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素是唐朝有名的和尚、書法家,他以“狂草”而聞名于世。他的代表作《自序帖》可謂草書史上的典范之作。成就的取得,是他長期堅持不懈地練習的結(jié)果。能有這樣的“結(jié)果”,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僧人的本職是侍佛、坐禪、念經(jīng),要練字,就要把分分秒秒的休息時間全占滿。這一點,懷素完全做到了。他的毅力是令人贊嘆的。
懷素出生在貧苦農(nóng)民家庭,小時父母無力養(yǎng)活他,就把他送到廟里當和尚。懷素自幼喜愛書法,入廟出家后,他始終堅持對書法的愛好,并拜著名書法大師顏真卿為師。但他的書法主要成就卻不是楷書,而是草書,尤其是狂草。他白天念完經(jīng),干完活,不管多忙多累,總要抽時間練習寫字。
練字還需文房四寶俱全。寺廟中的生活本就清苦,寫字需要紙張,可他沒有錢買紙。買筆買墨就得不少錢,哪還有錢去購買硯臺、紙張呢?可這并未難住懷素。他先找來一個木盤和一塊木板,涂上漆,當做硯臺和練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寫;墨干了再磨,磨完再寫;寫完就擦,擦凈再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硬是把木盤磨漏了,木板擦穿了。一天,他看見院里芭蕉的寬大葉子,心想:“這不也可用來寫字嗎?”他立即從窗戶跳出去,采來一張芭蕉葉,用墨筆寫上字??墒?,葉子上的字立即變成小墨珠,不成字形了。酷愛書法又善動腦的懷素,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終于找到了去掉芭蕉葉面上蠟質(zhì)的方法?!熬G紙”寫字成功了!他高興得好幾個晚上睡不著覺。
可是寺廟里的芭蕉不多,“綠紙”眼看要用完了。于是,他有空就在寺院里和寺院外的空地上栽上芭蕉。后來,只要看到哪有一點空地,不論是路旁、池塘邊,他都要栽上芭蕉。先后種了上萬棵,這樣,他再也不用為缺紙發(fā)愁了。他每天起早貪黑,精練書法。幾年后,寫過的芭蕉葉已能堆成一座小丘。
練字離不開筆,懷素對筆十分愛護,每寫完字都把它洗得干干凈凈。他沒有合適的盛水器皿,便就地取材,到屋外的一個小石頭池子里洗筆,拿它當了“筆洗”。日久天長,池子里的水全都變成了黑水。人們就叫它“墨池”了。
懷素就是這樣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勤習苦練,終于練就一手用筆盤旋、狂放,變化繁多而又揮灑自如的狂草,由一個愛寫字的小和尚成為一位值得效法、贊頌的書法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