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張 娥
中燃十月突圍
○ 文/本刊記者 張 娥
一場收購與反收購的大戰(zhàn)戛然落幕,新的合作卻又即時開啟……一切似在意料之中,卻又出乎意料。
這果然是一場無法預料的大戲結尾。10月15日,新奧、中石化和中國燃氣三方幾乎同步發(fā)布公告。歷時近一年、中途曾五度延期,新奧與中石化聯(lián)合收購中國燃氣的資本行為,稱因“先決條件未能得到滿足,收購要約不再繼續(xù)進行”,聯(lián)合體最終放棄收購中國燃氣。這是一個被事先多次預測到的結果。
在上述結果被公布40分鐘之后,中國燃氣突然發(fā)布了《設有先決條件的自愿現金收購要約失去時效與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xié)議恢復買賣》的公告。至此,戲劇性的結果揭開了人們心中縈繞數月的懸念。
提起這起收購案,人們很難忘記剛過去不久的那些往事。隨著城市燃氣市場需求的大幅增加,各路諸侯對于市場的新一輪爭奪,烽煙四起。就在此時,因涉嫌“職務侵犯罪”,2010年12月17日,中國燃氣董事總經理劉明輝和執(zhí)行總裁黃勇在中燃公司深圳總部突然被公安人員帶走,并因此辭任董事總經理一職。2011年12月13日,中石化與新奧能源的財團提出以每股3.5港元,或總共167億港元的價格收購中國燃氣全部股份。
次日,被收購方中國燃氣公告回應,“完全未獲邀請,屬機會主義性質,未能反映本公司之基本價值”,因此收購行為屬敵意收購。至此,收購雙方展開拉鋸戰(zhàn)。其間,各種阻礙收購的風波四起。一方面,中國燃氣背后的各個股東不斷增持公司股票,富地石油、韓國SK,甚至半路來的北控集團也買進股票。現實的局面,確實加大了新奧、中石化聯(lián)合體收購的難度。而另一方面,中國燃氣關鍵人物劉明輝的強勢回歸宣告新奧、中石化聯(lián)合收購破產。
兩大收購方以尚未獲得有關部門批準為由,接連5次延期收購,最后一次延期后的最終截止日期為2012年10月15日。按照相關規(guī)定,收購方須于七日之內派發(fā)要約文件,除非出現非常特殊情況,證監(jiān)會將不會同意再度延期。
就是這一天,這場收購徹底畫上了句號。新奧成為本次收購案的唯一出局者。廣東省油氣商會燃氣部專家鄧子奕表示:“這場收購案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是此前就很肯定的結果了?!?/p>
●中石化借助燃氣終端,好處明顯。 供圖/CFP
據悉,收購中國燃氣的交易最初也是新奧主動拉上中石化操作的。在業(yè)內看來,新奧的動機可以理解,若收購成功即有了中石化的穩(wěn)定氣源,更重要的是獲得了中國燃氣的市場份額。如果新奧與中國燃氣果真合二為一,那么合并體將擁有將近270個大小城市的燃氣專營權,其中包含了近80個地級城市。
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美好,但現實就是如此殘酷。
這次新奧被摒棄以外,新奧上半年為今次收購支出約2000萬元(人民幣,下同)費用,為收購存放4億美元資金不能動用,利息損失約7600萬元,合共9600萬元。
“(收購失敗)沒有輸家,大家都只是想為股東帶來最大價值?!敝袊細飧倍驴偨浝砹河啦@樣響應新奧能源是否今次收購唯一輸家。他又指出,一向尊重新奧,收購后亦維持這份尊重,并不排除日后有合作空間。
假若實施收購,新奧要負擔90億元左右。這個數字對于這家民營燃氣運營商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如今,新奧放棄收購或許反而能減輕自己的資金壓力,從漫長的收購泥濘中得以解脫。從這個角度來想,或許這并不是什么壞事。
就在新奧能源宣布其與中石化對中國燃氣發(fā)起的聯(lián)合收購“流產”后,中國燃氣與中石化頃刻間不計前嫌,化敵為友。
根據新的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中石化不單是承諾增持中國燃氣的股份,而且要和中國燃氣成立合資公司互相進入對方的主營業(yè)務領域,共同建設壓縮天然氣與液化天然氣兩用加氣站,進攻汽車與船舶的加氣市場,互通銷售渠道和網絡。作為回報,中石化將向中國燃氣優(yōu)先提供天然氣資源,并同意中國燃氣參與其負責建設的省際天然氣管線及配套設施的投資。這可謂一攬子合作方案。鄧子奕對此表示,雖然這個結果有點出乎意料,但是好的結束。
