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雪青
(吉林市人民廣播電臺,吉林 吉林132000)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他所著的《史通》一書中寫道:“蓋餌巨魚者,垂其千釣,而得之在于一筌;捕高鳥者,張其萬置,而獲之由于一目”。許多著名新聞記者之所以能逮住“高鳥”、“大魚”,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主題提煉得好。
在新聞作品中,主題是記者對某一現(xiàn)象、問題的根本看法。這種看法不是自己就會鉆到記者的腦袋中的,它是記者在生活海洋之中,在眾多采訪素材中提煉出來的。這種提煉的過程,正是“得之在于一筌”,“獲之由于一目”的過程。
所謂提煉主題,從哲學上講,就是記者對事物或問題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個飛躍,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抽象思維的認識過程。通過提煉,對客觀事物有個完整的認識,抓住事物的本質和個性。
主題的產生是一種頓悟,是瞬時間完成的。但是主題的提煉卻是個長期的過程,這是一個由感知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深刻的主題,源于豐富的生活積累,是記者通過長期的觀察、思考、學習和大量調研而得到的。
記者借助于長期的生活觀察,平時對事情問題多想、多看、多問形成自己對政治、經濟以及日常生活問題的一些基本認識和見解,在腦中形成眾多問題的觸點,在采訪實踐中一旦受到某一事物的觸發(fā),就會孕育出比較深刻的主題。有的記者抱怨自己身邊盡是些瑣事,看不出有什么特殊意義。其實,偉大棲身于平凡,不是沒有好主題,而是腦中沒有儲備這根敏感的弦,讓好主題從自己的身邊溜掉了。羅曼·羅蘭曾說:“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必須自己心里有”。如果記者自己在心里一片混沌模糊,如何再去向受眾傳播一個深刻的主題?
多年前,國務院有關部門致力于解決三角債的債務鏈,而三角債債務鏈問題最先是由記者抓到并提出的。這一重大主題的發(fā)現(xiàn)絕不是記者一時興起、靈感的爆發(fā),而是記者對我國當時經濟狀況了解得透。中國經濟狀況如何,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yè)究竟何去何從,記者經過長期的思考以后,發(fā)現(xiàn)了三角債債務鏈這一矛盾癥結。
可見,沒有生活積累這一肥沃土壤,主題這粒種子是無法生長的。
新聞工作者應像一只雄鷹。一方面,它在高空盤旋,對全局有全面總體的認識;一方面,一旦發(fā)現(xiàn)目標,就俯沖下去,用鋒利的爪子獵取獵物。一次具體采訪,就是記者發(fā)現(xiàn)新鮮的新聞事實并產生主題的過程。
在采訪中首先要對采訪對象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了解大概情況的同時要想一想,有沒有那么一件事能和你大腦中備用的觸點相吻合、相碰撞。如果擺在面前的某一件事和你腦中積累的思想觸點相吻合、相碰撞,便可擦出主題的“火花”。當確立了產生主題的目標后,就要順線追蹤,進行深入的采訪,使主題在深入采訪過程中逐漸清晰并豐滿起來。
隨著深入采訪的進行,主題的初步確立,記者搜集了大量素材,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整理素材,明確并深化主題。整理素材也是個深化主題的過程。在對素材由淺入深的認識中,會產生新的觀念。李峰在通訊《“一厘錢”精神》的寫作中,對素材的提煉經歷了三個飛躍過程。第一次,把工人節(jié)約一厘錢不只作為一種方法,而是反映工人們的主人翁精神。第二次,把節(jié)約一克紙漿轉化成為節(jié)約一分鐘,把物質的節(jié)約提高到時間的節(jié)約上來。第三次飛躍,寫出了“一厘錢精神顯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偉大的事業(yè)要從最小的事情做起”。一件小事透視出一個真理。這一過程,是記者突破素材本身的過程,是從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的過程。
同樣一件事,挖掘深度不同,主題所展示的社會意義也不同?!蔼殑?chuàng)性的一個最好的標志就在于選擇題材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發(fā)揮,從而使得大家承認壓根兒想不到會在這個題材里發(fā)現(xiàn)這么多東西”。尋找主題在縱橫兩個方向上的意義,在廣度與深度上下工夫,是主題深化的過程,也是衡量一名記者成熟程度的一個重要標準。
當主題確立以后,反過來可以指揮記者進行更深入的采訪。把還缺少的材料補充上,使主題在不斷錘煉中更加完美。這樣,思維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中去,達到升華,主題便在這一升華過程中得到深化了。
主題確立了,如何表現(xiàn)它,這需要處理好素材與主題的關系。新聞主題與其他文件主題表現(xiàn)的不同之處在于:它不能赤裸裸地站在那兒,得通過具體事情的載體把它表現(xiàn)出來,不然它就沒有附著的地方,就像靈魂離開了肉體也就無法存在。但這不是說主題的表現(xiàn)只需堆積素材就能完成。事實上,見事不見主題,是新聞報道中最忌諱也最易犯的通病。多搜集素材,擴大采訪范圍,固然是產生深刻主題的基礎,但泡在了素材中,不知如何取舍,就成了素材的奴隸,這樣寫出的文章也必是雜亂無章,看不出什么主題。
究其實質,主題是一種思想,是記者對某一事件、問題的看法。一旦從新聞事實升華出來,主題已不再是一種事實,而是一種思想。傳播最終的目的在于:宣傳一種思想,這即便在大談新聞公正、客觀的西方國家也不得不承認:任何一種新聞媒介的傳播活動,都是為某一目的和精神服務。為此,新聞稿件素材的取舍、詳用與略用、文章段落的展開、開頭與結尾的點題呼應等,都要圍繞主題去謀篇布局,使選用的素材與文章的結構都向著主題的方向去展現(xiàn)。讓主題統(tǒng)帥材料和布局,這樣寫出的文章有靈有肉,稿件也就“活”了。
所謂袖手于前,疾書于后。當主題已確立,篇章構架已建成,這時記者便可揮筆行文,一氣呵成,把閃爍深刻思想光芒的新聞稿件呈現(xiàn)在受眾面前。
從深入到生活中去,到最后寫成稿件,我們可以看到主題提煉的過程分為抓主題、深化主題、表現(xiàn)主題三個階段。這一過程貫穿于記者采寫工作的始末。在主題的提煉過程中,記者要發(fā)揮抽象思維的能力,從現(xiàn)象挖掘本質在平凡的生活中抓到不平凡的主題。孕育、揭示出反映深刻社會問題的主題是記者肩負的重大責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