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吳起縣水土保持工作隊 陜西 吳起 717600)
柳樹溝流域(片)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吳起縣的東北部,北洛河三級支流,流域總面積27.2km2,屬黃土丘陵溝壑區(qū)第二副區(qū),水土流失嚴重,年土壤侵蝕模數12000t/km2。
柳樹溝前溝中型淤地壩位于吳起縣白豹鄉(xiāng)柳樹溝村,距縣城約50km,工程屬北洛河二級支流,壩控面積2.81km2。工程所在流域屬于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qū)第二區(qū),地貌以梁、峁、坡、溝組成,以坡為主,梁窄坡陡。溝道內有常流水,壩址兩岸有巖石出露,巖石高3m~5m,溝道上游比降較陡。壩址處不存在淹沒問題,所選壩址較為理想,工程效益最佳,該壩取土條件較好,土場平均運距約70m采用碾壓筑壩。工程所在地區(qū)區(qū)內構造簡單,無大的褶皺與斷裂,構造行跡較簡單,地震設防烈度為Ⅵ度,可以不設防。
工程所在地涉及1個村92戶427人,該村現有耕地1473.2畝,其中基本農田1345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米、土豆等。
項目區(qū)地處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多年平均氣溫7.8℃,蒸發(fā)量891.23mm,全年太陽輻射量為117.24RK/cm2,項目區(qū)內地面每年最早于11月上旬封凍,最晚于次年4月初解凍,凍土深95cm。
多年平均降水量483.4mm,多集中在7月~9月,汛期(6月~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9.3%,降水量年際變化大,年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2.83倍。項目區(qū)暴雨主要發(fā)生在7月~9月,歷時短強度大而集中。項目區(qū)地處北洛河上游多沙區(qū),降水特別是暴雨特性以及項目區(qū)陡峻的地形條件決定了洪水年際變化大、洪水匯流迅速、洪水過程陡漲陡落、含沙量高、輸沙強烈等徑流、泥沙特性。
吳起縣白豹鄉(xiāng)柳樹溝前溝壩興建于上世紀70年代,壩控制面積2.81km2,壩高30.0m,壩頂長87.7m,壩頂寬7m,淤泥面距壩頂4.5m,壩體下游1∶1.2,壩體完好。有壩地132.14畝,壩地高低不平。溝道有常流水,因溢洪道進口高程比淤泥面高1.0 m,使壩地全部讓水侵泡,基本不能種植。流域內主要是以坡面治理為主,溝道工程較少,需通過溝道治理,加固配套和興建一批淤地壩工程,形成穩(wěn)產高產的溝道壩地,實現林草上山,農田下川,調整流域土地利用結構,保證退耕還林(草)、封育治理的成果,促進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窨子溝中型淤地壩上下游均沒有已建和在建的淤地壩工程。
由1∶1000庫區(qū)地形圖,用求積儀量得各級水位下的淤地面積S,水位分級為1m,根據公式 ΔVi=(Si-1+Si)/2·ΔZi和 V=ΣΔVi,計算各級水位下的庫容,如表1。
柳樹溝前溝中型淤地壩控制流域面積2.81km2,按照《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guī)范》(溝壑治理技術GB/T16453.3—2008)的有關規(guī)定,洪水計算時按工程實際控制面積計算,該工程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洪水設計,50年一遇洪水校核。
根據《陜西省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技術手冊》和《陜西省延安地區(qū)實用水文手冊》中推薦的公式,結合流域的實際情況設計洪峰流量計算采用24小時暴雨資料推求。由工程所在小流域,查《陜西省延安地區(qū)實用水文手冊》得多年最大24小時暴雨均值為53mm,變差系數CV為0.62,偏差系數CS與變差系數CV的比值CS/CV為2.5。從皮爾遜Ⅲ型曲線上查得相應頻率的模比系數KP值分別為,K20=2.21,K50=2.71,由此可計算得不同頻率的24小時暴雨量,參見表2。
表1 水位、庫容、面積關系表
表2 不同頻率24小時暴雨量、洪峰流量和洪水總量表
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延安地區(qū)實用水文手冊》中的洪峰流量推理公式法進行計算。
式中,Qp——重現期為N的設計洪峰流量,m3/s;
hτ——凈雨深,相應于τ時段的最大凈雨,mm;
τ——流域匯流時間,h;
F——設計流域面積,km2;
L——沿主溝道從出口斷面至分水嶺的最長距離,km;
