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博峰
(環(huán)境保護部環(huán)境規(guī)劃院氣候變化與環(huán)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00012)
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研究
蔡博峰
(環(huán)境保護部環(huán)境規(guī)劃院氣候變化與環(huán)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100012)
介紹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特征和國際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研究進展,研究了全球城市化和城市CO2排放的強正相關性,以及中國城市清單方法研究起步較早但發(fā)展緩慢的特點。分析了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相對國家清單的特征,即城市清單編制往往采用消費模式,區(qū)別于國家清單的生產模式;國際城市清單中往往包括了由于外調電和供暖產生的CO2排放,同時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編制靈活性和針對性更強。針對我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我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方法,強調中國城市采用尺度1+尺度2的范圍,暫不考慮尺度3的范圍,即生產+消費的混合模式,并且在城市市域溫室氣體排放研究的基礎上,加強狹義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水平的研究。選擇北京市和紐約市,對比分析了兩個城市CO2排放特征,結果顯示,在確定的清單體系下,北京市和紐約市具有較好的可比性。紐約市的總排放量(尺度1+尺度2)略低于北京市排放量,人均排放量略高于北京市。
城市;溫室氣體;清單;尺度;狹義城市
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的快速增長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上升的重要原因[1-2]。城市不僅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源和絕對主體,同時也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由于城市人口、資源和基礎設施相對集中,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最可能出現(xiàn)在城市地區(qū)[3-4]。城市是創(chuàng)新與技術的熱點,也是制定許多世界性難題解決方法的地方。由于城市人口密集、經濟發(fā)達,因而城市低碳發(fā)展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城市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減排方面發(fā)揮著決定性的作用。發(fā)展低碳經濟和低碳城市,是全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和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選擇。低碳城市的前提是清晰、準確地掌握城市各個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因而,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是城市低碳發(fā)展的基石和參考標尺,通過研究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和排放水平,可以辨識溫室氣體排放量及其排放特征,跟蹤其增減變化及發(fā)展趨勢,預測未來排放情景,進而確定減排目標,制訂和實施行動計劃,提出切實、有效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和方案,有力推動城市向低碳化方向發(fā)展。國內低碳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進展很快,然而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研究卻相對滯后,難以滿足城市發(fā)展的需求。中國當前城市溫室氣體清單在方法體系和城市邊界上尚存在諸多問題。本文試圖綜述國際溫室氣體清單研究進展,并探討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中國城市清單方法,并且以典型案例對比分析說明。
2010年,城市集中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到2050年,這一比例會達到70%[4]。城市占地球表面不到1%,卻消耗世界約75%的能源。城市是人口、建筑、交通、工業(yè)、物流的集中地,也是能源消耗的高強度地區(qū)(見圖1),因此必然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的熱點和重點地區(qū)。大城市氣候領導集團(C40)的研究報告認為,城市排放了世界80%的人為溫室氣體,盡管這一結論存在一定爭議(IEA認為約為71%[1]),但是城市溫室氣體直接排放和受城市地區(qū)消費引發(fā)的間接排放總量無疑是非常巨大的。
全球城市化進程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有著顯著影響。圖2顯示了全球CO2排放和城市化率的關系,兩者之間有很強的正相關性。UN-HABITAT認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增長和城市化快速進程的一致并非耦合,而是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經濟活動強度大,能源利用量大,因而城市發(fā)展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有著強勁的驅動[4]。O’Neill等人[5]研究認為城市化仍然會顯著影響未來全球CO2排放。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和印度,城市人口增長可能導致高達25%的CO2排放量。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勞動力的高生產力和高消耗偏好導致了高的溫室氣體排放。
