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天福,盧奇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3)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以下簡稱《學報》)是由河南省教育廳主管、河南科技學院主辦的自然科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創(chuàng)刊于1973年,現為雙月刊,大16開本,國內外公開發(fā)行,主要刊登農學、植物保護、園林、食品科學、動物科學、畜牧獸醫(yī)、化工、計算機、數學等方面具有創(chuàng)新性或實用性、能反映本學科研究前沿或熱點的學術論文.創(chuàng)刊以來,《學報》在活躍學校學術氛圍、促進學術交流、提高教學質量、推動學科建設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為進一步提高刊物質量,本文特以《學報》2010-2011年所載論文作為統(tǒng)計源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期總結經驗,找出不足,為學報今后的發(fā)展提供一定參考,推動《學報》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以《學報》2010-2011年共10期272篇論文為統(tǒng)計對象,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分別統(tǒng)計了論文的載文量、作者職稱比例、作者地區(qū)分布、作者合作情況等.
期刊載文量是指一種期刊在統(tǒng)計當年所刊載論文的數量,是反映期刊吸收與傳遞信息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1].2010-2011年《學報》共編輯出版了10期,刊載論文272篇.2010年為季刊,每期頁碼為132頁,隨著投稿數量的增加,2011年改為雙月刊,頁碼變?yōu)?08頁,全年頁碼增加了120頁.頁碼增加后年載文量也隨之增加,2011年載文量較2010年增加20篇.2011年每篇文章頁數為4.40頁,較2010年的4.16頁略有增加,與此相應,期載文量由2010年的31.50篇降為24.33篇(見表1).單篇文章頁碼數太少往往會導致論述不夠深入,文章質量不夠上檔次,從表中數據看《學報》正在向好的方向發(fā)展,但是今后還應進一步增加文章字數,刊登更多的優(yōu)質稿件.
表1 《學報》2010-2011年載文統(tǒng)計
載文基金論文比是指基金論文數占全部論文的比例.近年來,國家在科研上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受科研基金資助的研究項目往往代表該學科領域中一定時段內的研究熱點、研究重點或研究發(fā)展趨勢.因此,基金論文比已成為衡量期刊學術質量和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之一[2].《學報》2010-2011年載文的基金論文比見表2.
表2 《學報》2010-2011年載文基金論文比
由表2可知,《學報》2010年刊載的基金論文數為64篇,占論文總數的50.79%,其中國家級項目析出論文10篇,占論文總數的7.94%,省部級項目析出論文22篇,占論文總數的17.46%,市廳級項目析出論文17篇,占論文總數的13.49%,市廳級以上項目的析出論文占到論文總數的38.89%.2011年刊載的基金論文數為68篇,占論文總數的46.58%,其中國家級項目析出論文11篇,占論文總數的7.53%,省部級項目析出論文24篇,占論文總數的16.44%,市廳級項目析出論文17篇,占論文總數的11.64%,市廳級以上項目的析出論文占到論文總數的35.62%.2010年與2011年所載論文在基金論文比例上基本持平,而且有的論文同時得到兩項以上基金的資助(有多項基金資助的論文以最高級別的基金項目統(tǒng)計),說明學報的作者群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從而保證了學報載文的高學術性.但是《學報》載文的基金論文比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尤其是省部級以上項目的析出論文數量偏少,這也是制約《學報》學術影響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引文量是指一定時間內期刊載文引用文獻的數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所載論文與已有研究成果的相關性、連續(xù)性和繼承性的大小,也可反映出作者的知識水平、研究條件和掌握有關資料的情況,并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論文的質量和所含的信息量[3].《學報》2010-2011年載文的引文情況見表3.
表3 《學報》2010-2011年載文的引文情況
由表3可知,《學報》2010年載文附有引文的論文數為125篇,引文率為99.21%,引文總數為1 132條,篇均引文數8.98條;2011年載文附有引文的論文數為145篇,引文率為99.32%,引文總數為1 497條,篇均引文數10.25條,其中單篇最高引文量為61條.數據顯示《學報》載文的篇均引文數在逐漸提高,2011年已高于全國科技期刊的平均引文數9.26條[4],說明《學報》作者利用文獻的能力和發(fā)文的質量較高.
