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明
(廣東省新興中藥學校,廣東 新興 527400)
大駁骨為爵床科鴨嘴花屬植物大駁骨Adhatoda ventricosa(Wall.)Nees的全株,性平、味辛、微酸,具有活血散瘀、祛風除濕的功效,常用于骨折、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jié)炎、腰痛等病癥[1]。小駁骨(Gendarussa vulgaris Nees)為爵床科駁骨草屬植物小駁骨Gendarussa vulgaris Nees的莖葉或全株,性平,味辛、苦,具有祛風濕、散瘀血、續(xù)筋骨之功用,主治風濕痹痛、月經(jīng)不調、產(chǎn)后腹痛、跌打腫痛、骨折等病癥[2]。這兩種生藥在兩廣地區(qū)為常用的中草藥,較易混淆。為便于辨識、推廣和應用,發(fā)掘其藥用價值,筆者特對兩種生藥的來源、性狀、顯微等進行了系統(tǒng)的生藥學比較鑒別,現(xiàn)報告如下。
大駁骨、小駁骨采自廣東省新興中藥學校藥植園,經(jīng)本校中藥教研室彭瑞松副主任中藥師鑒定為爵床科鴨嘴花屬植物大駁骨Adhatoda ventricosa(Wall.)Nees的全株;爵床科駁骨草屬植物小駁骨Gendarussa vulgaris Nees的莖葉或全株。
QYCYA18-19型電腦切片機,L2001-A熒光顯微鏡。
表1 大駁骨、小駁骨的基原與性狀鑒別
表2 大駁骨、小駁骨的顯微鑒別
大駁骨、小駁骨在性狀、組織及粉末等方面有較多的相似之處,在市面上有混淆現(xiàn)象,從以上鑒別得出大駁骨、小駁骨的主要區(qū)別如下:①性狀:大駁骨葉矩圓狀橢圓形,小駁骨葉披針形;②顯微鑒別:莖橫切面大駁骨表皮為一列細胞、小駁骨為復表皮,細胞內含鐘乳體;大駁骨皮層有一層明顯的石細胞環(huán)帶,小駁骨內皮層明顯,可見凱氏點;葉橫切面大駁骨少見鐘乳體,小駁骨含大量鐘乳體。
從以上兩個方面,可以進一步區(qū)別大駁骨、小駁骨防止混淆,以糾正臨床誤用。
[1]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上冊[M].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5:57
[2]王玉生,蔡岳文.南方藥用植物圖鑒[M].第1版.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