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谷 莊偉斌 馬文廣
1.福建省莆田預備役高炮團衛(wèi)生隊,福建 莆田 351000;
2.福建省泉州預備役高炮團衛(wèi)生隊,福建 泉州 362000;
3.福建預備役高炮師衛(wèi)生科,福建 福州 350003
腰背肌筋膜炎又稱腰背筋膜纖維織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筆者采用推拿拔罐、手法整脊加經筋痛點刺絡放血等綜合治療3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源于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來我隊門診患者,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齡18~65歲,病程最短2d~5a,根據患者就治時間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2組年齡、性別、病程長短及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P>0.05)。
1.2 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均按《中醫(yī)病癥療效診斷標準》[1]進行診斷:①有外傷后治療不當、勞損或外感風寒等病史;②常發(fā)生于中老年人,好發(fā)于兩肩胛之間,尤以體力勞動者多見;③背部酸痛、肌肉僵硬發(fā)板、有沉重感,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陰雨天及勞累后可使癥狀加重;④背部有固定壓痛點或壓痛較為廣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走行方向常可觸及條索狀的改變,腰背功能活動大多正常,X線檢查無陽性征象。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前述腰背肌筋膜炎診斷標準;②年齡18~70歲,性別不限;③患者自愿受試用。
1.4 排除標準 ①合并急性軟組織損傷,頸、腰椎病,肩周炎,風濕病或類風濕疾病;②1周內接受過與本病相關的中西藥治療者;③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疾病以及精神患者;④妊娠期、哺乳期婦女。
1.5 治療方法
1.5.1 治療組
1.5.1.1 推拿:患者裸背,俯臥于治療床上,囑其放松伸長頸項,醫(yī)者立于側后方,先用掌根涂上少許液體石蠟油,直擦兩側膀胱經、督脈,橫擦腰骶部,手法滲透有力,至肌肉溫熱,再合攏四指指腹推拔腰背肌肌群,使肌肉逐層放松,約5min;重點在菱形肌、斜方肌、背闊肌、多裂肌、臀大肌的起始點處、交叉點、成角點觸查到呈條索狀、顆粒狀的筋結點,加強彈拔或按揉,壓之疼痛明顯或向四周放射,并用拇指指甲做記號,約10min。
1.5.1.2 刺絡拔罐:術者選擇適號玻璃罐進行走罐法,刮拭經絡督脈風府—骶椎,膽經風池—肩髃,膀胱經天柱—小腸俞,頸背部自上而下,肩部由內向外,用力均勻,反復刮走10~15次,至皮膚潮紅,大部分患者會呈現鮮紅色、暗紅色或紫色的痧斑,再于經筋壓痛點處用梅花針快速叩打至出血,用閃火法拔罐,其它部位沿經絡走向在腰背部留罐,時間為5min,拔罐結束后,擦凈瘀血,消毒后外敷創(chuàng)可貼。以上治法每隔5d1次,6次為1個療程。
1.5.1.3 整脊手法:①抱頸膝頂法:患者端坐,兩手十指交叉合抱于頸項部。術者站其身后,用雙手從患者兩腋下穿過并握住患者兩腕部,提起一膝頂于患者胸椎棘突上,囑患者深呼吸數次,緩緩扳抵,待患者充分放松,在呼氣之末,膝和雙手以暴發(fā)寸力協同扳頂,當聽及關節(jié)彈響,說明復位成功。②腰部斜扳:患者側臥,在下側的上肢抱頭,下肢自然伸直,在上側的下肢自然屈髖屈膝,使脊柱略呈一弧形,術者一手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先用前后搖晃使患者軀干放松,定點在所要調整的節(jié)段,兩手同時用力反向扳動,可有“喀”聲,示意手法成功,此手法動作要穩(wěn)、準、巧,用力要適當,要用巧力、閃動力,忌用蠻力暴力。
1.5.1.4 2組同時進行健康教育:囑患者睡硬板床,適當休息;避免受風、寒、濕的侵襲,氣溫降低時,要注意腰部的保暖,衣服潮濕后應及時更換,出汗時避免冷水刺激,避免劇烈或不協調的活動。
1.5.2 對照組 采取單純的推拿,如上1.5.1.1,療程同治療組。
1.5.3 療效評定 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痊愈:背部疼痛消失、活動自如、無壓痛,隨訪3個月無復發(fā);好轉:局部壓痛減輕、輕度壓痛,肢體活動有改善,可參加輕便工作,觀察3個月病情無加重;無效:主要癥狀體征無改善。
所有病例均在1個療程結束3個月后判定療效,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腰背肌筋膜炎多因寒冷、潮濕、外傷、慢性勞損而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組織發(fā)生水腫、滲出及纖維性變,其臨床表現為腰背部、臀部彌漫性鈍痛,并常向鄰近部位擴散,有時可在其深部觸及大小不等的硬結,此處常有放射性痛[2]。
本病屬中醫(yī)學“肌筋痹”范疇,當屬經筋病癥?!鹅`樞·經筋》記載,十二經筋起于四肢末端走向頭身,行于體表,不入內臟,結聚于關節(jié)和骨骼部,形態(tài)有大小,或散布成片。足太陽經筋“上結于臀,上挾脊上項”,在人體軀干部的分布為臀、夾脊、肩髃、缺盆等,其分布范圍與腰背肌筋膜炎的疼痛范圍是一致的。脊柱作為一個整體,根據生物力學,由于其代償機制的作用,脊柱及周圍所附著的筋膜、韌帶、肌肉等的病變是程度不同的聯合的整體病變。當腰背部肌筋感受寒邪、慢性勞損時,首先受累的應是足太陽經筋的腰背段,經筋弛緩、攣急、掣痛、轉筋、強直,導致經筋系統(tǒng)失衡,則易在肌肉的起始點、相互成角處、交叉點形成痛性筋結點,同時腰背部各軟組織的病理改變導致脊柱各硬軟組織相互之間生理關系的改變,進而導致整個機體與脊柱的生物力學改變,加重了腰背肌筋膜炎的癥狀。
本癥的中醫(yī)治療以“通則不痛”, “痛則通”為原則,重在活血通絡,理氣止痛。推拿和整脊復位發(fā)揮了松弛肌肉、韌帶、關節(jié),分離組織間炎性粘連,恢復脊椎與脊椎、脊椎與軟組織、軟組織與軟組織的順應關系等作用,達到解除炎癥反應與形態(tài)壓迫的目的。采用走罐療法通過火罐的負壓吸附與溫熱按摩作用,可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huán)加快,并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jié)血管舒、縮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強局部血液供應,促進經絡通暢、氣血通達、瘀血化散的作用。經筋痛點放血符合《靈樞·九針十二原》“菀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楊繼洲也在《針灸大成》中指出刺絡放血的特異功效,曰: “蓋針砭所以通經脈,均氣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狈叛喂蘅梢栽诜叛植啃纬韶搲何苯訉⒏缓峦次镔|的血液釋放出,加速局部瘀滯積血的排出,促進新鮮血液流動,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促進損傷組織修復。本癥在中醫(yī)整體觀的指導下,運用經筋理論、經絡理論,結合現代解剖學、生物力學,運用走拔火罐、推拿整脊手法和經筋痛點剌絡放血,解除了筋結點的緊張狀態(tài),恢復了經筋系統(tǒng)的平衡狀態(tài),調整了脊柱小關節(jié)結構,可大大提高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療效,縮短療程。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200.
[2]李仲廉,安建雄,倪家驤,等.臨床疼痛治療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47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