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飛王雙華
(1.鄭州大學,河南鄭州 50006;2.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江西景德鎮(zhèn) 333000)
窯爐結構與裝燒工藝對鈞釉外觀特征的影響
閻 飛1,2王雙華1
(1.鄭州大學,河南鄭州 50006;2.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江西景德鎮(zhèn) 333000)
通過對傳統(tǒng)鈞瓷窯爐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饅頭窯和風箱爐的基本結構和裝燒工藝的研究,分析了窯爐的不同結構,描述了不同的裝燒方式。結果表明密封性能好的窯爐以及相應的保溫燒成制度與鈞瓷釉面呈色、紋路和釉畫的形成有重要的關系。
傳統(tǒng)窯爐結構;裝燒工藝;鈞釉;影響
鈞瓷是我國傳統(tǒng)名瓷,它的原產地是河南省許昌地區(qū)的禹州市神垕鎮(zhèn)。鈞瓷在唐代就開始燒制,在宋代達到了鼎盛時期,至今當地還流傳著“進入西南山,煙火遮滿天,客商天下走,日進斗金錢”的民謠,可見當時的盛況景象,而且鈞瓷還是當時的皇宮貢瓷,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之美譽。鈞瓷發(fā)展到今天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歷經唐鈞的“凝重”、宋鈞的“素雅”、明鈞的“艷麗”、清鈞的“飄逸”。憑借古樸大方的造型,千變萬化的斑斕釉色,玄妙的紋路,鬼斧神工的神奇釉畫這四大外觀特點屹立世界陶瓷之林千余年。為什么鈞瓷能夠以其鮮明的外觀特征而博得人們的贊譽?除了相應的胎料、釉料組成和施釉工藝之外,窯爐結構和裝燒工藝方面是形成鈞瓷外觀特點的主要因素。
在鈞瓷產生的千余年歷史中,鈞瓷窯爐和裝燒工藝經過不斷的改革和發(fā)展。根據考古發(fā)掘的大量資料,迄今為止,鈞瓷窯爐最早使用饅頭窯,宋代使用過雙火塘窯,這些窯爐都是就地挖筑的升焰式窯爐或者半倒焰式窯窯爐,到清代為了仿制古代鈞瓷,制作假古董的匠人又創(chuàng)造出風箱爐鈞窯爐等。上個世紀50年代神垕鈞瓷技術人員又使用倒焰式煤燒窯爐燒制鈞瓷。1993年禹州市鈞瓷研究所閻夫立、任星航把液化氣燒造工藝用于傳統(tǒng)鈞瓷的生產,使鈞瓷工藝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2003年,鄭州大學陶瓷文化研究中心、閻夫立鈞藝工作室改進窯爐設計,使用常壓天然氣進行鈞瓷藝術品的燒制,使鈞瓷的裝燒工藝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無論鈞瓷窯爐怎樣改革變化,它要燒出漂亮的鈞瓷必須符合兩個條件:(1)可以控制的窯爐氣氛;(2)1230℃以上的溫度。本文就選取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饅頭窯和最適宜陶藝家燒制陶瓷藝術品的爐鈞窯進行分析說明。
傳統(tǒng)鈞瓷饅頭窯主要指唐代以來直到金、元時期使用的鈞瓷窯。以宋鈞官窯遺址七號窯(圖1)為實物發(fā)掘代表,該窯為就地挖筑,坐南向北,窯門基本位于整個窯體的北部,呈弧形頂。使用木柴作為燃料。窯門兼做火池,火膛由窯門向里伸展作扇面形,后面是窯床,向下凹一深坑作為灰坑。窯室呈圓形,前后平整(圖2),窯頂內收似饅頭狀,所以稱為饅頭窯。窯室高出灰坑將近1m。此窯煙囪設于窯室后壁,下面有四個火孔,出口集中在一個煙囪底部,這樣使得煙囪的吸引力大而且回風小,便于燒成控制。窯頂有一孔,稱為天子眼,可在前火時通風抽煙,這對就地挖筑的鈞瓷窯在烘坯和第一階段氧化氣氛燒制有特殊的意義。該窯的火膛兼做窯門,是裝卸瓷器的通道。