圖1 2005年世界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城市和非城市)[1]Fig.1 Worl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in 2005(urban and non-urban)
圖2 世界CO2排放和城市化(1965-2009年)[6-7]Fig.2 World CO2emission and urbanization(1965 -2009)
城市尺度上溫室氣體清單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由于西方發(fā)達國家城市自治性很強,所以城市在碳減排方面非?;钴S,清單編制越來越受到重視,并且成為城市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fā)展的關鍵步驟。溫室氣體清單對于城市有如下作用:①準確掌握城市能源利用中的低效和不足,發(fā)現(xiàn)節(jié)能和碳減排空間;②明確自身城市在國際、國內城市低碳經濟中的定位和優(yōu)劣勢,確定今后低碳重點發(fā)展方向;③制訂清晰、明確的低碳城市路線圖,確保城市實現(xiàn)碳減排的可測量、可報告和可核查(MRV);④積極開展教育宣傳,引導城市公眾和溫室氣體排放涉及者認識自身活動對于城市溫室氣體的貢獻,提高低碳意識。
早期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方法都是沿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國家清單方法,此后逐漸出現(xiàn)了專門研究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的組織和機構。全球地方環(huán)境理事會(ICLEI)探索并建立了適合城市特色的溫室氣體清單編制體系和方法,經過不斷完善,當前已經被國際上的城市廣為接受,成為主流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方法[8]。ICLEI成立于1990年,為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和排放量計算建立了較為詳盡和完善的研究體系。其發(fā)起的城市應對氣候變化運動(The Cities for Climate Protection,CCP)主要協(xié)助城市核算溫室氣體和制定減排方案。WRI(世界資源研究所)/WBCSD(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工商理事會)提出了企業(yè)溫室氣體核算方法體系[9],較為系統(tǒng)和全面,對許多城市產生了較大影響,許多城市的清單研究都對其有所借鑒[10],但其主要是針對企業(yè)層次的,因而涉及溫室氣體排放鏈條很長,在城市尺度上很難操作。C40組織選擇典型城市作為案例,研究其溫室氣體清單,并且選擇典型的部門、行業(yè)進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分析措施的有效性。C40在建筑、交通等領域溫室氣體清單及減排方面具有很多成功經驗,逐漸成為全球范圍研究城市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的重要組織。中國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先后參加了2005年和2007年C40峰會。
不少研究者也對城市溫室氣體清單進行了研究和探索。以Kennedy為首的研究團隊提出城市與外界物質、能量交換較大而需要采用獨立的清單體系[10-11]。Kennedy的城市溫室氣體清單體系較為完整,不僅包括ICLEI建議的范圍,而且包括水運和航空排放(這部分涉及大量的跨境排放)(見圖3),同時對城市道路交通的跨境排放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此外,該清單體系還包括燃料的上游排放(即燃料生產導致排放)。Kennedy選擇了10個典型城市進行實證分析,認為氣候、資源可獲取程度、電力、城市設計、廢棄物處理等都對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有著顯著影響;城市的地理位置對其溫室氣體排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2]。Dhakal研究了東京、首爾、北京、上海的溫室氣體排放,采用的清單方法包括外調電力和采暖因素,和ICLEI的方法一致。研究發(fā)現(xiàn)4個城市的人均能源利用都有趨同表現(xiàn)(1990-1998 年),約 1.3 -1.6 t標準油/人,但是北京和上海的人均CO2排放量卻明顯高于東京和首爾[13]。Glaeser等采用了類似 ICLEI的方法體系,核算美國66個大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發(fā)現(xiàn)城市汽油消費量和城市人口大小的對數有較強的線性相關性;家庭天然氣消費量(采暖為主)和1月份溫度有較顯著的線性相關性;家庭用電量和7月份溫度有較顯著的線性相關性。溫室氣體排放量和土地利用政策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許多地區(qū)建立嚴格的政策限制一些產業(yè)的發(fā)展,使得排放朝向高碳排放地區(qū)聚集。城市排放水平明顯低于城市郊區(qū),城市-郊區(qū)之間的碳排放差異在老城市例如紐約更加明顯[14]。Norman等認為城市溫室氣體清單還應該包括建筑材料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排放,發(fā)現(xiàn)城市交通是最重要的減排溫室氣體方向,而建筑是降低能耗的重要方向。同時,疏松型城區(qū)的人均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是密集型城區(qū)的2.0 -2.5 倍[15]。
