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兵,魏 敏,劉振江,朱英杰,張東波
(1.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69008 部隊,新疆 五家渠 831300)
直升機作為能垂直起降的飛行器,對著陸起降場地要求不高,被人們廣泛應用在各種場合,起落架在其日常使用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因其起降頻繁,起落架與地面的常態(tài)化剛性碰撞,起落架的關(guān)鍵部位較容易損壞,給直升機的安全使用帶來隱患。而機輪軸是連接機輪系統(tǒng)與搖臂及緩沖減震裝置的紐帶,是起落架的關(guān)鍵零件,在起落架的著陸和地面滑行中要承受很大的交變沖擊載荷[1],對起落架設(shè)計方案的決策起著重要的參考作用,機輪軸對保證起落架功能的正常使用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鑒于此,對機輪軸展開載荷分析,進行強度校核以及有限元仿真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起落架要求是直升機以一定速度著陸時,起落架的結(jié)構(gòu)強度達標,且直升機的垂直過載Ω 小于2[2]。起落架外觀如圖1 所示。
圖1 起落架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示意簡圖
起落架載荷分析過程如下:假定起落架觸地瞬時直升機動能為W,重力勢能為H,直升機著陸速度為ν,當速度由ν 降為零時,起落架的應力應變在這個瞬間達到最大。直升機向下位移的距離為h,此時直升機的動能W 和重力勢能H 變?yōu)榱恪?/p>
其重力勢能的變化量為:
動能變化量為:
其中,
m 為直升機機體品質(zhì),等于3 500 kg;ν 為觸地前速度,輪式直升機著陸速度一般小于10 m/s,取ν=12 m/s。
在直升機降落的過程中,其旋翼升力做功減少了由重力勢能所帶來的能量轉(zhuǎn)化,同時這個過程中升力小于直升機重力,取升力為
則升力做功
設(shè)直升機下降速度變?yōu)? 時,地面的反作用力為F,其變形程度在線彈性范圍內(nèi),同時材料受力與變形成正比關(guān)系,變形所吸收的能量等于地面反作用力所做的功。
由以上各式可得:
式中F 和h 為未知參數(shù),因為變形在線彈性范圍,F(xiàn) 與起落架的變形成正比,可設(shè)
根據(jù)材料力學中單位載荷方法[3],在對稱結(jié)構(gòu)的一端施加1 N 豎直方向上的單位載荷進行分析即可,根據(jù)此方法算出起落架機輪軸的變形,就可以得出線性系數(shù)的λ 的數(shù)值,再把上式代入(6)式中就可以得到一個以h 為未知量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求出h,進一步可得到地面最大反作用力F 和垂直過載Ω。
起落架機輪軸采用直徑為50 mm 的30CrMnSiE材料,其受力簡圖如圖2 所示。
圖2 起落架受力簡圖及坐標系參數(shù)
地面反作用力引起的力矩為
單位力1N 所引起的力矩為
機輪軸截面的慣性矩
機輪軸在數(shù)值方向上的變形為
把(7-11)各式代入上式中,計算可知
δ=0.017 326 f=1.732 6×10-2F,單位:mm
當單位作用力F 為1N 時,變形δ =1.732 6 ×10-5m
因此,線性系數(shù)為
進而,F(xiàn)=λh=5.771 7×104h
將F=λh 代入機械能守恒方程
可得關(guān)于h 的一元二次方程式
解得,h=1.111 3 m
則地面最大反作用力為
所以垂直過載為
根據(jù)計算可得出垂直過載小于2,滿足過載要求。
只要考察最大載荷下的應力與強度,即為前飛降落時[4],只要屈服力小于最大許用力則可。
取豎直方向載荷F1=2/5 F,水平方向載荷F2=1/2 F1,則
機輪軸中央截面處附近的正應力為
機輪軸中央截面中最大應力單元體的應力狀態(tài)如圖3 所示。
圖3 最大應力處單元的應力狀態(tài)
由最大主應力計算公式計算,可知
材料30CrMnSiA 的屈服極限為885 MPa[5],取安全系數(shù)為1.2,則許用應力為
可知,最大正應力σm<[σ],故滿足強度要求。
通過對起落架機輪軸的過載分析,并進行了強度校核,從力學角度完整的研究了機輪軸工作情況。機輪軸的材料具有其特點,有著特定的要求,一方面,其需要有足夠的強度,須承受得住足夠大的應力施加;另一方面,其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彈塑性,能根據(jù)受力情況的不同產(chǎn)生變形提供緩沖能力,以達到減弱地面反作用力與垂直過載,故在其設(shè)計中,要考慮到這些潛在要求。
在計算中發(fā)現(xiàn),機輪軸中間部分承受應力較大,可以考慮適當增大此部分的橫截面面積。這樣的設(shè)計,首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材料,達到減輕質(zhì)量的目的;其次制造工藝難度增加,導致生產(chǎn)成本增加。鑒于此應整體考慮,統(tǒng)籌兼顧的決策起落架機輪軸的設(shè)計方案。
[1]羅漳平,向錦武. 直升機起落架抗墜毀性能的有限元仿真評估[J].航空學報,2003,24:216-219.
[2]王 昂,毛德華,等.飛機設(shè)計手冊[M].北京:航空工業(yè)出版社,2005.
[3]單輝祖.材料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楊嘉陵,吳衛(wèi)華. 武裝直升機抗墜毀設(shè)計研究[J]. 機械工程學報,2001,37:78-82.
[5]聞邦椿. 機械設(shè)計手冊(第5 版)[M].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