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靜
安徽理工大學醫(yī)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高泌乳素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關性不孕的關系研究
方 靜
安徽理工大學醫(yī)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目的:探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泌乳素水平與不孕的關系。方法:收集病例測定患者組合對照組的泌乳素水平。結果 患者組血清泌乳素含量較對照組高,通過統(tǒng)計軟件分析,具有顯著性差異。結論:患者組血清高泌乳素顯著高于正常人,可能是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不孕的原因之一。
子宮內膜異位癥;泌乳素;不孕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es EM)主要見于育齡婦女,臨床上以痛經(jīng)為主要癥狀,同時患者中約有30%~40%伴有不孕。目前的研究認為一些體液因素包括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IL-1、IL-2、泌乳素(Prolactin PRL)等均參與了EM的發(fā)病過程[1]。有關PRL在EM發(fā)病過程中的作用,及EM患者PRL分泌功能與其不孕之間的關系,日益受到重視。異位內膜PRL分泌特點與自身在位內膜存在差異,可能與病理環(huán)境有關。通過檢測EM患者和對照組婦女的血清PRL水平,研究EM患者的PRL分泌功能改變;血清PRL水平與不孕的關系。探討EM患者的PRL分泌功能改變,特別是血清PRL水平與不孕的關系,具有重要理論和科研意義。
1.1 研究對象 設立EM組和對照組。經(jīng)腹腔鏡檢查和 (或)開腹手術及病理檢查證實的EM患者25例為EM組。非內異癥患者是排除了內分泌失調因素 (除外患高泌乳素癥)的患者15例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無心、肝、腎、甲狀腺等疾患,月經(jīng)周期規(guī)則,2年內無分娩及哺乳史,3個月內無服用激素及升PRL的藥物。
1.2 研究方法 對EM患者手術組織進行石蠟制片HE染色并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進行病理診斷。對EM組和對照組同時進行血清內異癥抗體(EMAb)定性和PRL定量的檢測,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1.2.1 EMAb定性 采用ELISA法,采用邁新公司試劑盒,由專人按照說明書嚴格操作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
1.2.2 PRL定量 采用ELISA法,Anti-Cardi0-lipin Ig試劑盒由德國Ogentec公司生產(chǎn),由專人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
1.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定量變量先行方差齊性檢驗然后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血清PRL測定結果比較
子宮內膜異位現(xiàn)代定義是,由腺體和間質構成的功能性內膜細胞在子宮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生長、發(fā)育、出血,并引起相應臨床癥狀。PRL除在人體垂體前葉泌乳素細胞分泌以外,妊娠子宮的蛻膜組織、分泌晚期的子宮內膜組織及部分腫瘤組織等也可分泌PRL,其具有催乳、調控卵巢黃體功能及免疫調節(jié)等作用,異位子宮內膜也能產(chǎn)生PRL。
子宮內膜異位癥與高PRL血癥,25例患者中有22例血清PRL升高,其中3例有泌乳。由于血PRL值高,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導致排卵障礙及造成不孕??赡苓€存在有內分泌功能、排卵功能異常以及自身免疫等因素[2]。血清PRL升高使FSH,LH活性降低,削弱了對卵巢的刺激作用,從而使卵泡發(fā)育不良,分泌減少。黃體是卵泡發(fā)育的繼續(xù),任何影響卵泡發(fā)育的因素均可導致黃體功能不足,所以高PRL可能引起黃體功能不全。通過檢測血液及腹腔渡中生殖內分泌激素水平,了解內分泌因素在于宮內膜異位癥所致不孕的作用。子宮內膜異位癥特別是合并不孕者血及腹腔液中PRI和T水平較高,這可能是EM導致不孕的原因之一[3]。
子宮內膜異位癥(EM)是一種雌激素依賴性疾病,發(fā)病率高,可致盆腔疼痛、月經(jīng)失調和不孕。EMs與不孕的關系相當復雜,EMs女性生殖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均被研究。從卵巢功能障礙著手,闡述EMs導致卵巢功能下降的原因。卵泡形成受損,卵泡質量差,卵巢的破壞,卵巢局部微環(huán)境改變,腹腔微環(huán)境改變均可引起卵巢功能的受損,從而引起生育功能障礙。因此,糾正病因、改變盆腔微環(huán)境對治療EMs不孕有重要的作用。
[1]賀又娥 等.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泌乳素分泌功能及其與黃體功能不足和不育的關系[J].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1993, 28 (1): 14-17
[2]陳文萍,黃曉東,付清梅,郝艷華,許劍.血清與腹腔液CA125測定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價值[J].廣東醫(yī)學,2009,30(1)
[3]郎景和.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研究與設想[J].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03,38(8):478-480
10.3969/j.issn.1001-8972.2012.21.058
安徽理工大學青年科學研究基金;安徽理工大學碩士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