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嘉 蔣家東
(中航工業(yè)綜合技術研究所, 北京 100028)
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以質量公共治理為目的,以國家法規(guī)與標準為依據,通過質量工程技術、數理統計方法、以及經濟管理理論在內的多學科知識體系為支撐,將一元或多元統計變量進行科學設計與有機組合,用以反映特定區(qū)域對象的質量水平或局部質量狀況的一組有機的指標集。通常由反映投入產出的質量效益型指標,反映公共治理水平的質量監(jiān)管型指標、反映技術進步的質量技術型指標,以及反映市場適應性的質量滿意型指標組成。
針對國家整體質量狀況的評價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簡單的一個指標,或幾個指標的堆砌就可實現的。因此,在構建指標評價體系過程中就需要運用一組評價質量水平的指標,以及指標間的有機聯系,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評價對象的質量水平進行全面系統地評估。從邏輯結構來看,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可分為3個邏輯層,他們分別是微觀邏輯層、中觀邏輯層和宏觀邏輯層。3個層次上的指標,分別從微觀、中觀和宏觀角度,對產品級質量水平、企業(yè)級質量狀況、以及區(qū)域級質量發(fā)展能力進行科學準確的評價與反映。并包含了涉及質量標準與規(guī)范、指標設計技術、統計抽樣方法、統計渠道、數據搜集制度、信息支撐機構、質量分析與評價方法、政策導向、監(jiān)管措施、以及質量公共治理等在內的體系關聯機制(見圖1)。
圖1 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邏輯路線
目前宏觀質量宏觀評價多限于模糊的主觀描述,還未形成完善、科學的指標評價體系。但通過大量的研究,以及各國在國家質量評價指標應用過程中的實踐經驗,可以發(fā)現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應具備一些共通的屬性和特點。其指標體系的屬性包括體系的包容性、體系內部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可比性、宏觀與微觀角度分析的兼容性、以及對于政策制定與質量監(jiān)管的決策支撐性。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也在不斷追求社會綜合效益的提高,對質量的評價也呈現出多維度趨勢,這時人們不再單獨看工作質量、流程質量、產品質量、市場質量等,而是側重多要素的綜合評價。質量作為支撐國民經濟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內容,需要與區(qū)域和產業(yè)經濟運行的實際相結合,要與技術升級與進步的實際相聯系,要與市場環(huán)境的有序發(fā)展的實際相結合,要與民生與安全的現實要求相結合。特別是在質量日趨宏觀、日趨復雜化的背景下,就更加要求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能包容安全性因素、技術性能因素、用戶及市場需求因素、以及環(huán)境友好因素等更多內容,實現對質量現狀及發(fā)展趨勢的綜合評價與衡量。
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不僅應體現全社會產品和服務總體的質量,還應反映出單類產品和服務個體質量,因此,就需要質量統計指標具有一定的層次性??v觀國內外在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方面的研究與應用實例,大體可分3個層次:宏觀、中觀和微觀,即依據抽樣個體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指標,以一組適當的權重系數匯總出反映社會經濟構成中的行業(yè)或大類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水平指標,以及綜合匯總出反映全社會產品和服務總體的宏觀質量指標。3個層次的質量指標關系是:宏觀是中觀和微觀的綜合,能表征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的產品和服務總體的質量水平;而微觀、中觀是宏觀的匯總基礎,是宏觀的相對個體化、具體化和有機構成,有很強的具體消費引導和行業(yè)質量工作的指導作用。只有具備了從深層次上解讀質量狀況、評價質量水平的能力,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作為一套完善和科學的,并與國民經濟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的評價體系,其在概念設計、主體識別、方法選擇、數據獲取、以及實際評價等階段都要保證指標體系的合理性。具體而言,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合理性體現為內在合理性和外在合理性兩方面。對于內在合理性而言,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圍繞質量多維度、多層次的主體評價對象構建的,因此,在質量評價過程中,就需要體現出不同角度與不同層次的有機關聯性,這種關聯機制的構筑要建立在長期經驗與深入研究基礎上,并能充分體現出其內在作用與影響的規(guī)律性特點。同時,評價指標體系的外在合理性還體現在實施過程的易操作性、數據獲取的便利性等方面。
評價結果不是最終目的,支撐經濟發(fā)展才是關鍵。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在設計之初,就被賦予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要實現對質量狀況的準確評價,更重要的是從引導公共消費、提供決策依據、以及風險防范與預警等方面。通過評價的結果和過程,支撐政府實現有效監(jiān)管與決策,支撐消費者實現安全健康的高質量消費,支撐企業(yè)在生產管理方面實現綜合質量競爭力的持續(xù)提升。