m——匯流參數;
J——沿流程L的平均比降,以小數計。
計算結果參見表2。
采用《水土保持治溝中型淤地壩技術規(guī)范》推薦的推理公式計算:
式中,WP——頻率為P的設計洪水總量,萬m3;
α——24小時暴雨徑流系數;
其他符號含義同前。
由 τ=0.278L/(mJ1/2×Qp1/2),已知溝道長度L=2.63km,溝道平均比降J=8.2%,及公式m=4.4[L/(F×J)1/2]0.225×hR-0.21計算出匯流參數,參見表2。
原淤泥面高25.5m,高程為1420.5m;平墊后泥面高26.50m,高程為1421.5m,上游陽溝攔洪壩其下泄流量為:
經計算W區(qū)設=3.2萬m3;W區(qū)校=5.06萬m3;
Q設=58.1+3.44=61.54m3/s;
W設=13.63+3.2=16.83 萬 m3;
Q校=77.2+5.04=82.24m3/s;
W校=19.96+5.06=25.02 萬 m3;
(1)溢洪道下泄流量的確定
應用公式Q泄=Q洪(1-V滯/W洪)驗算。式中,Q泄——溢洪道設計流量,m3/s;
Q洪——設計洪峰流量,m3/s;
V滯——滯洪庫容,萬m3;
W洪——設計洪水總量,萬m3。
在設計情況下,設H=1.22m。
查H~V曲線得,V滯=12.13萬m3。
(2)溢洪道寬度B的確定
B=Q泄/(MH13/2)
式中,B——溢流堰寬,m;
Q泄——溢洪道設計流量,m3/s;
M——流量系數,取1.60;
H1——溢洪道深,m。
B=Q泄/(MH13/2)=17.19/(1.6×1.221.5)=7.97 m,取8m
故溢洪道底寬為8.0m,壩上水深為1.22m。
用同樣方法計算校核情況下,設h=1.65,查庫曲線得V校=16.73萬m3。
B=Q泄/(MH13/2)=27.25/(1.6×1.651.5)=8.03 m,溢洪道底寬為8.0m滿足校核下的下泄流量。
故該工程滯洪壩高為1.65m,滯洪庫容為16.73萬m3,溢洪道底寬b=8.0m。
按照《國標》的規(guī)定,其設計洪水標準為20年,校核洪水標準為50年,因為是舊壩維修工程,所以本設計設置攔泥庫容為墊地方量。根據柳樹溝前溝中型淤地壩的作用和運用條件,以及對樞紐布設的要求,結合壩址地形條件,確定工程樞紐由壩體和溢洪道組成。
壩高H有攔泥壩高HL、滯洪壩高HZ和安全超高△H三部分組成,即
攔泥壩高為墊地高1.0m,則:VL=0萬m3,HL=26.5-25.5=1.0m。
滯洪庫容由前面調洪得16.73萬m3,滯洪壩高HZ=1.65m。
工程設計總庫容為:V總=V攔+V滯=0+16.73=16.73萬 m3。
安全超高按《國標》的有關規(guī)定取ΔH取1.5m~2m,ΔH取1.85m。
工程設計壩高為:H設=H攔+H滯+△H=26.5+1.65+1.85=30.0m
原壩體高為30.0m,所以本工程需要加高壩體。根據《國標》規(guī)定,結合實際情況,本工程擬定B=4m。原壩頂寬度為6 m,不需加固。該工程采用碾壓施工方式,根據《國標》,上游壩坡為1:2.5下游坡比為原1:2;原壩坡比下游坡比也為 1:2。所以壩體不必加固。
柳樹溝前溝中型淤地壩,原溢洪道設在壩的右岸,溢洪道底部高程1421.5 m。溢洪道由進水段、控制段(寬頂堰)、明渠段、組成。全長108m,控制段(寬頂堰)斷面寬8.0 m,深 3.0 m,出口斷面寬 8.0 m,深 2.0 m。經前面調洪計算和陡坡試算原溢洪道能滿足,不必加固。
根據實際情況,現場勘查擬排洪渠開挖在壩地右岸,排洪渠按照可以滿足20年一遇上游陽溝的下泄流量進行計算Q泄=3.44m3/s。斷面為梯形,底寬2.0m,底坡i=1/200,總長1440m,根據計算公式為:
用試算法求正常水深h,得h=0.763m。
故將排洪渠深確定為1.2m,底寬2.0m邊坡1:1.0,長1440.0m,頂寬0.5m。
要求將浮土、雜物等全部清除,清除厚度按浮土、雜物深度而定,一般要求為40cm以上。排洪渠要在基土上開挖,渠道按設計的斷面開挖,開挖后要求修削平順。
柳樹溝前溝中型淤地壩經過整修后,年最大攔蓄洪水能力為16.73萬m3,使壩控范圍內的洪水泥沙基本攔蓄。柳樹溝前溝中型淤地壩加固的直接經濟效益為壩地種植效益:恢復利用壩地145畝,壩地利用率80%,可利用壩地116畝,壩地畝產按400kg計算,糧食單價為2.5元/kg,故壩地畝產效益為1000元,扣除每畝種植投入種子、化肥、農藥等成本250元,每年可凈收入8.7萬元。按30年種植期計算,累計種植效益為261萬元。
為了控制和防治水土流失,充分利用水沙資源,改變黃土高原地區(qū)農業(yè)生產條件,減少入黃泥沙,促進退耕還林還草和封山育林,通過分析柳樹溝流域的自然條件、水沙資料、社會經濟情況等資料,對溝道工程現狀和擬建工程壩址進行了實地勘測,提出壩體加固方案為開挖排洪渠、平墊壩地。根據實測橫斷面,計算墊地土方量為9.24萬m3,排洪渠開挖方量按斷面積×長度進行計算。柳樹溝前溝中型淤地壩加固后工程控制50年一遇洪水。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