《學報》2010-2011年載文校內外論文比見表4.
表4 《學報》2010-2011年載文校內外論文比例
由表4可知,《學報》2010年刊登校外稿件29篇,占全部論文的23.02%,校內稿件97篇,占全部論文的76.98%;2011年刊登校外稿件48篇,占全部論文的32.88%,校內稿件98篇,占全部論文的67.12%.從數據上看,《學報》的外稿比率似乎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需要說明的是,2010年第2期為校內博士、教授專輯,故無外稿,考慮到這一因素,2010年校外論文的比率實際為30.69%,2011年的外稿比例僅增加了2.09%.因此,《學報》的外稿比率偏低,今后應努力拓展稿源,積極引進優(yōu)質外稿,從而擴大《學報》的學術影響力.
3.1.1 每人發(fā)文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論文發(fā)表的數量與質量已成為衡量作者和單位對科學研究做出貢獻的重要依據之一.論文數量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研究者的科研水平和著述能力.《學報》2010-2011年作者發(fā)文量統(tǒng)計結果見表5.
表5 《學報》2010-2011年不同發(fā)文量的作者數統(tǒng)計
由表5可知,《學報》作者的發(fā)文量是極不均衡的,絕大多數作者在統(tǒng)計年段內只發(fā)表過1篇或2篇論文,占發(fā)表論文總人數的98.70%,從另一角度講,這也說明《學報》的作者范圍相當廣泛,能夠廣泛吸引作者,新生作者不斷涌現,后備力量很充足.發(fā)文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有3人,占作者總人數的1.30%,說明高產作者數量較少,這基本符合洛特卡定律所表明的規(guī)律.根據洛特卡定律,對于比較成熟的刊物,只發(fā)表1篇文章的作者比例應該約為60%,從數據上看,《學報》目前的這個比例與成熟的刊物相比差之甚遠.
3.1.2 核心作者群 具有持續(xù)、穩(wěn)定的作者隊伍,不斷壯大作者群是辦好期刊的重要因素之一.期刊的核心作者是指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該刊物上發(fā)表論文達到一定數量、影響較大的作者.根據普賴斯的研究,當作者發(fā)表論文的篇數≥N=0.749*(ηmax)1/2時(其中:N為核心作者發(fā)表的論文篇數,ηmax為統(tǒng)計時間內作者發(fā)表論文的最多篇數),該作者即為期刊的核心作者[5].定量分析中,ηmax=3,那么N=1.30,即發(fā)表論文篇數≥2的論文作者即為《學報》論文的核心作者.2010-2011年,《學報》共有35位作者發(fā)表2篇論文,3位作者發(fā)表3篇論文,核心作者占作者總數的16.45%,核心作者發(fā)表的論文數為79篇,占總數的29.04%,說明《學報》的核心作者群已經初步形成.
3.2.1 第1作者地區(qū)分布 第1作者地區(qū)分布情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刊物的學術影響力和開放辦刊程度.2010-2011年《學報》載文第1作者的地區(qū)分布見表6.
表6 《學報》2010-2011第1作者地區(qū)分布
由表6可知,《學報》2010年刊載的126篇論文中,來自河南省外的論文僅有4篇,占論文總數的3.17%;2011年,河南省外的論文為14篇,所占比率上升到9.59%.這也基本符合《學報》作為省屬高校學報的實際地位,但是從長遠來看,過高的省內論文比例不利于體現刊物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辦刊方針,更不利于提高刊物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力.因此,今后應該努力吸引更多的省外稿源.
3.2.2 第1作者職稱統(tǒng)計《學報》2010-2011年第1作者職稱統(tǒng)計見表7.
