少靜坐5 min,精神放松。右臂與心臟在同一水平,測坐位右上臂血壓,袖帶氣囊的下緣在肘窩上方2.5 cm處,重復測兩次,取平均值。如果收縮壓或舒張壓2次讀數(shù)相差≥6 mmHg,則再測第3次血壓,取3次讀數(shù)的平均值。抽取15~20 ml血液,用于血液黏度的檢查。
1.3 指標定義 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9年基層版)》高血壓診斷及分級標準將高血壓分級定義〔4〕: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分別<120 mmHg、<80 mmHg為正常血壓,SBP、DBP分別在120~139 mmHg、80~89 mmHg為正常高值;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壓藥者亦被認為是高血壓;體質量指數(shù)(BMI)分型〔5〕:低體質量組:BMI <18.5 kg/m2,正常體質量組:BMI 18.5~23.9 kg/m2;超重組:BMI 24.0~27.9 kg/m2和肥胖組:BMI≥28 kg/m2;腰臀比(WHR)〔6〕:分為正常組和向心性肥胖組,男性 WHR≥0.9,女性WHR≥0.85為向心性肥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連續(xù)性變量以s表示,t檢驗進行兩組的比較;分類變量以頻數(shù)(頻率)形式表示,通過χ2檢驗來驗證其相關性。因變量為二分變量(正常血壓和高血壓前期),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驗證高血壓前期的影響因素。
2.1 高血壓前期和高血壓分性別隨年齡增長分析 調查了6 672人,男性3 003人,女性3 669人,年齡35~91(平均51.8)歲。合計人群中正常血壓檢出率29.1%(1 942人),高血壓前期檢出率33.7%(2 251人),高血壓檢出率37.2%(2 479人)。男、女性35~44歲組高血壓前期檢出率最高(男:43.5%,女:34.6%),隨年齡增長降低,其中男性45~54歲組高血壓前期檢出率降低9%達到34.5%,65~歲組以后高血壓前期檢出率最低(男:31.9%,女:27.4%)。男、女性高血壓前期檢出率35.9%vs 32.0%,差異顯著(P<0.01)。隨年齡增長高血壓升高,男女性高血壓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圖 1。
2.2 正常血壓組、高血壓前期組、高血壓組均值分析 正常血壓組、高血壓前期組,高血壓組兩兩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性別、城鄉(xiāng)、年齡、心率、BMI、WHR、SBP、DBP、血液黏度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見表2。
表1 高血壓前期和高血壓分性別隨年齡增長情況〔n(%)〕
表2 正常血壓、高血壓前期、高血壓人群基本特征(s)
表2 正常血壓、高血壓前期、高血壓人群基本特征(s)
(男/女)城/鄉(xiāng) 年齡(歲)n組別心率(次/min)BMI(kg/m2)WHR SBP(mmHg)DBP(mmHg)血液黏度(CP)6±8.5 66.4±6.1 4.28±0.67高血壓前期2 251(1 078/1 173)(670/1 581)50.9±10.5 77.5±12.5 23.2±3.2 0.87±0.07 121.5±7.6 77.9±5.2 4.35±0.68高血壓 2 479(1 139/1 340)(1 553/926)55.2±10.0 78.5±13.0 24.4±3.6 0.88±0.07 150.正常血壓 1 942(786/1 156)(444/1 498)48.5±10.0 75.8±11.2 22.2±2.9 0.85±0.07 103.3±19.3 94.1±11.4 4.53±0.7
2.3 按WHR為指標對男女性分年齡段高血壓前期檢出率進行比較 不同年齡段女性高血前期檢出率均高于男性,隨著年齡增長,高血壓前期檢出率有所升高,65~歲組后高血壓前期檢出率下降;除35~歲組,各年齡組男女性高血前期檢出率差異顯著(P<0.01)。見表3。
圖1 男、女性高血壓前期和高血壓隨年齡變化情況
表3 向心性肥胖組中分性別不同年齡組高血壓前期檢出情況
2.4 按BMI為指標對男女性分年齡段高血壓前期檢出率進行比較 45~54歲組男、女性高血壓前期檢出率差異有顯著意義(男32.9%vs女50.0%)(P<0.01),且人群中女性高血壓前期檢出率40.8%高于男性35.5%(P<0.01)。見表4。
表4 超重肥胖組中分性別不同年齡組高血壓前期檢出情況
2.5 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將年齡、性別、勞動強度、心率、血液黏度、WHR、BMI分組、是否鍛煉、城鄉(xiāng)、少數(shù)民族、肉類這11個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因變量為二分變量(高血壓前期和正常血壓)采用逐步后退法,以0.05為水準,得到年齡、向心性肥胖、超重、肥胖、性別、城鄉(xiāng)、民族、心率這8個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年齡越大、心率越高,高血壓前期發(fā)生風險越高,OR值依次是1.019(95%CI:1.012~1.026)、1.015(95%CI 1.009~1.021);在 BMI中超重、肥胖發(fā)生高血壓前期風險分別是正常體質量的2.080(1.515~2.855)、3.484(2.260~5.369)倍。向心性肥胖、城市、女性、漢族較非向心性肥胖、農(nóng)村、男性、少數(shù)民族居民發(fā)生高血壓前期風險分別是 1.221(1.061~1.405)、1.325(1.140~1.541)、1.479(1.289~1.697)、1.418(1.043~1.927)倍。見表5。
表5 高血壓前期影響因素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甘肅省35歲以上居民高血壓前期檢出率33.7%,男性35.9%,女性32.0%,低于文獻報道的臺灣高血壓前期檢出率35.8%〔7〕,較美國安東尼奧市高血壓前期檢出率31.6%〔8〕高。本次調查35~45歲人群中甘肅省高血壓前期檢出率37.4%與《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07》〔1〕的檢出率36.7%比較高0.7%,與《重慶市成年居民高血壓前期患病及影響因素》〔9〕的檢出率71.1%比較低33.7%。
隨年齡增長,男女性高血壓前期檢出率均有降低趨勢,高血壓呈升高趨勢,這表明隨年齡增長高血壓前期易轉化為高血壓。本研究顯示女性達到高血壓前期檢出率與高血壓檢出率相等,比男性提前約3~5年。對于向心性肥胖組,女性處于高血壓前期狀態(tài)在45歲后顯著;超重肥胖組中45~54歲的女性高血壓前期檢出率超過男性,這可能與女性更年期性激素變化有關〔10〕。