Ramaswami等人提出了混合型生命周期碳足跡清單體系,并對城市與周邊的跨界交通(道路和航空)的溫室氣體排放分配問題做出了詳細論述[16]。此后,Hillman等完善了混合型生命周期碳足跡清單體系,認為還應該包括4種必需品(食物、燃油、水和建材)生產而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該方法體系核算的CO2排放包括了城市終端能源利用、跨界水運和航空運輸,以及城市4種必需品內涵溫室氣體排放(由于生產這些產品而產生溫室氣體排放,一般不在城市邊界內),這種清單體系已經超過了Kennedy等人的方法體系,接近WRI/WBCSD針對企業(yè)的清單要求(見圖 3)[17]。
Dodman等對ICLEI的清單方法提出異議,尤其對電力和供熱的歸屬問題提出異議,并且提出了不同的清單方法,其結果是全球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還不到人為排放的一半,許多城市人均排放量低于其國家人均排放量[18]。Satterthwaite認為城市溫室氣體排放占人類活動排放的75-80%的比例有些過高,農業(yè)、毀林、重工業(yè)、火電等都絕大部分都不在城市,因而全球城市溫室氣體排放僅占到人為排放30.5-40.8%,許多城市人均排放量低于其國家人均排放量。Satterthwaite認為雖然城市作為終端消費了很多能源,但把產品生命周期的排放歸結城市有可能形成誤導。因為并不是城市這一地理概念造成了高能耗、高排放,而是高收入水平國家中的個別高收入群體的高消費導致了城市消費生命周期的高排放[19]。
從上述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對于城市碳排放問題,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相差很大,尤其城市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實體,其與外界的能源、物品交換強度很大,因而對于城市排放的不同界定,會導致城市排放水平的很大差異。對比當前國際城市主要采用的方法體系(見圖3),總體趨勢是,絕大部分城市在核算自身溫室氣體排放時,都考慮外部電力和熱力供應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即世界地方環(huán)境理事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ICLEI)提出的主要考慮尺度1+尺度2+外部垃圾填埋的溫室氣體排放。全球已經有68個國家的1 200個城市采用ICLEI方法編制了城市溫室氣體清單。許多研究基于這種清單方法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城市碳預算方案[20]。
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研究起步較早,但發(fā)展緩慢。1994年,中國與加拿大政府開展了北京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研究,并較為全面地核算了北京市1991年溫室氣體排放清單[21],但此后一直缺乏城市清單的研究文獻。近幾年城市清單研究逐漸增加,蔡博峰等人初步提出了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研究方法,并且針對重點排放領域推薦了排放因子[22]。張晚成等人利用城市清單體系核算了上海CO2排放[23]。陳操操等人對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方法做了較為詳細的評價和總結,并且對比了城市清單和國家清單的異同[24]。蔡博峰探討了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困難,并提出了初步建議[25]。
圖3 城市溫室氣體清單體系范圍比較[8-10]Fig.3 Comparison of measures for city greenhouse gases inventory
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相比國家溫室氣體清單而言,從編制模式、覆蓋領域和針對性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特色,這些特色也意味著國家清單方法體系(IPCC方法學指南)并不能適用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的需要。
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方法學早期借鑒了大量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的方法,盡管后期在清單基礎方法學、排放因子等方面很難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但在原則、技術路線和方法體系上卻體現(xiàn)了城市的自身特點。當前,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方法學和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方法學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點。在編制模式上,由于城市和外界有著大量的能量和物質交流,城市往往采用消費模式,區(qū)別于國家清單的生產模式。國際城市清單中往往包括了由于外調電力和供暖帶來的間接排放,即發(fā)生在城市地理邊界以外生產城市用電和熱力的溫室氣體排放。在覆蓋范圍上,城市清單往往比較簡單,特別是發(fā)達國家城市,幾乎沒有農業(yè)問題,工業(yè)比例也很小,所以能源供應、建筑和交通以及廢棄物處理往往是城市清單的主要內容。在針對性和靈活性方面,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編制靈活、針對性強。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國家宏觀制定減排政策提出科學支持和國際溫室氣體排放對比與談判,因而國家清單相對比較規(guī)范和嚴格。而城市清單為了提高針對性,往往在組織結構上更加靈活。其提出的政策直接到技術層面,可核查性、可測量性和可報告性都很強,其溫室氣體減排的實現(xiàn)依賴于城市公眾的參與和監(jiān)督[25]。但城市清單的靈活性某種意義上影響了國際城市之間溫室氣體排放的可對比性。