經濟在不斷發(fā)展、社會在不斷進步,對于質量的理解與內涵也在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具備較強的可擴展性和開放性。只有具備了開放的特性,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才能與時俱進,才能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才能在不斷革新的評價技術和方法面前,在不斷變化的經濟與社會環(huán)境面前更及時、準確的發(fā)揮評價作用。開放性還體現在對象的包容性上,即對質量本身研究的開放態(tài)度。經濟社會、生產制造、民生消費等諸多方面,均與質量緊密相關,同時,也反作用于質量形成的整體過程。因此,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應及時吸納多方面因素,更新和轉變自身原有的形成和評價機制,將質量評價指標設計成為開放、動態(tài)、及時、準確的評價體系。
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是按照評價目標制定、評價主體識別、評價要素分析、評價方法選擇、評價通道搭建、評價制度設計的技術路徑進行構建的(見圖2)。
圖2 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技術路徑圖
在評價目標制定的技術實施步驟中,主要解決的是質量評價目標如何科學合理設定的問題。具體設定的目標包括技術型目標和管理型目標。技術層面的目標設計將直接影響評價要素的分析、評價方法的選擇、以及評價渠道的搭建等技術實施細節(jié)。而管理層面的目標設計將對評價主體識別和整體評價制度設計產生重要指導作用。同時,技術型目標和管理型目標間又存在相互作用與聯系,就目標制定而言,不能只考慮管理型目標而忽略技術型目標,也不能一味地為了實現技術目標而在管理型目標方面打折扣。
主體識別在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技術路線中至關重要,只有對評價主體做出準確定位,才能保證后續(xù)技術過程的正確性。評價主體識別具體包括對評價主體邊界的識別、對評級主體類型的識別、以及對評價主體分布特點的識別。評價主體邊界的確認是為了明確評價對象的概念主體,并由概念主體細化生成的實體集合。評價主體類型的確認是為了更科學地解決同屬性歸集問題,通常情況下,評價實體往往具有多重屬性,為了抓住評價的主要方向,就需要抓住評價主體的類別屬性和特點,作為聚類的關鍵識別標準。評價主體分布特點的確認是為了在更為宏觀的層面,對主體在特定區(qū)域內聚集所表現出的特征進行識別。因為不同層面的主體在聚集過程中,均會在區(qū)域層面表現出一定特點。
要素分析是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技術路線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該環(huán)節(jié)能在最大程度解決評價主體落地的問題。主體有可能是單一主體,也可能是多重主體,單一主體表現出的要素屬性較為簡單,但多重主體由于對象本身的復雜性,因此,其所對應的要素種類也更為繁雜,包括技術要素、環(huán)境要素、經濟要素、社會要素等。要從紛繁的要素中將要素間關系較為緊密,且對評價主體質量水平產生較大影響的梳理出來。具體包括要素屬性分析、要素類型分析、關聯特性分析、以及數字特征分析。對要素的關聯特性和數字特征進行的分析,將為選擇何種評價方法,以及構建什么形式的數理方程,提供最為基礎的邏輯依據和數據支持。
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技術路線中,最為核心的是評價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科學與否將直接決定著評價技術目標實現的效果。從技術層面來看,評價方法包括數理評價方法、統計評價方法、計量經濟學評價方法、以及系統工程評價方法;從過程層面來看,評價方法包括客觀評價方法、主觀評價方法;從結果層面來看,評價方法包括定性評價方法、定量評價方法、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從時間層面來看,評價方法包括檢驗性評價方法、預測性評價方法、監(jiān)測性評價方法?,F今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中,對于評價方法選擇多集中于數理評價方法和系統工程評價方法。其中,數理評價主要集中于我國于1990年提出的我國工業(yè)產品質量評價指標,包括質量損失率、新產品產值率、產品等級品率等指標。而系統工程評價方法集中體現在,國家質檢總局于2006年開始公開發(fā)布的質量競爭力指數評價。
評價通道搭建,實質是統計數據和信息流通渠道的搭建。只有保證數據搜集的及時、穩(wěn)定、易得,才能保證評價體系正常運行?,F階段,在評價通道搭建方面,主要有獨立通道、并行通道、臨時性通道、永久性通道等。質量損失率、產品等級品率和新產品產值率指標,其數據搜集是通過“兩網”(千家重點工業(yè)企業(yè)、百個重點工業(yè)城市質量數據報送通道)進行的。這種模式下,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可以保證數據的及時與準確,并可根據現實環(huán)境的變化進行渠道的擴充和修繕;質量競爭力指數的通道搭建,是以并行通道模式搭建的。其是借助國家統計系統的數據搜集渠道,并加入質量數據專業(yè)渠道而形成的;顧客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通道是一種典型的臨時性通道搭建模式,針對不同主體的顧客滿意度評價會選擇不同的通道進行數據搜集。
評價制度作為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最后一個技術環(huán)節(jié),也是保障評價指標體系正常運行的基礎。只有完善的評價制度作為支撐,才能將評價過程規(guī)范化,進而在開展數據搜集、評價測算、結果修繕、以及決策建議過程中實現科學高效的操作。現階段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制度設計還未形成較為統一的思路,以政府主導的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制度內容,集中在技術規(guī)范、操作規(guī)范、數據規(guī)范層面,就系統化的流程制度方面還未有涉及。