表7 《學報》2010-2011年第1作者職稱統(tǒng)計
由表7可知,《學報》2010年發(fā)文的124個作者中,高級職稱55人,占44.35%,中級43人,占34.68%,初級16人,占12.90%,中級和初級占總數的47.58%,其他10人包括3人研究生在讀、1人本科在讀、6人未注明.2011年發(fā)文的133個作者中,高級職稱50人,占37.59%,中級54人,占40.60%,初級15人,占11.28%,中級和初級占51.88%,其他14人包括10人研究生在讀、2人本科在讀、2人未注明.與2010年相比,2011年發(fā)文的作者中高級職稱比率降低了6.77%,中級和初級職稱比率則上升了4.3%,一個原因是2010年第2期為博士、教授專輯,從而拉高了高級職稱作者的比率,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低職稱作者面臨較大的職稱壓力,需要發(fā)表一定數量的論文,而他們的研究往往缺少相應的基金資助,因此選擇發(fā)表周期相對較短的地方高校學報發(fā)表文章不啻為明智之舉.
3.2.3 第1作者學歷統(tǒng)計《學報》2010-2011年第1作者學歷統(tǒng)計見表8.
表8 《學報》2010-2011年第1作者學歷統(tǒng)計
由表8可知,《學報》2010年發(fā)文的124個作者中,博士28人,占22.58%,碩士32人,占25.81%,本科0人,其他64人,占51.61%;2011年發(fā)文的133個作者中,博士24人,占18.05%,碩士50人,占37.58%,本科3人,占2.26%,其他56人,占42.11%.與2010年相比,2011年發(fā)文的作者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率下降了4.53%,具有碩士學位的比率則上升了11.77%,可能的原因與上述作者職稱比率的變動類似.在2010年發(fā)文作者的其他64人中有4人為在讀研究生或本科生,其余均未在作者簡介中注明,2011年其他56人中有12人為在讀研究生或本科生,其余也未注明.學歷一項中半數左右的作者不在作者簡介中注明學歷,除了個別為信息未核實外,多數情況是因為作者的學歷為本科甚至更低,在作者簡介中列出會讓他們覺得很尷尬,尤其是對于那些年齡較長或身具要職的教授和領導們來說.從另一個角度講,作者簡介中的年齡、性別、籍貫、學歷和職稱(有的還包括電話和E-mail)均屬于作者隱私,在個人簡介中有所保留地顯示相關信息是作者的權利,編輯部無權提出硬性要求.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編輯部開始注意到這一問題,為了保持每篇文章格式上的一致性,盡量減少作者簡介包含的信息甚至不登作者簡介.可以預見,由于作者職稱、學歷信息的不完整,今后刊物在進行載文分析時會逐漸減少對作者職稱和學歷的統(tǒng)計分析.
《學報》2010-2011年第1作者單位性質統(tǒng)計結果見表9.
表9 《學報》2010-2011年第1作者單位性質統(tǒng)計
由表9可知,2010年所發(fā)的126篇論文中,第1作者來自高等院校的有112篇,占論文總數的88.89%,來自中等專業(yè)學校的有2篇,占論文總數的1.59%,來自其他單位的12篇,占論文總數的9.52%,沒有來自科研單位的作者.2011年來自高等院校、中等專業(yè)學校和其他單位的作者比例與2010年相近,但是有5篇來自科研單位,占論文總數的3.42%.這里的其他單位是指政府機構、各個行業(yè)領域的縣市級行政主管單位或企業(yè)等,如在農業(yè)系統(tǒng)中的農業(yè)局、畜牧局、園林局、土肥站、農技推廣中心等.從數據可以看出,《學報》近90%的稿件來自高等院校,說明高校教師仍然是科學研究的主力軍,也是刊物應該努力維持的作者群體.但是來自科研單位(如各類研究院)的稿件仍然偏少,科研單位的研究內容往往與社會發(fā)展或行業(yè)生產聯系緊密,緊跟時代步伐,其研究成果多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或應用價值,因此,今后應該努力爭取更多來自科研單位的優(yōu)秀稿件,以提升刊物的學術影響,并推動所在地方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研究人員習慣于通過團隊合作、知識技術互補來提高研究效率,進行跨學科深入研究,合作研究已經成為主流,論文作者的合作情況也成為評價學術期刊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論文作者合作情況主要是指論文的合作度和合作率,合作度是指在某一確定時間內每篇論文的平均作者數,它反映了某種刊物論文作者智力的發(fā)揮程度,合作率是指在某一確定時間內作者為2位以上的論文數占載文論文總數的比例.《學報》2010-2011年論文作者合作情況見表10.