中國當前的低碳城市發(fā)展很快,但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研究卻相對滯后,主要是存在著兩個核心問題。其一是城市排放清單方法體系不完善,其中邊界、范圍等關鍵問題尚未解決。絕大部分城市尚未編制較為全面的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許多城市依然沿用IPCC的方法核算溫室氣體排放,而IPCC方法不適用于城市尺度已經是國際共識。此外,發(fā)達國家城市排放清單都包括尺度1和尺度2水平,而我國當前已經編制的城市清單基本相當于尺度1水平,城市清單內容相比國際規(guī)范有較多殘缺。由于核算方法的混亂,導致中國同一城市出現(xiàn)多種溫室氣體排放量,極不利于科學研究和政府決策。其二,無法核算真正城市意義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中國城市和西方國家城市有較大差別,后者是專為城市而設立的一種建制類型,同行政區(qū)劃并無必然聯(lián)系。它突出了人口聚集點的概念,核心部分是城市建成區(qū)。而中國城市是一種行政區(qū)劃建制,包含大量的農村、林地等非城市建設用地。因而中國城市更類似一種區(qū)域概念。對中國城市的特征,Montgomery也提出其不同于西方城市,并且建議將以建成區(qū)為核心的地區(qū)作為城市加以重點研究[26]。這種城市排放清單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城市特色,變?yōu)榕c省/區(qū)域排放清單性質一致,因而無法有效支持中國低碳城市的積極發(fā)展。同時也使得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水平很難直接與發(fā)達國家城市排放做直接比較,也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借鑒西方城市低碳化發(fā)展的成功經驗。發(fā)達國家估算的城市溫室氣體排放占國家排放比例約在70-80%,而在我國當前的情況,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等于全國排放總量,城市這一極為重要的低碳發(fā)展因素無法突出其應有特色。
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的不足嚴重制約了我國低碳城市發(fā)展,甚至可能誤導城市低碳發(fā)展方向。研究解決上述兩個中國城市碳排放清單核心問題,有利于規(guī)范我國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準確把握我國真正城市意義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和特征,澄清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的一些誤區(qū)和錯誤觀點,并為低碳城市發(fā)展和政府決策奠定堅實基礎。同時,清晰、明確的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方法體系,便于城市之間以及城市自身時序上的比較分析,支持政府出臺有效的政策措施,并建立相應的核查機制。
鑒于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及當前的研究現(xiàn)狀,本研究提出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方法,以供研究者和決策者參考。方法介紹側重城市清單的特色內容,排放因子等技術要素與IPCC一致,所以不作介紹。
5.1 清單邊界
中國城市清單邊界問題是城市清單體系中較為重要的一個問題。主要原因是中國城市地理邊界不明確。西方城市的核心和主要部分是城市建成區(qū),其強調的是城市自治,而不是行政區(qū)劃等級。由于中國城市的特殊性,本文提出狹義城市的清單邊界,以區(qū)別于我國當前城市市域范圍(城市行政區(qū)域)的清單。狹義城市是指包括城市建成區(qū)90%面積的最小市轄區(qū)/縣范圍。許多研究城市的學者把市轄區(qū)作為狹義城市的概念,但縣升區(qū)的參考標準主要是整體經濟水平,因而會把一些經濟體量很大的農業(yè)縣包括進來,例如北京市懷柔、平谷、門頭溝、房山等區(qū),其包括了大量的農村地區(qū)和非城市建成區(qū)。所以依據市轄區(qū)很容易高估狹義城市的面積。事實上,城市建成區(qū)是城市的最佳表征,然而城市建成區(qū)同城市行政區(qū)劃并不完全重合,導致數據口徑無法統(tǒng)一,難以完成數據收集和積累。
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體系中,可以同時核算城市市域范圍內(城市行政區(qū)域)的溫室氣體排放,和狹義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我國地級以上城市基本都有較為完整的市域范圍內的公開統(tǒng)計數據,因而可以支持城市市域排放清單的編制。著重考慮狹義城市溫室氣體清單,可以突出城市意義和特色,真正指導中國城市低碳發(fā)展,同時也提高中國城市與西方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的可比性,有利于中國最大限度地借鑒西方城市低碳化發(fā)展的成功經驗。
排放源的歸屬問題在西方城市比較顯著,因為西方城市中的私人公司或者是私人入股公司占據絕大多數。因而西方城市處理排放源歸屬問題往往分為運行控制(Operational Control)和金融控制(Financial Control)兩類。運行控制是受市政府各項政策法規(guī)直接管理的,但其經營和財務關系未必完全受當地市政府控制。而金融控制符合國際財務會計標準,即對于一個排放源實體具有完全的金融管理權利。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可以以行政管轄為邊界,即相當于西方城市的運行控制,符合我國城市對企業(yè)的管理和統(tǒng)計口徑。此外,由于西方城市的行政自治和民主管理的特點,城市溫室氣體清單都分為全市排放清單(Citywide Inventory)和政府排放清單(Government Inventory),后者屬于前者,但單獨列出。政府排放清單主要包括政府部門的用電、采暖、用水、交通、廢棄物等,之所以單獨列出,是因為全市和政府部門減排的措施有很大不同。對于政府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完全可以采取強制手段進行減排,而對于城市水平的排放,政府只能通過政策鼓勵或者財稅刺激等市場方法,要想采取強制手段,必須通過地方立法,其操作和實施都較為困難[25]。這一點和我國倡導和實施的綠色政府比較相近,可以充分借鑒。
