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梅,楊榮平,勵 娜,王云紅,梁旭明
重慶市中藥研究院,重慶 400065
翼首草為川續(xù)斷科植物匙葉翼首草Pterocephalus hookeri(C.B.Clarke)Hoeck 的干燥全草[1]。性寒,味苦,有小毒。具有解毒除瘟,清熱止痢,祛風通痹之功效,為藏醫(yī)常用藥材。翼首草中的主要成分為齊墩果烷型五環(huán)三萜皂苷類化合物,此外還含有生物堿、多糖等化學成分。研究表明翼首草正丁醇部位總皂苷具有顯著的抗炎活性,且其抗炎的作用與消炎痛效果相似[2]。本文采用翼首草正丁醇部位皂苷成分中游離苷元熊果酸為對照品,對影響翼首草中熊果酸薄層色譜鑒別的因素進行系統研究,為其質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熊果酸對照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110742-200516),齊墩果酸對照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110709-200505);高效硅膠G薄層板(青島海洋化工分廠);其他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重慶川東(集團)有限公司化學試劑廠)。
翼首草藥材共計13批,產自西藏、青海、四川等,其中有10批為全草,另外3批為根。經重慶市中藥研究院院長鐘國躍研究員鑒定為Pterocephalus hookeri(C.B.Clarke)Hoeck。樣品來源、產地見表1。
薄層色譜鑒別試驗條件選擇中所用藥材均為上述藥材來源中的第2批藥材。經初步鑒別實驗和高效液相色譜含量考察,第2批藥材中游離的齊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在收集到的13批藥材中適中,因此考察條件時所用藥材均為第2批,且第2批藥材量較大。
2.1 薄層鑒別方法的考察
2.1.1 對照品的選擇
取翼首草粉(過二號篩)1 g,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加甲醇超聲處理30 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 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齊墩果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對照品溶液。取熊果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3mg的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3種溶液各2~10 μL,點于同一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接觸點樣),以三氯甲烷-丙酮(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同時置紫外光燈(365 nm)下檢視,結果,熊果酸與齊墩果酸在薄層色譜上很難分開,并且經多種展開劑的選擇,兩斑點依然重疊。經實驗的初步考察發(fā)現,入藥部位為根的3批藥材中,齊墩果酸的含量較熊果酸的含量稍高,而入藥部位為全草的另外10批藥材均是熊果酸的含量遠遠高于齊墩果酸的含量,因此選擇熊果酸為對照品來鑒別翼首草藥材。
表1 翼首草藥材來源、產地一覽表Table 1 Source,origin list of Yishoucao
圖1 環(huán)己烷-丙酮-乙酸乙酯(6∶2∶1)(13℃/66%)Fig.1 Cyclohexane-Acetone-Ethyl acetate(6∶2∶1)(13 ℃ /66%)
圖4 三氯甲烷-丙酮(12∶1)(10℃/60%)Fig.4 Chloroform-Acetone(12∶1)(10 ℃ /60%)
2.1.2 展開系統的考察
按2.1.1項下擬定的薄層鑒別法進行試驗,分別以環(huán)己烷-丙酮-乙酸乙酯(6∶2∶1)[3]、環(huán)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20∶5∶4∶2)、三氯甲烷-丙酮(4∶1)[4]、三氯甲烷-丙酮(12∶1)為展開劑,結果見圖1~4。以展開系統三氯甲烷∶丙酮(12∶1)展開距離適當,供試品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斑點清晰且干擾小。
2.1.3 樣品處理方法的考察
2.1.3.1 提取溶媒的考察
取翼首草粉(過二號篩)1 g(5份),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分別加無水乙醇、95%乙醇、乙醚、三氯甲烷、甲醇各20 mL,超聲處理30 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 mL使溶解,作為不同溶劑提取供試品溶液。由圖1-4可知,乙醚和三氯甲烷提取的樣品雜質較95%乙醇、甲醇和無水乙醇少,顯色后在與對照品熊果酸相應的位置上斑點較清晰且干擾小。因此選擇乙醚作為提取溶劑。
2.1.3.2 溶媒用量的考察
取翼首草粉(過二號篩)1 g(3份),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分別加10、20、30 mL乙醚,超聲處理30 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 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按2.1.1項下擬定的薄層鑒別法進行試驗,結果,乙醚用量為30 mL時,供試品中提取的熊果酸相對較多,顯色后日光和熒光較清晰并能有效鑒別翼首草藥材,因此未考察更多溶劑用量。因此正文中選擇供試品溶劑用量為30 mL。
2.1.3.3 超聲時間的考察
