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明
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影像科,山西太原 030001
肝硬化的CT與MRI比較研究
陳向明
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影像科,山西太原 030001
目的 觀察CT與MRI兩種影像學檢查手段對肝硬化診斷的效果對比。 方法 筆者所在醫(yī)院2007年2月~2010年10月手術切除慢性肝病合并原發(fā)性肝細胞癌患者150例,行CT檢查的141例,MRI檢查的92例,兩種影像學方法均檢查的患者83例。影像學診斷根據(jù)表現(xiàn),采取鄭榮琴等的標準,再對手術切除后的標本進行病理診斷,參考日本Ne Inuyama的分期標準評價兩種影像手段的功效:準確性、特異性與敏感性。 結果 慢性肝炎患者56例,肝硬化74例,早期肝硬化20例;兩者在準確性、特異性和敏感性方面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 結論 兩種方式均能有效診斷肝硬化的發(fā)生,在臨床上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選擇。而對于進一步的診斷效果,還需進行積極研究和密切觀察。
肝硬化;CT;MRI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由于多種原因所引起的肝臟損害,肝臟呈進行性、彌漫性、纖維性病變。表現(xiàn)為肝細胞彌漫性變性壞死、纖維組織增生與肝細胞結節(jié)狀再生,使肝小葉結構與循環(huán)途徑被逐漸改變,令肝臟變形、變硬最終導致肝硬化。目前組織活檢是評價肝硬化程度的金標準[1],但由于會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主要采取無創(chuàng)的影像學方法進行診斷。本資料采取比較CT與MRI兩種影像學檢查手段對肝硬化進行診斷,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07年2月~2010年10月手術切除慢性肝病合并原發(fā)性肝細胞癌患者150例,其中男108例,女42例;年齡41~83歲,平均(63.3±2.4)歲。所有患者均有長期肝功能異常病史;病灶對肝臟形態(tài)和肝功能和血流動力學均無顯著影響?;颊咝蠧T檢查141例,進行MRI檢查92例,兩種影像學方法均檢查的患者83例。
1.2 檢查方法
1.2.1 CT檢查 采用西門子的MAGNETOM SONATA 1.5T核磁共振儀進行掃描。檢查前6 h禁止進食,在檢查前30 min服1%~2%的泛影葡胺300 mL,掃描前再服300 mL以充盈胃和中上腹部小腸。先行CT平掃,層距為8~10 mm,范圍從肝臟膈頂?shù)礁蜗戮?,對于小病灶,可采?~5 mm薄層掃描。再酌情進行增強掃描以判別患者有否合并肝癌。
1.2.2 MRI檢查 采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超導型磁共振儀,場強1.5T。檢查前6 h禁止進食,采用常規(guī)橫斷面或者冠狀面的T1WI及T2WI進行掃描。最好采取一次屏氣快速掃描序列來減少腹部呼吸運動的偽影。再酌情決定是否行MRI增強掃描以鑒別有否肝癌發(fā)生。
1.2.3 病理診斷 所有患者均手術切除不含瘤灶的標本,進行常規(guī)的Masson、HE和Azan染色,由兩位資深醫(yī)生對標本的肝纖維化進行分期診斷。
1.3 判斷方法
影像學診斷根據(jù)檢查表現(xiàn),參照肝硬化常規(guī)影像學標準進行判斷,采取鄭榮琴等的標準,分為肯定的肝硬化、可能的肝硬化、不能確定肝硬化可能性不大、明確不是肝硬化四種[2]。再對手術切除后的標本進行病理診斷,參考日本Ne Inuyama的分期標準。評價兩種影像手段的功效:準確性、特異性與敏感性。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4.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理診斷結果
共檢查發(fā)現(xiàn)慢性肝炎患者56例,肝硬化74例,早期肝硬化20例。
2.2 兩種影像學檢查的功效比較
兩者在準確性、特異性和敏感性方面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可認為兩種診斷效果對肝硬化的效果無顯著差異。見表1。
表1 兩種影像學診斷肝硬化比較
肝硬化的無創(chuàng)檢測法是目前肝硬化診斷的重點,眾多醫(yī)療工作者都對此方面進行研究,目前通常采用血清學檢查和影像學進行檢查。
常規(guī)CT是目前最為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其主要通過觀察形態(tài)學變化以診斷肝硬化。若出現(xiàn)肝臟輪廓不整齊、體積變化、實質粗糙和門靜脈的改變時,則高度提示肝硬化的發(fā)生。而近年來,CT灌注成像也逐漸應用到肝硬化的診斷當中,如謝安等[3]通過對Chen等的研究成果歸納后提出,CT灌注成像能對肝硬化患者的肝臟微血管的改變進行量化評估。然而,CT灌注成像由于受偽影影像、造影劑濃度、計算方法選擇等方面的制約因此一直備受爭議。
MRI不單能從形態(tài)學上評價肝硬化,還能從血流動力學、力學性能對肝硬化進行診斷。如張雪林等[4]采用MRI對肝硬化進行診斷后發(fā)現(xiàn)在T2WI序列中TSE的效果好、檢測率高;T1WI中FLASH序列的顯示清晰,檢出率高。然而陳燕萍等[5]認為,CT和MRI的表現(xiàn)效果可能遲于臨床的診斷,因此即使CT、MRI的效果正常依然不能否定肝硬化的診斷。這對CT、MRI的診斷效果提出了挑戰(zhàn)。
本資料研究發(fā)現(xiàn),采取兩種方式對肝硬化的方式在準確性、特異性和敏感性方面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可認為兩種方式均能有效診斷肝硬化的發(fā)生,在臨床上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選擇。而對于進一步的診斷效果,還需進行積極研究和密切觀察。
[1] 李茂誼.超聲引導下粗針活檢術對肝硬化小結節(jié)的診斷價值[J].廣西醫(yī)學,2009,31(7):977-978.
[2] 鄭榮琴,黃冬梅,張波,等.超聲、CT及MRI診斷肝硬化的比較[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5,13(8):993-996.
[3] 謝安 .肝硬化的 CT 及 MRI影像學評價 [J].醫(yī)學綜述,2011,17(6):940-942.
[4] 張雪林,彭旭紅.肝硬化的MRI檢查及臨床病理對照研究[C].第十一屆全國腹部影像學學術會議暨第一屆廣東省腹部影像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昆明:中華醫(yī)學會,2006:136-138.
[5] 陳燕萍,林志春,趙軍,等.CT和MRI在肝硬化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與進展 .實用肝臟病雜志,2005,8(3):171-174.
R575.2
B
2095-0616(2012)11-89-02
201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