5.2 清單范圍
清單范圍是指清單所包括的溫室氣體排放過程,主要指本地排放和異地排放,即直接排放過程(本地排放)和間接排放過程(異地排放)。具體可分為三個尺度(見圖3)。①尺度1:所有直接排放過程,主要是指發(fā)生在清單地理邊界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過程。②尺度2:由于電力、供熱的購買和外調發(fā)生的間接排放過程。以用電為例,大部分城市的電力依靠購買或外調,所以并不直接產生溫室氣體排放,但可能所購電力來自火力發(fā)電,而火力發(fā)電產生溫室氣體,所以這部分溫室氣體算為城市間接排放。③尺度3:未被尺度2包括的其他所有間接排放。這一尺度所包括的范圍很廣,包括城市從外部購買的燃料、建材、機械設備、食物、水資源、衣物等等,生產和運輸這些原材料和商品都會排放溫室氣體[25]。
建議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需要同時包括尺度1和尺度2,暫不考慮尺度3排放。這樣中國城市編制清單相當于采用了生產+消費的混合模式,即在核算清單時,首先核算城市直接排放(生產模式),然后將外調電力和供暖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計入城市本身排放(消費模式)。國際上絕大部分城市都是采用這一“混和”模式編制溫室氣體清單。
選擇北京市和紐約市,基于前文所述的城市溫室氣體清單原則和方法體系,對比分析兩個城市的溫室氣體排放特征。根據前面所述的狹義城市,北京市包括城市建成區(qū)90%面積的區(qū)/縣共6個,分別為東城區(qū)、西城區(qū)、海淀區(qū)、朝陽區(qū)、石景山區(qū)和豐臺區(qū)。
本研究對比了2個城市的CO2排放水平。北京市市域的碳排放清單可以基于能源統(tǒng)計年鑒核算,但狹義城市的碳排放清單卻缺乏數據支持,沒有公開出版的北京市各區(qū)縣的能源利用情況。因此,只能采用其它數據途徑。歐盟和荷蘭環(huán)保局聯(lián)合開發(fā)了全球0.1°×0.1°(中緯度地區(qū)約10 km)溫室氣體排放空間網格數據庫,當前已經更新至EDGAR version 4.1版本(2005年),該數據庫是迄今為止全球水平上空間精度最高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庫。EDGAR排放源數據主要來源于IEA的排放點源數據庫,比較全面地核算了區(qū)域空間CO2排放信息,非常有利于我們利用該數據計算狹義城市CO2直接排放水平。因此,基于EDGAR數據庫,直接核算北京市2005年狹義城市的直接(尺度1)碳排放量為4 473萬t。然而北京市狹義城市間接(尺度2)排放量的估算較為困難,只能基于北京市市域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的比例來推算。
根據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27]、北京市統(tǒng)計年鑒[28]和IPCC排放因子[29],2005年北京市域 CO2排放量為 1.413億t,其中直接排放1.012億 t,間接排放(電力調入量為357.69 億 KWh時,2005年無熱力輸入)0.401 億 tCO2,間接排放占直接排放的39.62%。其中,外調電力排放因子取值為1.120 8t CO2/MWh,該值來源于國家2007中國區(qū)域電網基準線排放因子中的華北區(qū)域電網電量邊際排放因子OM(其計算數據基于2004-2006年《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根據北京市市域間接排放和直接排放的比例關系,以及北京狹義城市直接排放量,可以推算北京市狹義城市的間接(尺度2)碳排放量為1 772萬t。北京市和紐約市的溫室氣體排放對比見表1。
表 1 2005 年北京市和紐約市 CO2 排放量比較[27-28,30]Tab.1 Comparison of CO2emission between Beijing and New York
從表1可以看出,狹義城市的溫室氣體清單體系下,北京市和紐約市具有較好的可比性。紐約市的總排放量(尺度1+尺度2)略低于北京市排放量,人均排放量略高于北京市。較為顯著的一點是,紐約市尺度2排放占總排放比例明顯高于北京市的這一數值,這主要是因為紐約市內工業(yè)很少,主要能源消耗是電力和交通燃料。這也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城市的典型特征,即其低碳發(fā)展的主要方向都是建筑、交通、城市廢棄物處理等明顯具有城市特色的方向。北京市盡管在逐漸搬遷市內的重工業(yè),但2005年依舊存在著不少工業(yè)企業(yè)。
城市溫室氣體清單體系的不完善和無法核算真正意義的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是我國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研究的重要不足,直接影響我國低碳城市的積極、健康發(fā)展。借鑒和對比分析當前國際城市排放清單研究的主要方法,并對其進行梳理和篩選。選擇主流和較為全面的方法體系,結合我國城市實際情況,確定我國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的方法體系,是我國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研究的首要工作。同時,考慮當前數據的可獲取性,基于城市市域排放和理論模型,研究狹義城市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編輯:劉照勝)
References)
[1]IEA.Cities,Towns&Renewable Energy[R].2009.
