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行健
在我們的社會中,究竟有多少個身份,恐怕誰都說不清楚。因為,不僅僅社會上的行業(yè)有多少難以說清,同一個行業(yè)里又因為崗位和職務的不同身份也千差萬別。而且,就是具體到一個人,往往也有多個身份:在社會上一個身份,在家庭中一個身份,在朋友中一個身份等等。
身份,是一個人的標志,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資本,更是一個人享有多少社會尊嚴的尺度。
但是,不論有多少身份,我以為,讀書人始終是一個美好的身份。因為閱讀使人擁有文化知識,能夠培養(yǎng)一個人的道德品格,能夠錘煉一個人的崇高情懷。而只有一個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時候,才會贏得他人和社會的尊敬,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一個讀書人,就是一個對文化如饑似渴的人,其實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個人整體素養(yǎng)的標志。一個拒絕閱讀的人,是不可能有很高文化素養(yǎng)的。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人都在一門心思追逐財富,每天不肯拿出哪怕一個小時來閱讀。其實,這些人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他們不懂得財富只是人的軀殼而已,文化和信仰才是一個人的精髓。一個只是擁有財富而沒有文化的人,不過是財富的管家罷了。
尤其是在現(xiàn)在的大學里,很多大學生每天僅僅限于自己專業(yè)的學習,而沒有在社會文化方面加強自己的閱讀。其實,他們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如果僅僅限于專業(yè),自己不過就是一個接受了專業(yè)訓練的文盲而已,自己不過是一個專業(yè)工具,那不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比如兩個彈奏鋼琴的人。兩人同樣擁有熟練的演奏技巧,一個是有著豐富文化知識的人,他在用鋼琴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一個卻僅僅是個熟練的演奏者,他看重的僅僅是鋼琴的技法。他們最后的區(qū)別是:前者成了偉大的鋼琴家,后者僅僅是個鋼琴演員。
很多海外的華人,現(xiàn)在最苦悶的事情就是他們的孩子對中華文明的一無所知。他們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說著流利的外語,但是他們的內心卻非??仗摗槭裁??因為,他們沒有了文化的歸屬感,沒有作為一個讀書人的那份深厚和優(yōu)雅。說自己是華人,對于中華文化一無所知;說自己是外國人,自己又沒有外國人的血統(tǒng)。我們所熟知的華人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就沒有這樣的困惑,因為他們都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修養(yǎng),他們始終認為自己是中華文明的一份子,他們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祖國文明的渴望和追求。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開始從國內買大量的國學書籍,讓孩子補上國學的課,讓孩子首先成為一個讀書人。
也許我們應該這樣認為,我們正面臨著一場文化的缺失和危機。放眼我們的社會,有哪些人心懷著巨大而崇高的社會責任心在認真地閱讀?我們現(xiàn)在不缺少財富,缺少的是文化的素養(yǎng),是巨大的社會責任心,是善良的人性情懷。而這些,恰恰是一個人的美德,是一個社會的價值核心,是一個民族的道德良心。
讀書人往往不是為了一種目的而讀書,因為那樣的讀書失去了讀書的真味。黃山谷曾經說不讀書便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說出了讀書的真味精髓。讀書人因讀書而優(yōu)雅,因讀書而快樂,因讀書而生出萬千趣味。這樣的讀書人,拋卻了世俗和功利,剩下的是一種美好的身份。
摘自《義烏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