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玲
上饒市高、中專院校教師疲勞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調查研究
邵玲①
目的:了解上饒市高、中專院校教師疲勞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方法:采用多階段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上饒市高、中專院校教師330名,采用FS-14量表對其疲勞狀況進行測量,用t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多重線性回歸進行分析。結果:各項疲勞得分在不同性別、職稱、學歷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江西醫(yī)學院上饒分院教師疲勞總分高于上饒師院和上饒師范(上饒師院小教分院),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周工作時間>48 h的教師各項疲勞得分均高于周工作時間≤48 h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重線性回歸結果顯示,影響教師疲勞的因素主要有身體健康狀況、情緒衰竭、少成就感和周工作時間。身體健康狀況越差,情緒衰竭越嚴重,成就感越少,周平均工作時間越長,越容易疲勞。結論:上饒高、中專院校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身體和心理疲勞,身體健康狀況差、情緒衰竭、工作缺少成就感和周工作時間長是其主要影響因素。
高、中專院校教師; 疲勞; 影響因素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高、中專院校不斷擴招,教師的工作量不斷加大;在各種任職、晉升條件等硬性指標不斷提高的壓力下,教師工作負荷普遍增加,精神壓力大,身心疲憊,關于高、中專院校教師亞健康狀態(tài)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1]。本研究通過對上饒3所高、中專院校教師疲勞現(xiàn)狀的調查,旨在探索高、中專院校教師疲勞狀態(tài)發(fā)生的影響因素,為高、中專院校教師職業(yè)疲勞干預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采用多階段抽樣的方法,先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上饒3所高、中專院校,再從3所高、中專院校中按單純隨機方法分別抽取上饒師院138名,上饒師范121名,江西醫(yī)學院上饒分院71名,共330名教師。
1.2 方法 采用自制的一般情況調查表、疲勞量表-14(FS-14)和教師職業(yè)倦怠問卷進行調查。FS-14量表系英國心理醫(yī)學研究室的Trudie Chalder及Queen Mary’s University Hospital的G.Berelowitz等許多專家于1992年共同編制的。該量表共14題,包括軀體疲勞和腦力疲勞兩個維度,軀體疲勞分值最高為8分,腦力疲勞分值最高為6分,總分值最高為14分,分值越高,反映疲勞越嚴重。FS-14進行信度檢驗結果顯示,分半信度為0.6559,內部一致信度為0.7692,可見該量表信度為較強。采用徐富明和吉峰根據Maslach理論結構改編的教師職業(yè)倦怠量表(Teacher Burnout Inventory,TBI),該量表有三個維度:情緒衰竭(表現(xiàn)為疲勞、煩躁、易怒和緊張等)、人格解體(指對服務對象表現(xiàn)疏遠和冷漠)和少成就感(指個體感覺無力勝任所從事的工作以及缺乏成功的體驗)。TBI進行信度檢驗結果顯示,分半信度為0.8206,內部一致信度為0.8630,可見該量表信度為較強。共發(fā)量表350份,回收完整的調查表330份,有效應答率為94.3%,男:女比為0.86:1,年齡20~60歲,平均(35.53±8.02)歲。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epidata 3.02進行資料錄入,SPSS 16.0進行資料分析,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多重線性回歸進行分析。
2.1 上饒市高、中專院校教師疲勞現(xiàn)狀 由表1可見,330名調查對象軀體疲勞得分、腦力疲勞得分及疲勞總分在不同性別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0.727、-0.655、-0.820,P>0.05);經方差分析,各項得分在不同職稱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F軀體疲勞=0.583,F(xiàn)腦力疲勞=0.431,F(xiàn)疲勞總分=0.709;P>0.05),在不同學歷間的差異亦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F軀體疲勞=0.271,F(xiàn)腦力疲勞=0.027,F(xiàn)疲勞總分=0.174;P>0.05);不同高、中專院校教師各項得分間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軀體疲勞=3.766,P軀體疲勞=0.024;F腦力疲勞=5.932,P腦力疲勞=0.003;F疲勞總分=5.849,P疲勞總分=0.003),經LSD法兩兩比較,江西醫(yī)學院上饒分院教師軀體疲勞得分明顯高于上饒師范大學(P<0.01),江西醫(yī)學院上饒分院教師腦力疲勞得分及疲勞總分均明顯高于上饒師院和上饒師范(P<0.01);周工作時間>48 h的教師軀體疲勞得分、腦力疲勞得分及疲勞總分均高于周工作時間≤48 h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3.649、2.001、3.529,P<0.05)。