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質量評價對象、方法、與角度存在明顯差異化特點,又可以分為實物質量指標、過程質量指標、感知質量指標、環(huán)境質量指標等內容。不同的質量評價指標從不同的角度對經濟社會中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總體質量狀況進行了全方位的評價。經過對常用質量評價技術的分析,根據對象的不同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分為3類,即面向產品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面向流程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及面向效果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不同類型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都在與其他類型的指標體系進行融合與借鑒,但總體來看其各自的側重點又存在明顯的不同。這種差別主要體現在評價體系構建目標、評價體系識別的主體、評價體系中的要素分析、以及評價體系的構建方法等方面(見表1)。
表1 各類型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特點梳理
不同評價思路形成于不同的歷史時期,并受當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現狀的影響和制約。從時間先后順利來看,可以劃分為最期以監(jiān)管為目標設計的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中期以引導為目標設計的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后期以預防為目標的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以調查監(jiān)督為目標的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思路,是以現狀調查為突破口,針對階段性、區(qū)域性微觀質量顯性問題,有計劃、有安排地選擇評價主體,并將評價要素鎖定在導致質量問題的關鍵技術層面。運用數理評價方法,將有限質量數據搜集、整理、匯總,進而在不改變數據的技術特征的基礎上,對特定范圍內主體的質量現狀定性評判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同時,該評價指標體系測評的結果,要便于質量監(jiān)管部門采取量化處罰措施,對質量違法行為形成一定威懾作用。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是按照這種思路構建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最為典型的是監(jiān)督抽查合格率評價指標體系(見圖3)。
以引導規(guī)范為目標的體系設計思路,最先見于美國、歐洲、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這種設計思想產生的背景是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國際化的不斷深入,以及營銷理論深入人心、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活動的重心也由生產階段,向生產前、后階段拓展。這一時期,市場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感知被作為評價的核心內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它包含了更多的市場化價值(見圖4 )。
預測防范為目標的設計思路,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興起的一種質量評價指標構建模式。其設計思路的核心是為了防范小概率質量事件的發(fā)生,將可能的質量損失降到最低。之所以有這種設計思想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前一時期對質量行為的規(guī)范與引導,已經搭建了質量有規(guī)律地提升和改進的機制。這一時期主要質量治理工作也集中在預測質量發(fā)展趨勢,制定質量風險應急機制等方面。最為典型的是美國的NEISS系統質量傷害評價指標體系、歐洲RAPEX系統預警指標和EHLASS質量傷害數據評價指標體系、以及日本NITE產品質量事故評價指標系統(見圖5)。
圖3 合格評價指標體系
圖4 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
圖5 預測評價指標體系
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體現了較強的時代目的性?,F階段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轉型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制度性缺陷逐步暴露和凸顯,原有質量制度與新的質量訴求間的鴻溝愈發(fā)明顯。為了保障質量水平的持續(xù)改善和提升,為制度的優(yōu)化與重新設計爭取時間和空間,就需要質量監(jiān)管部門和質量研究機構共同努力,從預防性目的出發(fā),設計和構建符合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fā)展需要,符合國際通行慣例的國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1] Ashok Kumar,Kathryn E.Sticker, Jayden Mitanni.A Quality Index-Based Methodology for Improving Competitiveness:Analytical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2002, Vols.7-8.
[2] 程虹.宏觀質量管理的基本理論研究——一種基于質量安全的分析視角[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63(129-134).
[3] 黃庚保.區(qū)域質量形勢評價及預測技術研究[D].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09.
[4] 潘家琰,方樹春,梁冠文.建立產品和服務宏觀量水平指標體系的思路[J].統計與決策,2003,Vol.162.
[5] 楊穎,湯萬金,高曉紅.淺析宏觀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標準科學, 2009, Vo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