[2]OECD.Cities and Climate Change[M].OECD Publishing,2010.
[3]UN-HABITAT.State of the World’s Cities 2008/2009[R].2008.
[4]UN-HABITAT.State of the World’s Cities 2010/2011:Bridging The Urban Divide[R].2010.
[5]O’Neill B C,Dalton M,F(xiàn)uchs R,et al.Global Demographic Trends and Future Carbon Emission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0,107(41):17521-17526.
[6]The World Bank.World Databank[E].2010.
[7]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R].2010.
[8]ICLEI.Local Government Operations Protocol for The Quantification and Reporting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ventories[R].2008.
[9]WRI/WBCSD.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ol A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R].2004.
[10]Kennedy C,Steinberger J,Gasson B,et al.Methodology for Inventory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Global Cities[J].Energy Policy,2010,38(9):4828 -4837.
[11]Kennedy C,Cuddihy J,Engel-Yan J.The Changing Metabolism of Citie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7,11(2):43 - 59.
[12]Kennedy C,Steinberger J,Gasson B,et al.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GlobalCities[J].EnvironmentalScience &Technology,2009,43(19):7297 -7302.
[13]Shobhakar D.Urban Energy Us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Asian Mega - Cities[M].Kitakyushu:Institute for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2004.
[14]Glaeser E L,Kahn M E.The Greenness of Cities: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J].JournalofUrban Economics,2010,67:404 -418.
[15]Norman J,MacLean HL,Kennedy C A.Comparing High and Low Residential Density:Life-Cycle Analysis of Energy Us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2006,132:10 -21.
[16]Ramaswami A,Hillman T,Janson B,et al.A Demand - Centered,Hybrid Life-Cycle Methodology for City-Scale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8,42(17):6455-6461.
[17]Hillman T,Ramaswami A.Greenhouse Gas Emission Footprints and Energy Use Benchmarks for Eight U.S.Citi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44(6):1902 -1910.
[18]David D.Blaming Cities For Climate Change?An Analysis of Urban Greenhouse GasEmissionsInventories[J].Environment &Urbanization,2009,21(1):185 -201.
[19]David S.Cities’Contribution to Global Warming:Notes on The Alloca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Environment &Urbanization,2008,20(2):539 -549.
[20]Salon D,Sperling D,Meier A,et al.City Carbon Budgets:A Proposal to Align Incentives for Climate-Friendly Communities[J].Energy Policy,2010,38(4):2032 -2041.
[21]北京市環(huán)境保護監(jiān)測中心.北京市溫室氣體排放及減排對策研究[R].1994.[Beijing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Beijing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and Abatement Research[R].1994.]
[22]蔡博峰,劉春蘭,陳操操,等.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研究[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9.[Cai Bofeng,Liu Chunlan,Chen Caocao,et al.City’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ventory Research[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9.]
[23]張晚成,楊旸.城市能源消費與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清單:以上海市為例[J].城市管理與科技,2010,6:17 -21.[Zhang Wancheng,Yang Yang.City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Emission Inventory:Case Study of Shanghai[J].Urban Management Science& Technology,2010,6:17 -21.]
[24]陳操操,劉春蘭,田剛,等.城市溫室氣體清單評價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10,33(11):2780 -2787.[Chen Caocao,Liu Chunlan,Tian Gang,et al.Progress in Research of Urba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ventory[J].Environmental Science,2010,33(11):2780 -2787.]
