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民,范虎軍
(1.山西農業(yè)大學 林學院,山西 太谷030801;2.山西中條山森林經營局 泗交林場,山西 夏縣044406)
在山西太寬河自然保護區(qū) (111°20′0″~111°33′00″E,34°57′15″~35°7′00″N)植物調查中,首次發(fā)現了甘肅桃(Amygdalus kansuensis(Reid.)Skeels)在山西的野生自然分布。標本(圖1)采自該保護區(qū)海拔700m的山坡上,保存于山西農業(yè)大學林學院標本室。
圖1 甘肅桃標本Fig.1 Sample of Amygdalus kansuensis(Reid.)Skeels
甘肅桃隸屬于薔薇科(Rosaceae)桃屬(Amygdalus)[1],外型上與毛桃(Amygdalus persica (L.)Batsch)相似,小喬木或灌木狀(圖2-1),高2~6m,樹干黑褐色(圖2-2)。小枝細長,褐色至灰褐色,當年生嫩枝綠色(圖1、2-4)。葉片卵狀披針形,長4~10cm,寬1.3cm,兩面無毛,葉柄長0.5~1cm,多無腺體(圖3-2)?;▎紊?,先葉開放,花色以白色為主,或略帶淡紅(圖2-1、2-3)。果實近球形,直徑1.5~2cm,熟時淡黃色,外面密被短柔毛,肉質,熟時不開裂(圖2-4);果核近球形,兩側明顯,對稱,頂端圓鈍,基部近截形,表面具縱溝紋,但無孔穴(圖2-5、3-5),此特點是與毛桃和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Carr.)Franch)的最大區(qū)別點(圖3-4、3-5、3-6)。當地人稱甘肅桃為“三不像”,意為果實既不像毛桃,又不像山桃和山杏。甘肅桃花期為3~4月,果熟期為8~9月。
圖2 甘肅桃Fig.2 Amygdalus kansuensis(Reid.)Skeels
圖3 毛桃、甘肅桃和山桃葉形及果核特征比較Fig.3 Leaf shape and kenel comparation of Amygdalus persica (L.)Batsch,Amygdalus kansuensis(Reid.)Skeels and Amygdalus davidiana(Carr.)Franch
甘肅桃自然分布區(qū)主要在陜西和甘肅,湖北和四川也有少 量 分 布[1~8]。據 現 有 文 獻 記 載[1,9,10],山西既沒有甘肅桃的人工種植,更沒有天然分布。甘肅桃發(fā)現于山西太寬河自然保護區(qū)是該種在山西天然分布的首次報道,在該區(qū)零散分布于低山坡、地邊或路旁,有時與山桃混生。甘肅桃果實多被采收果核為榨油和藥用,與山桃、山杏用途基本相同,但其果實熟時也可生食,酸甜略帶苦味。據報道,甘肅桃在陜西和甘肅地區(qū)是良好的桃樹砧木[2,3],抗旱耐寒,也可作為觀賞花木[4,5]。
甘肅桃的發(fā)現不僅增加了山西野生桃樹的一個新物種種質資源,而且對研究山西的植物區(qū)系也有重要科學意義,應進一步加強對其資源利用和種質保護的研究。中條山很可能是甘肅桃在我國天然分布的東部邊緣,除太寬河自然保護區(qū)外,甘肅桃是否還分布于中條山區(qū)的其它區(qū)域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目前發(fā)現的甘肅桃種群數量極少,且呈零星分布,如不加以適當保護,將有可能隨時間的推移,在山西的天然分布區(qū)消失。因此,保護野生甘肅桃對保護山西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甘肅桃種質資源可采用就地保護和易地保護兩方面的措施[8,10]。就地保護即培訓保護區(qū)人員,使他們能準確識別此樹種,然后采取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如掛牌保護,防止隨意砍伐。另一方面是易地保護,即把野生甘肅桃引栽到山西的果樹或樹木種質資源保護園,如山西果樹研究所,加以有效永久保護。同時進行種源比較試驗和苗木培育,對其生物學特性和經濟價值進行更好的研究和評價。
[1]俞德浚,陸玲娣.中國植物志(第38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23-25.
[2]陳緒中,程中平,張忠慧,等.甘肅地區(qū)野生桃種質資源與開發(fā)利用[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5,24(5):37-38.
[3]吳瓊,蘇雪,張建清,等.甘肅李亞科植物資源及其利用[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7,26(2):32-34.
[4]王彩霞.甘肅小龍山林區(qū)野生果樹種質資源調查分析[J].經濟林研究,2009,27(4):85-91.
[5]吳振海,陳西,田濤,等.陜西秦巴山區(qū)甘肅桃資源調查[J].北方園藝,2010(5):37-39.
[6]山西植物志編委會.山西植物志(第2卷)[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7]中條山樹木志編委會.中條山樹木志[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5.
[8]劉晶晶,王良民,苗青,等.山西太寬河自然保護區(qū)資源植物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2009,32(3):477-482.
[9]王良民,劉晶晶,苗青.山西太寬河自然保護區(qū)植物區(qū)系研究[J].林業(yè)科學研究,2009,22(3):390-396.
[10]王良民.太寬河自然保護區(qū)植物多樣性研究[M].北京: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