中國燃氣副董事總經理梁永昌表示:“中石化在過去10個月對中國燃氣進一步研究和了解,相信今天(雙方)的合作是一個起點,并對所有股東有利。”
中國燃氣與中石化直接合作是一種互補。中石化擁有川氣東送和多地的天然氣上游資源與長輸管網,同時將開建的中石化新疆煤制天然氣項目,對中燃更具吸引力。而劉明輝回歸后也力主與中石化合作。
事實上,今天的結局似乎早能料到。今年2月,中國燃氣就表達了希望直接與中石化合作。這種意圖的背后存有劉明輝的身影。本來中石化確實希望收購能夠完成,畢竟新奧和中國燃氣聯(lián)合起來的下游市場,比跟其中的任意一家合作,其市場前景要大很多?!暗罱K收購無望時,中石化需要對自身、對公司有一個交代,在現有條件下,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了與中國燃氣的合作,這是比收購稍弱一些的方式進入分銷市場的策略?!敝袊痛髮W工商管理學院天然氣專家劉毅軍教授認為。
他進一步表示:“相比較而言,中國燃氣比新奧的獨立性更強,市場面更廣。中石化更看好中國燃氣,不排除進一步深化合作的可能。”
盡管要約收購失敗,中石化卻仍然接近了它的目的。一直以來,中石化苦惱于未能如中石油般擁有主營下游分銷的昆侖能源,因此中石化進軍天然氣下游是集團的既定戰(zhàn)略。尤其是傅成玉2011年來到中石化后,更是加大了在天然氣的推進速度,一個很重要的思路是進入天然氣下游城市燃氣市場。
●中燃借助中石化上游資源優(yōu)勢如虎添翼。 供圖/CFP
中燃則在內地擁有逾150個城市燃氣經營權,下游業(yè)務利潤可觀。中石化將借助中國燃氣龐大的城市燃氣網絡,進一步增強其在下游燃氣市場的供應地位和市場份額,至少維持與中石油等企業(yè)不相上下的競爭之勢。鄧子奕認為,之前中石化在天然氣下游市場擴張上一直沒有大的進展。這次借助中國燃氣的終端,能夠迅速布局下游,是有明顯好處的。
事實上,中石化與新奧聯(lián)合收購中國燃氣,一而再再而三的擱淺與中燃的殊死反擊不無關系。在新奧能源與中石化宣布將發(fā)起收購后,中國燃氣大股東不斷增持股票,使其股價高于新奧與中石化收購報價,以此來抵制收購。在監(jiān)管審批難獲批、北控集團“攪局”,以及劉明輝等高管回歸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下,這起耗時超過10個月的大并購最終告吹。
中燃及中石化同意組成合資公司,中石化將主力在上游方面向合資公司及中燃提供液化石油氣及天然氣等資源供應,中燃則將利用已有的下游業(yè)務經驗及資產,進一步拓展零售業(yè)務。
雖然目前雙方的合作細節(jié),包括合資公司的資金投入,以及股權分配等問題仍待商討,但會視雙方對項目的貢獻來決定項目的權益占比。
即便是中燃不做(項目)大股東,但與新奧相比,中燃的結果可謂是大獲全勝。
中燃不僅持續(xù)收復此前丟失的“失地”,而且未來的中國燃氣將成為新奧能源強力的競爭對手,這種結果比被新奧能源與中石化聯(lián)手收購,恐怕是天壤之別了。
中國燃氣董事會認為,中石化充足的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進一步加強和擴大中國燃氣在中國市場的天然氣分銷網絡和液化天然氣業(yè)務。
是的,中石化充足而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對于擅長下游市場的中國燃氣來說,這種讓銷售環(huán)節(jié)避免無米之炊的好事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同時,參與中石化負責建設的省際天然氣管線及配套設施的投資,對中國燃氣而言如虎添翼。
劉毅軍教授認為:“中國燃氣通過分解收購的反對聲音,成功抵制了反收購。同時,中國燃氣也要尋找合作對象,尤其是需要多與上游企業(yè)合作。此次與中石化這樣的大型石油公司成功聯(lián)手,中國燃氣打開了與上游企業(yè)在資源、管道建設方面的合作領域,從與新奧、中石化的對比來看,中國燃氣得利最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