饅頭窯的裝燒工藝和傳統(tǒng)北方單火膛半倒焰窯的裝燒工藝基本一致,但也有它自身的特點。裝窯是燒窯前的一道重要準備工序。首先將鈞瓷釉坯裝入匣缽,這時要加墊餅,其作用是平穩(wěn)坯體,防止坯體變形,有利于收縮,防止產品燒成后與匣缽粘連。匣缽在使用時,匣缽的里邊和口部要刷上一層耐火涂料,以防止高溫下相互粘連。同時匣缽外底部的中心部位要刷上一層特制涂料,防止底部落渣。匣缽擺放要垂直、平穩(wěn),不能傾斜,以防倒塌,最上面的一層匣缽要用同匣缽蓋蓋嚴,預防落灰。匣缽柱的底部、柱與柱之間要留好火的通道,以利燒窯操作(圖3)。裝窯很有講究,必須了解火路,了解高溫下匣缽的受力與變形方向,然后才能在裝窯時采取措施,避免燒成時出現火路不勻倒窯的現象。待窯裝好后,把窯門口用土坯或耐火磚砌好,窯門最好用耐火磚砌里外兩層,里層應與窯墻的內壁齊平,外層應與窯墻外壁齊平,每層都要涂抹耐火泥。在砌窯門時,要留出觀火孔、加柴口和勾取火照的火門,每次裝窯的觀火孔位置要固定,避免忽高忽低,忽大忽小,影響正確測溫。
點火時打開天子眼,小火烘烤4h,以便排除水氣,增加窯內氧氣含量,利于燃燒,然后可以逐漸加大火力,待天子眼火苗露出,窯內匣缽已成紫紅色,即可逐漸蓋住天子眼,全部用窯室后面的煙囪出煙,使窯內溫度均勻。待窯內溫度、匣缽與釉坯溫度達到1000℃時,可加大柴量,縮短添柴時間,以利高溫并有利于產生還原氣氛。待窯內溫度達到1150~1200℃時,就更要加大柴量,并用燃燒值高的木柴,大煙大火。添柴口總是塞得很滿,使柴不能充分燃燒,灰燼中留下大量未燃燒完的木炭,俗稱“攻火”,這個階段對鈞瓷的呈色非常重要,如果火攻不上去,會出現生燒,如果還原氣氛不足,會出現氧化不呈色、陰黃、起泡等問題。待窯內溫度達到1250℃即可平燒保溫,即保持溫度不下降,延長添柴時間,使窯內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并使窯內各部位溫度均勻,這時可挑出“火樣”確定是否可以住火。待確定住火后,立即撤掉木柴,扒開窯門,迅速冷卻。由于柴燒饅頭窯屬就地挖筑,蓄熱量大,散熱慢,即使窯門扒開,也不會出現風驚炸裂,而恰恰相反,由于高溫迅速冷卻,易使鈞瓷釉色光亮,并出現極富藝術效果的開片現象。
風箱爐鈞窯燒制鈞瓷技術是在清末出現的。爐鈞窯是受冶煉爐灶的影響,結合鈞窯生產工藝特點創(chuàng)造的一種簡易可行的烘爐,用風箱強行通風,以焦炭捂火造成還原氣氛,以看火色定窯溫等工藝方法燒制鈞瓷。
爐鈞窯是一種升焰式結構窯爐,整體體量較小。窯膛內徑約為40cm,深約50cm,窯膛上部是一活動窯頂,窯底為爐箅,爐箅下為落灰坑。落灰坑為兩用,還可以使用風箱(圖4)鼓風升溫,燒窯時堵上,住火時抽開,以便清灰,結構簡單。由于使用焦炭為燃料,且系一次性添加燃料直到燒成,所以燃燒火力強,一氧化碳濃度大,氣氛純。整個燒成周期在4h左右??蛇B續(xù)操作,方便易行。現在仿古制品還在使用爐鈞窯(圖5)。但爐鈞窯較難掌握,古有“十窯九不成”之說。爐鈞窯所燒制的作品,晶瑩華麗,藍綠相兼,紅紫掩映,凝重豪放,別具一格,實為大窯鈞瓷亦難達到的窯變釉色和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爐鈞窯在燒成前,先把上釉后的素胎底部加襯泥餅后裝入匣缽,再把匣缽放入已經鋪好柴草、加入20厘米左右厚度焦炭、并放好碼腳的窯膛內,將匣缽放置于中心,蓋上匣缽蓋以防止落渣,然后用焦炭將其四周空隙裝滿(圖6),在灰坑內點火。用風箱吹風,將焦炭點燃,去掉匣缽蓋并吹去灰塵,直至濃煙消失焦炭燃燒,窯口處有青煙冒出,而且匣缽已發(fā)暗紅色,說明胎體內的水分已經開始揮發(fā)。再次吹去素胎上的浮灰,將中間留有一孔的匣缽蓋蓋上,不加蓋窯頂,待匣缽燒紅,煤煙出凈,小火約燒1h,使坯體濕氣放凈,再加蓋活動窯頂,此時窯內溫度最低要達到750℃,若匣缽變成紫色時,就把活動窯頂蓋上,待全紅時,把窯頂周圍用泥沙封上,只留窯頂噴火口,用風箱強行通風燒大概1~1.5h,火色出現桔黃或光亮橙色時,表明窯內溫度已達到了900~950℃,將窯頂噴火口用廢舊匣缽蓋上進行捂火還原,全力抽拉風箱加大火力燒20~30min,噴火口出現綠色火焰時,說明此時窯膛內氣氛濃郁,可移動窯頂蓋片呈半啟半閉狀態(tài),轉入中性焰燒成,直至達到預定溫度,最后保溫15~20min,停風?;鸾议_窯頂,讓其自然冷卻,整個燒成過程3~4h即可完成。傳統(tǒng)的風箱小爐鈞窯的裝燒操作,主要是用肉眼直接看火升溫,當然現在可以結合光學高溫計和測溫錐進行。對于止火溫度和火色,老窯工長期積累起來的經驗是很寶貴的:“冬看白來夏看黃,春秋兩季火發(fā)渾”。