表10 《學報)》2010-2011年論文作者合作情況
由表10可知,2010年《學報》所發(fā)126篇論文中,合作論文108篇,論文合作率為85.71%,合作度為3.02人/篇;2011年所發(fā)146篇論文中,合作論文135篇,論文合作率為93.84%,合作度為3.23人/篇,合作率和合作度均有所提高.在單篇論文作者人數中,以2~4人所占比率居多,占到論文總數的78.77%.
充足的稿源是高校學報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保證.對《學報》2010-2011年載文的分析結果表明,《學報》的稿源主要來自校內的教師,校外稿件尤其是省外稿件數量極少,這很不利于刊物的長遠和健康發(fā)展.在維持好現有核心作者群的前提下,應該積極拓寬稿源范圍,努力爭取優(yōu)質外稿,借此提升《學報》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同時還要密切關注和引導在讀研究生這一潛在的作者群,第1作者為在讀研究生發(fā)表論文的數量在論文中所占比率增長較快,這與當前高校研究生招生數量擴大,而很多高校規(guī)定研究生畢業(yè)必須發(fā)表論文有關.我校近年來碩士研究生數量迅速增加,他們所進行的學位論文試驗往往又是來自導師獲得各種基金資助的項目,這些項目反映了所在學科領域的研究前沿或發(fā)展趨勢,其析出論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在2011年《學報》所發(fā)的第1作者為在讀研究生的10篇論文中,本校就占了6個.需要注意的是,在讀研究生往往科研寫作水平不高,所寫論文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作為高校學報的編輯,有義務在科研寫作方面對他們進行一定的指導,既提高了本校研究生的科研素質,又為《學報》爭取到了大量的稿件和潛在作者群,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基金論文比是衡量刊物學術水平和學術影響的重要指標.《學報》雖然在基金論文比方面表現尚可,但要想進一步提升刊物質量和學術影響,目前的基金論文比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省部級以上項目的析出論文數量偏少,仍需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作為高校學報,在爭取各類基金析出論文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首先是高校里擁有數量眾多的科研工作者,高校優(yōu)越的研究條件可以讓他們能夠緊跟學科發(fā)展的前沿,從而爭取到更多更高級別的科研項目,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為例,我校作為第1主持單位申請到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0年為4項,2011年為10項,呈現良好的上升勢頭,這些國家級項目的析出論文將會為《學報》提供一批優(yōu)質的稿件;其次是同為高校的教職工,學報編輯會經常與校內各個教學院系的博士、教授們打交道,有些還會因為校友、同鄉(xiāng)等各種關系聯系較多,融洽暢通的交流為爭取校內優(yōu)質稿件提供了極大方便;最后是許多高校學報的編輯或主編本身就在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有的還獲得了各類基金項目,同時在教學科研過程中,他們能夠了解各個學科的發(fā)展情況,并有機會接觸到校內外的優(yōu)秀同行或專家,這也為爭取到高質量稿件提供了保證.
《學報》在變更為雙月刊后,載文總數雖然略有增加,但期均載文量卻在減少,說明我們在擴刊后更加注重載文的質量控制,這也為學報今后的健康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只要我們辦刊方向明確,嚴格執(zhí)行相關制度,加上編輯部成員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不斷提高刊物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為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當地的社會發(fā)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1]邱俊明.《化工學報》載文2004-2006年被引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8,18(27):100-101.
[2]孫寧.《江蘇農業(yè)學報》2005-2007年載文量及作者群統(tǒng)計分析[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09,21(12):69-72.
[3]顏志森,張薇.《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以來載文、作者和引文的統(tǒng)計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4(3):373-377.
[4]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1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
[5]羅式勝.文獻計量學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