2.2 教師疲勞與職業(yè)倦怠相關分析 由表2可見,疲勞量表總分及各項得分與教師職業(yè)倦怠量表中情緒衰竭、少成就感、人格解體呈正相關(P<0.01),腦力疲勞得分與人格解體無相關性(P>0.05)。情緒衰竭、少成就感、人格解體各維度得分越高,則疲勞量表總分及各因子得分越高,越容易疲勞。
2.3 高、中專院校教師疲勞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疲勞量表總分為因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變量篩選采用逐步選擇法,多重線性回歸結果見表3。結果顯示,影響教師疲勞的因素主要有身體健康狀況、情緒衰竭、少成就感和周工作時間。身體健康狀況越差,情緒衰竭越嚴重,成就感越少,周平均工作時間越長,則越容易疲勞。
表3 高、中專院校教師疲勞影響因素逐步回歸分析結果
疲勞是由個體自身感知的一種強烈而持久的倦怠感及從事腦力和體力工作時的無力感,這種感覺不因休息而緩解[2]。高、中專院校教師要除了完成正常教學、科研任務外,還承擔教學改革、人際關系、職稱評定、教師聘任以及同行間競爭等所帶來的壓力,長期在精神高度緊張、工作量大的環(huán)境中工作,極易產生生理和心理疲勞[3-4]。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上饒市3所高、中專院校教師疲勞感在不同性別間無明顯差異,不同于國內其他研究[5]。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現(xiàn)代社會女性承擔著家庭與社會的多重責任,壓力大,任務重,每周職業(yè)任務超重的平均頻率2~3倍于丈夫;另一方面,社會公眾對男性成功的期望值高于女性,男性承擔著比女性更多的社會壓力、工作壓力、生活壓力,而且,從生理學角度看,男性的耐受力也較女性差,對環(huán)境的敏感性較高。因此,由于多種因素的作用,男性和女性在疲勞感方面并無顯著差異。
工作量過重是導致疲勞的重要客觀因素,本次調查結果提示,周工作時間大于48 h的教師疲勞感明顯增強。學校來源不同的教師疲勞狀態(tài)亦有差別。由于醫(yī)學院校相對課時量較大,任務較重,專業(yè)性質也要求教學工作要更加嚴謹,因此教師壓力也較大,更容易產生疲勞感。
身體健康狀況差、情緒衰竭、工作中缺少成就感和周工作時間過長都是疲勞狀態(tài)和倦怠的產生的主要因素。
因此,采用“認知-應對技能-心理疏導”干預模式以授課的形式為主,附以個體輔導,增強調查對象的自我效能,由經過專門培訓的心理教師進行授課,加強在職教育培訓的實效性,充分考慮教師個體的工作滿足感與熱情;為高校教師提供及時心理咨詢、適度宣泄的渠道,有效疏導緊張感,緩解教師個體職業(yè)壓力;此外,還應適當增加體育鍛煉和娛樂休閑等活動,提高高、中專院校教師身體健康水平;加強教育改革和師資建設,適當減輕高、中專院校教師的工作量等,以減輕高、中專院校教師疲勞狀態(tài),提高高、中專院校教師的職業(yè)健康水平。
[1] 馮進.地方高校教師職業(yè)倦怠狀況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09,6(1):51-53.
[2] Aaronson L,Teel C,Cassmeyer V,et al.Defining and measuring fatigue[J].The 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 reviewer recognition,1999,31(1):45-50.
[3] 潘欣.大學教師亞健康狀況的成因與對策[J].中國健康教育,2003,19(12):974-975.
[4] 田玉榮.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現(xiàn)狀與對策[J].中國健康教育,1996,12(11):14.
[5] 劉彥,王培席,張宏晨,等.河南省六所中專衛(wèi)校教師疲勞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11):11-13.
10.3969/j.issn.1674-4985.2012.11.063
①江西省上饒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江西 上饒 334000
邵玲
表1 上饒市高、中專院校教師疲勞量表各項得分 分
人口統(tǒng)計學資料 人數 軀體疲勞 腦力疲勞 疲勞總分性別 男性 153 3.94±2.442.00±1.305.94±3.19女性 177 4.13±2.272.09±1.206.22±2.99職稱 初級 48 3.81±2.601.92±1.205.73±3.17中級 97 3.93±2.212.02±1.315.95±3.02學歷高級 185 4.16±2.362.10±1.236.26±3.10???28 4.32±2.312.04±1.146.36±2.66本科 170 3.98±2.262.04±1.246.01±3.01碩士及以上 132 4.07±2.492.07±1.306.14±3.28學校來源上饒師院 138 4.06±2.461.94±1.276.00±3.26上饒師范 121 3.68±2.231.91±1.145.59±2.80江西醫(yī)學院上饒分院 71 4.63±2.262.49±1.307.13±2.99周工作時間≤ 48 h 269 3.82±2.291.99±1.275.81±3.02>48 h 61 5.02±2.372.31±1.107.33±3.06
2011-11-10) (本文編輯:陳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