Logistics回歸結果分析顯示:城市居民比農(nóng)村居民更易患高血壓前期,這可能與我國現(xiàn)代社會城市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居民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暴飲暴食等相關〔11〕。少數(shù)民族生活方式與習慣、生活行為與環(huán)境、家族遺傳可能是導致其高血壓前期風險較漢族低的原因。無論單因素分析還是多因素分析,向心性肥胖、超重和肥胖都成為男女性患高血壓前期主要的危險因素,據(jù)統(tǒng)計2020年發(fā)展中國家年齡≥65歲的人群將有4.7億是肥胖者,這將是發(fā)達國家的兩倍或兩倍以上〔12〕。
高血壓前期在診斷時也許并無任何癥狀,但是隨著血壓的升高,可以引起頭痛、視覺改變、疲勞、眩暈等非特異性癥狀,通常也伴隨著其他不良狀態(tài)〔13〕。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相對于正常血壓,高血壓前期者有85%的人患有一種或幾種心血管疾病〔14〕;高血壓前期患者發(fā)生動脈硬化性腦梗死、腦卒中、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等心腦血管疾病疾病的風險高〔15,16〕。高血壓前期伴有較高心率發(fā)生死亡的風險增大〔17〕。
綜上,45歲后女性,尤其向心性肥胖者容易處于高血壓前期,應積極對其進行行為干預;城市居民、超重肥胖者應改善生活飲食結構,減少高血壓的發(fā)生發(fā)展,有利于減輕疾病負擔。
1 衛(wèi)生部心血管防治研究中心.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07〔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2-13.
2 Zheng L,Sun Z,Zhang X,et al.Predictors of progression from prehypertension to hypertension among rural Chinese adults:results from Liaoning Province〔J〕.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10;17(2):217-22.
3 Pitsavos C,Chrysohoou C,Panagiotakos DB,et al.Abdominal obesity and inflammation predicts hypertension among prehypertensive men and women:the ATTICA Study〔J〕.Heart Vessels,2008;23(2):96-103.
4 劉力生,王 文,姚崇華,等.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9年基層版)〔J〕. 中華高血壓雜志,2010;18(1):11-30.
5 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辦事處中國肥胖組問題工作組聯(lián)合數(shù)據(jù)匯總分析協(xié)作組.中國成人體質指數(shù)分類的推薦意見簡介〔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1;35(5):349-50.
6 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數(shù)據(jù)匯總分析協(xié)作組.我國成人體質量指數(shù)和腹圍對相關疾病危險因素異常的預測價值:適宜體質量指數(shù)和腰圍切點的研究〔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2;23(5):5-10.
7 Liu LK,Peng LN,Chen LK,et al.Prehypertension amo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in Taiwan:a five-year follow-up〔J〕.J Atheroscler Thromb,2010;17(2):189-94.
8 Lorenzo C,Aung K,Stern MP,et al.Pulse pressure,prehypertension,and mortality:the san antonio heart study〔J〕.Am J Hyperten,2009;22(11):1219-26.
9 張 玲,石 凱,易 東,等.重慶市成年居民高血壓前期患病及影響因素〔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0;26(6):698-700.
10 Boschitsch E,Mayerhofer S,Magometschnigg D.Hypertension in women:the role of progesterone and aldosterone〔M〕.Inform Healthcare,2010;13(4):307-13.
11 Nesbitt SD.Treatment options for prehypertension〔J〕.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2007;16:250-5.
12 Swami HM,Bhatia V,Gupta AK,et al.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obesity among elderly in chandigarh〔J〕.Indian J Comm Med,2005;30(1):11-3.
13 凌梨梨,趙景波,許加亮,等.高血壓前期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0;14(1):63-7.
14 Chia YC,MBBS(Mal),F(xiàn)RCP(Eng),et al.Prehypertension:what is the current status〔J〕?Malaysian Family Phys,2008;3(2):72:76.
15 Vasan RS,Larson MG,Leip EP,et al.Impact of high-normal blood pressure on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N Engl J Med,2001;345(18):1291-7.
16 Suri MF,Qureshi AI.Prehypertens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J Cardiovasc Nurs,2006;21(6):478-82.
17 King DE,Everett CJ,Mainous AG,et al.Long-term prognostic value of resting heart rate in subjects with prehypertension〔J〕.Am J Hypertens,2006;19(8):79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