爐鈞窯受打鐵烘爐的啟示,砌筑簡單,成本低廉,高溫、低溫、氧化、還原樣樣均可進行燒造,屬小型試驗的簡易可行的手段之一,特別適宜于陶瓷藝術家進行小批量的實驗和獨特效果作品的燒制。
(1)傳統(tǒng)鈞瓷窯大多為就地挖掘。這樣從根本上減緩了熱量的散失,整個窯體處于較為密封狀態(tài),使窯內能夠保持一定的壓力,形成較為濃重的還原氣氛,有力于鈞瓷釉色的形成。而且,這種方法可以使窯體散熱減緩,即使扒開窯門,也不至于使作品出現風驚炸裂的情況;
(2)饅頭窯窯床高于灰坑近1m,這樣便于窯內溫度上升,能夠使窯室充分利用熱能,并有利于窯室上下溫差的調整,使作品能夠均勻受熱。
(3)就地挖筑的饅頭窯密封好,蓄熱量大,冷卻時降溫速度緩慢,這樣可以使鈞瓷釉面產生乳光,形成古樸沉著的藝術效果,也有利于鈞釉二液相分相的形成,為出現千變萬化的鈞釉紋路提供了可能和基礎。
(4)保溫制度的實行,能夠使結晶質點擴散,與液相的濃度達到平衡,使固液相分布均勻,有利于鈞釉紋路和釉畫的產生。
(5)風箱爐鈞窯由于是升煙式直焰窯,加上使用風箱易于控制風力,強化通風,而且使用焦炭作為燃料,火力持久,能使窯內氣氛由氧化——還原交替進行,并且窯體結構易于保溫,使釉料中的各元素間化學反應充分,晶體發(fā)育完善,產品著色豐富多彩,使釉面呈現出豐富多彩、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使釉畫和微觀藝術的出現成為可能。
(6)在燒成后火階段,傳統(tǒng)鈞瓷窯能夠較好的增加火力,使窯內溫度平穩(wěn)上升,并且能夠保持窯內的強還原氣氛,有利于鈞釉的相互滲透交融,使釉料中的部分顆粒順利向下流淌,形成自然的紋路。
Effects of Traditional Kiln Structure and Loading Technology on Jun Ware's Appearance
YAN Fei1,2WANG Shuanghua1
(1.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50006,China;2.Jingdezhen Ceramics Institute,Jingdezhen Jiangxi 333000,China)
This basic structure and loading technology of such traditional kilns for firing Jun wares as dome kiln and windbox kiln are examin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ll-sealed kiln and its firing and heat holding system are vital to Jun ware's glaze color,texture and decorative pattern.
traditional kiln structure;loading and firing technology;Jun glaze;effect
on Feb.24,2012
T Q 1 7 4.6+5 3
A
1000-2278(2012)03-0376-04
2012-02-24
閻飛,E-mail:taociyf@126.com
YAN Fei , E-mail: taociyf@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