[25]蔡博峰.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研究[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1,7(1):23 - 28.[Cai Bofeng.City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ventory Study[J].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1,7(1):23 -28.]
[26]Montgomery M R.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ing World[J].Science,2009,319(5864):761 -764.
[27]國家統(tǒng)計局工業(yè)交通統(tǒng)計司,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局.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2006[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07.[Department of Industry&Transport Statistics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Energy Bureau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China Energy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6[M].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7.]
[28]北京市統(tǒng)計局,國家統(tǒng)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北京統(tǒng)計年鑒2006[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06.[Beijing Statistics Bureau,Beijing Survey Organization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Beijing Statistical Yearbook2006[M].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6.]
[29]IPCC.2006 IPCC GuidelinesforNational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R].2006.
[30]The City of New York.Inventory of New York City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eptember 2010[R].2010.
[31]袁曉輝,顧朝林.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和方法概述[J].城市環(huán)境與城市生態(tài),2011,24(1):1 -4.[Yuan Xiaohui,Gu Chaolin.Urban Greenhouse Gas lnventory and Methods in China[J].Urban Environment& Urban Ecology,2011,24(1):1 -4.]
[32]郭運功.特大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量測算與排放特征分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Guo Yungong.The Analysis on Calcul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 Megaci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D].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09.]
[33]李鳳亭,郭茹,蔣大和.上海市應對氣候變化碳減排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Li Fengting,Guo Ru,Jiang Dahe.Research on Carbon Emissions and Climate Change of Shanghai[M].Beijing:Science Press,2009.]
[34]朱世龍.北京市溫室氣體排放現(xiàn)狀及減排對策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9):93 - 106.[Zhu Shilong.Present Situa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 Beijing and the Approach to Its Reduction[J].China Soft Science Magazine,2009,(9):93 - 106.]
[35]袁曉輝,顧朝林.北京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基礎研究[J].城市環(huán)境與城市生態(tài),2011,24(1):5 - 8.[Yuan Xiaohui,Gu Chaolin.Urban Greenhouse Gas lnventory and Methods in Beijing[J].Urban Environment& Urban Ecology,2011,24(1):5 -8.]
[36]徐思源.重慶市溫室氣體排放基準初步測算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Xu Siyuan.Primary Calculation Research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benchmark of Chongqing[D].Chongqing:Southwest University,2010.]
[37]陳紅敏.包含工業(yè)生產過程碳排放的產業(yè)部門隱含碳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9,19(3):25 -30.[Chen Hongmin.Analysis on Embodied CO2Emissions Including Process Emissions[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 and Environment,2009,19(3):25 -30.]
[38]中國氣候變化國別研究組.中國氣候變化國別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China climate change country study group.China Climate Change Country Study[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2.]
[39]趙小杰,趙同謙,鄭華,等.水庫溫室氣體排放及其影響因素[J].環(huán)境科學,2008,29(8):2377 - 2384.[Zhao Xiaojie,Zhao Tongqian,ZhengHua,etal.GreenhouseGasEmissionfrom Reservoir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J].Environmental Science,2008,29(8):2377 -2384.]
Research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ventory in the Cities of China
CAI Bo-feng
(Center for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Beijing 100012,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cities greenhouse gases(GHG)emission and reviewed the GHG inventory of the cities as well.Th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urbanization and CO2emissions were indentified.The study of cities GHG inventory in China started early but lag behind in recently years.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methodology between the national inventory and city inventory were a major finding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Instead of production based method for national inventory,cities inventory is mostly consumption based,which considers CO2emissions from the electricity and heat supplied outside the cities.City inventory is also project focused and more flexible.Pointed out the insufficiency of cities’GHG inventory in China,a system inventory model(scope1+scope2,not include scope3,similar to a hybrid method)as well as principles and boundaries were proposed for China.The emission of city proper was emphasized and strongly recommended.Beijing Municipality and New York were selected for applying new city GHG inventory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good comparability between these two cities under our new inventory system.The total CO2emissions(scope1+scope2)of New York were lower than Beijing and per capita emissions were higher than Beijing.
city;greenhouse gas emissions;inventory;emission scope;city proper
X321
A
1002-2104(2012)01-0021-07
10.3969/j.issn.1002-2104.2012.01.005
2011-08-12
蔡博峰,博士,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溫室氣體清單和低碳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