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驥
人生在世,大抵誰都會磕磕碰碰地留下些“傷疤”。
這“傷疤”有的附在肉體,有的刻在心靈。肉體上的,因非皓齒柳眉,一般不愿顯露,多加以消瘢祛痕,即使頭皮上有個“傷疤”,也會戴頂帽子以遮其丑。肉體上的“傷疤”,通常因征戰(zhàn)勞作玩耍所致,而心靈“傷疤”成因則頗為復(fù)雜,有工作失誤引發(fā),有事業(yè)受損帶來,也有為爭名奪利所創(chuàng)傷、被權(quán)欲物欲所牽累。心靈“傷疤”,皆屬個人痛苦之記錄,光彩照人者不多,痛徹心扉者不少,故往往亦無人樂于以此示人。
有心遮掩“傷疤”乃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像那些肉體上的“傷疤”,畢竟不雅,有損形象,不妨做些適當修飾。但對心靈“傷疤”,最好別瞞著自己,甚至無需向他人隱蔽。因為心靈“傷疤”之于個人,未嘗不是一筆“財富”。只要懂得檢視,它就能變成人生有益的標簽,時刻提醒你不再“克隆”種種遺憾。人生征程難免坎坷,失足跌跤不足為奇,留下這樣那樣的心靈“傷疤”并不可怕,可怕在于不接受教訓(xùn),且犯同樣的錯誤、被同一塊“石頭”所絆倒、被同一條河所濕鞋。從這層意義上說,檢視心靈“傷疤”,不正是修正人生軌跡的過程?而這種過程,對人生頗具積極意義。
遵義會議以前,周恩來擔任軍委主要領(lǐng)導(dǎo)時,紅軍曾打過敗仗,黨也犯過嚴重錯誤。對這些心靈“傷疤”,周恩來從不諱言,幾乎講了一輩子。他說:“有錯誤要逢人便講,既可取得同志們的監(jiān)督幫助,又可以給同志們以借鑒?!敝芏鱽磉@種自揭“傷疤”之舉,不僅絲毫無損他的光輝形象,反倒為他的人生寫下了偉大二字。
出任過副總參謀長、國務(wù)委員兼國防部長的張愛萍將軍,集軍事家、政治家的大智大勇和詩人、書法家的成就于一身,是個了不起的傳奇人物。他非常能征善戰(zhàn),馳騁疆場,屢立戰(zhàn)功;他頗具領(lǐng)導(dǎo)才能,曾率一班人馬成功研制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功勞卓著??伤麑ψ约骸斑^五關(guān)、斬六將”的顯赫業(yè)績鮮有表白,對自己的心靈“傷疤”卻從不有意回避。1935年,一次他率部追擊敵人,遭到敵人伏擊,部隊損兵折將,他則腿部中彈。戰(zhàn)后,他受到撤職處分。對這“不光彩”的“走麥城”,他一生向人講了無數(shù)次,還賦詩《挫折》明志:“莫作蠻干魯莽漢,銘心教誨待急追?!?/p>
古人陶淵明說得好:“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有過不敢面對,不知檢視,甚而有意粉飾,此乃過上之過,實不足取。
檢視心靈“傷疤”——那些因失職、失責,甚或失德、失足而產(chǎn)生的“傷疤”,也是為了記住它,戰(zhàn)勝它。不懂得對心靈“傷疤”來番檢視,要么“好了傷疤忘了疼”,屢錯不改,重蹈覆轍,要么“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自暴自棄,這樣的人生,便可憐復(fù)又可悲了。
檢視心靈“傷疤”,乃一種謹慎、一種虔誠。想鋪就人生進步的基石,就去學會檢視。甘愿拆毀人生進步的階梯,那就別去檢視。而人生需要何者,答案已不言自明。
責任編輯:戚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