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英
[摘要]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缺少現(xiàn)成的教學經(jīng)驗供我們借鑒,探索適合學科特點的教學方法,已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刻不容緩的責任。在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同時,準確把握信息技術學科特點,注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不斷嘗試和探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進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愿與同行們交流。
[關鍵詞] 學科特點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中學信息技術“任務式”教學是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利用計算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能力。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新學科,在教學中如果仍采用傳統(tǒng)的“傳授—接受的模式進行教學,不但會使直觀生動的計算機知識反而變得抽象、呆板,更會使學生已疲憊的大腦僵化起來。學生聽課時更會感到被動乏味,這樣給教與學兩方面帶來的負面影響都是很大的。
近一時期以來,廣大任課教師為有效地提高計算機教學質(zhì)量都在積極實施教學改革,提出了任務式教學的教改新思路,筆者認同這一觀點,也可以說這與自己的多年來的教學教改實踐是不謀而合。
《中小學計算機教學指導》中提到,任務式教學模式,就是在學習告一段落后,給學生布置相應難度的任務,要求學生在一定期限內(nèi)完成,并組織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討論,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 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師生共同收集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處理內(nèi)容,由教師巧妙設置任務,把教學內(nèi)容溶于實際任務中去,讓學生在實際上機操作中去學習新知識,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關察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則是指導學生如何去完成任務,并適時向學生介紹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以下是筆者教學的兩個實例:
實例一:在講解WINDOWS中的“回收站”時,給學生的任務是:
1、兩個沒有用、可以刪除的文件(可以教師指定),刪除它,然后觀察文件原來所在位置和“回收站”,看這兩個文件被刪除后哪兒去了?
2、對“回收站”中前面剛刪除的兩個文件,將其中的一個文件再在“回收站”中進行刪除操作,而另一個進行還原操作,然后再觀察文件原來所在位置和“回收站”,看看這兩個文件又有什么變化?
3、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可以互相討論;
4、要求每個學生都準備操作總結發(fā)言,題目是:“回收站”的作用。
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們個個都帶著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在總結中同學們紛紛發(fā)言,搶著說出自己得出的結論和體會,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事實證明,學生在這種活躍、輕松的氣氛中學習、探索,他們的大腦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所學到的知識技能是十分扎實的。同時,他們的主體意識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實踐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實例二:在WTNDOWS中的“畫圖”軟件的教學中,我不是象以往那樣先講解“畫圖”軟件的使用方法,再讓學生畫幅美麗的圖畫,而是在介紹一下“畫圖”的界面之后,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
1、在WTNDOWS中打開“開始”——“附件”——“畫圖”按鈕;
2、用鼠標指向工具欄中的各個工具,了解各個工具的名稱;
3、打開菜單欄中的“幫助”菜單,自學幾種基本圖形的畫法及填充顏色的方法;
4、用自學的畫法及填充顏色的方法畫出一幅圖畫。
任務布置下去之后,同學在生動、具體的任務驅動下積極進行查閱、思考和探究過程當中,學生之間積極開展起了相互協(xié)作、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當中,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的查閱、學習和思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探索和實踐,及時帶助學生解決操作過程當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實踐證明,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與體驗,才能真正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而且,只有經(jīng)過自身探索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深刻理解,扎實掌握。而任務式教學,正是充分發(fā)揮了計算機學科特有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使所學知識技能能夠及時得到應用,并在應用中使知識得到及時印證、體會和鞏固。同時又能使學生對沒有理解的內(nèi)容產(chǎn)生再認識的渴望,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在任務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起到了應有的引導、幫助、釋放和促進作用,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培養(yǎng)了學生利用計算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諸方面的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