取翼首草粉(過二號篩)1 g(4份),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分別加30 mL乙醚,超聲處理10、20、30、40 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 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按2.1.1項下擬定的薄層鑒別法進行試驗,結果,超聲10和20 min時顯色后日光和熒光斑點較30和40 min不清晰。而超聲30和40 min熊果酸顯色后的斑點差不多,較清晰。因此正文中選擇供試品超聲時間為30 min。
2.1.4 點樣量的考察
2.1.4.1 點樣量 1
分別取13批翼首草粉(過二號篩)各1 g,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分別加30 mL乙醚,超聲處理30 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 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吸取各供試品溶液各4 uL,按2.1.1項下擬定的薄層鑒別法進行試驗,結果,第4、6、8批點樣4 uL濃度太低,與熊果酸相對應的點顯色后不太清晰、而其它多批如第 5、7、9、10、11、12、13 批點樣4 uL濃度太高,與熊果酸相對應的點顯色后有拖尾的現象,因此應選擇不同批樣品點樣不同。
2.1.4.2 點樣量 2
按2.1.1項下擬定的薄層鑒別法進行試驗,吸取除第4、6、8批樣品溶液8 uL,吸取其它溶液各2 uL點樣。結果,除第4、6、8批供試品溶液點樣8 uL,吸取其它溶液各2 uL點樣合適。
2.1.5 展開環(huán)境的考察
2.1.5.1 飽和缸和板的考察
按2.1.1項下擬定的薄層鑒別法進行試驗,其中一個預飽和層析缸和板共20 min;另一個飽和缸20 min后分別展開。結果,飽和缸和板的薄層板邊緣效要小,對照品和樣品顯色后斑點清晰且整齊;而只飽和缸的對照品和樣品顯色后斑點清晰,但樣品和對照品相對應的點邊緣效應大。因此翼首草薄層鑒別應飽和缸和板。
2.1.5.2 飽和時間的考察
分別飽和缸和板 5、10、20 min 后,按 2.1.1 項下擬定的薄層鑒別法進行試驗。結果,飽和缸和板5 min時顯色后樣品和對照品斑點清晰但邊緣效應較飽和缸和板10、20 min差,而飽和缸和板10、20 min時斑點清晰且邊緣效應較小,因此選擇飽和缸和板10 min。
2.1.5.3 溫度的考察
分別在溫度為10、20、30、40 ℃條件下,按2.1.1 項下擬定的薄層鑒別法進行試驗。結果,不同溫度對翼首草藥材的薄層鑒別沒有影響。
2.1.5.4 濕度的考察
分別在濕度為40%、60%、80%條件下,按2.1.1項下擬定的薄層鑒別法進行試驗。結果,不同濕度對翼首草薄層鑒別沒有影響。
2.1.6 翼首草的薄層鑒別
取本品粉末1 g(13批),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加乙醚30 mL,超聲處理30 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 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8 u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12∶1)為展開劑,飽和缸和板10 min,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同時置紫外光燈(365 nm)下檢視,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13批樣品均能鑒別出熊果酸。結果見圖5。(沙棘),2003,16(4):33-34.
圖5 翼首草樣品薄層鑒別(11℃/80%)Fig.5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of Yishoucao(11℃/80%)
3.1 藏藥翼首草為2010版藥典新上藥材品種,本實驗首次對翼首草中熊果酸的薄層鑒別進行系統研究,經全國4個主產區(qū)、13批藥材進行了多次重復試驗,表明本法斑點清晰,易于檢出,分離效果較好、重現性好,能有效控制翼首草藥材的質量。
3.2 從翼首草液相含量測定結果知,3批根中熊果酸含量明顯低于齊墩果酸,本文從薄層圖上也可以驗證看出3批根在與熊果酸對照品相應的位置上斑點相對其它批次較小,顏色相對較淡,從一定程度上這也能有效區(qū)別根與帶根全草之間的質量差別,為臨床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3.3 由于山茱萸、山楂、梔子、木瓜等中藥中均含有熊果酸,也可以熊果酸為對照品鑒別相應藥材,對其進行質量控制,因此有必要分離專屬成分來鑒別翼首草藥材,對翼首草藥材中的成分有待進一步研究。
1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editorial board.Chinese herbal medicine,Tibetan Medicine Vol.(中華本草·藏藥卷).Shanghai: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2:366-368.
2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harmacopoeia Committee of Ministry of health.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inistry of Health(Tibetan Medicine)Book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藏藥)第一冊).1995,138.
3 Chinese Pharmacopeia(ChP,1).2005:31.
4 Dong HL(董海麗),Zong W(縱偉).Determination of oleanolic acid in Chinese quince by thin layer seperationspectrophotometry method.Anhui Agric Sci Bull(安徽農學通報),2007,13(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