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菁,羅靜,熊娟,鄭文升
(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武漢430079)
1959 年,Hansen提出,可達性是相互作用機會的潛能和克服空間分隔的愿望與能力,并將就業(yè)、購物機會和居民活動作為可達性測度的基本目標[1];1995年,陸大道院士以聯(lián)邦德國為例,分析了可達性變化對區(qū)域發(fā)展的影響,并指出提高區(qū)域可達性是區(qū)域發(fā)展的前提條件[2]??蛇_性研究逐漸得到了城市規(guī)劃、交通地理及從事區(qū)域和空間研究的眾多學者關注。
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表示城市或區(qū)域內部基本公共服務的相對區(qū)位價值與融入社會經(jīng)濟活動的便捷度,事關城市公共資源分配的社會公平與公正,是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3-4]。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逐步實現(xiàn)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大決策,并將“促進教育公平”、“加強基本醫(yī)療服務”等公共服務建設納入工作議程;2009年,世界銀行發(fā)展報告《重塑經(jīng)濟地理》提出“通過連接空間的基礎設施,使人民更好地享用公共服務,更好地利用各種經(jīng)濟機會,實現(xiàn)包容性增長”[5]。實際上,地理學者很早就開始了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service accessibility)及其空間均等化研究(spatial equity analysis),主要以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可達性為主軸,空間模型為基礎,結合時間地理學等理論,形成了關于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的研究體系。
可達性的實質是指“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的容易程度”[6],包括起點、終點以及維系兩者之間的連接形式[7]。將可達性引入基本公共服務研究,則對應為:基本公共服務的獲取者——人、各類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以及連接它們的交通系統(tǒng)?;竟卜湛蛇_性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已有研究大多針對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的空間屬性進行界定[8],即側重于公共服務設施可達性(infrastructure-oriented approaches),如Penchansky等將其定義為居民與公共服務點之間的距離阻抗(距離或時間)[9];Pooler提出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可達性是指公共服務設施分布區(qū)位與使用者之間的相對靠近的空間關系[10]。從城市系統(tǒng)出發(fā),Shen將城市空間定義為一系列城市居民與他們的社會經(jīng)濟活動之間地理關系的整體,而可達性則是衡量這些地理關系深度和廣度的指標[11];Tsou等提出應從系統(tǒng)層面評估和規(guī)劃各類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總體布局的空間公平[12]。隨著時間地理學的發(fā)展,基于個人行為的公共服務可達性(activity-oriented approaches)研究逐漸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概念,如Weber和Kwan將交通擁擠、服務的開放時間納入公共服務可達性的概念[13]。
所以,將空間與非空間因素結合起來,陳潔等認為可以從“客觀層面,即各點之間交通、交流的便捷程度”和“主觀層面,即按人的意愿產(chǎn)生的對某一空間點或區(qū)域的主觀選擇優(yōu)先級”進行理解[14];Talen提出公共服務可達性是居民獲得某項公共服務或者達到某個公共服務設施的接近程度,以及居民與公共服務之間的相互關系[15]。
總之,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是一個非常靈活的概念,其涵義涉及3個方面:基本公共服務的獲取者,包括人們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偏好程度等因素;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特性,如種類、規(guī)模、數(shù)量、等級程度等狀況;交通網(wǎng)絡,不僅指交通費用,還包括旅行時間、舒適度等方面。
基本公共服務的種類與其可達性評價因子的選取有著密切聯(lián)系。國外基本公共服務種類主要包括醫(yī)療、教育、公園綠地、郵局、就業(yè)等方面,即直接與民生問題密切相關的滿足居民最基本、最直接、最現(xiàn)實需求的公共服務。準確界定基本公共服務的研究對象之后,可以有針對性地選取相應的評價因子度量可達性[16]。
大多學者將人口與服務設施的數(shù)量、布局、服務范圍作為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的主要評價因子[17-19]:(1)對于醫(yī)療可達性,Higgs、Luo等選取床位數(shù)、醫(yī)生數(shù)、交通運輸供給、人口密度等作為評價因子[20-21];Hare等人利用床位數(shù)與居民數(shù)比率、不同的極限距離來對心血管疾病醫(yī)療服務可達性進行探討[22]。(2)對于教育可達性,Maxfield運用教師人數(shù)、居民點與學校的距離以及學生容量來研究學校可達性情況[23];Taylor等將教育系統(tǒng)的種類、土地利用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24]。(3)對于就業(yè)可達性,主要關注城市結構對居民實現(xiàn)就業(yè)和經(jīng)濟獨立的空間障礙。Immergluck將人口結構、就業(yè)崗位結構、收入等作為自變量引入可達性模型中[25],Shen和Sanchez在對Milwaukee都市區(qū)的研究中考慮了競爭以及公交和小汽車兩種通勤方式對就業(yè)可達性的影響[26]。(4)對于公園可達性,Erkip將公園面積、不同職業(yè)的人口比例、收入水平等作為評價因子[27];Telen利用公園可達性的空間布局及其相應的人口、社會、經(jīng)濟差異,比較美國普韋布洛市和梅肯市公園分布的公平性[28]。(5)對于綜合服務可達性研究,Langford等將城市人口分布、路網(wǎng)、旅行時間等作為評價因子[29];Mallick等人根據(jù)8項公共服務、29項具體公共服務的數(shù)量,對各普查單元的綜合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進行判定[16];Tsou等將12個單項基本公共服務構成的“綜合公平指數(shù)”與Moran’s I指數(shù)結合進行空間自相關分析[12]。
綜上分析,大多數(shù)研究將研究區(qū)域抽象為點狀,考慮起點(服務點)、居點(人口聚落點)和交通系統(tǒng)3個因素及其相互關系來選取評價因子,包括設施(設施服務水平、設施數(shù)量及布局、從業(yè)人口、占地面積等)、交通(通行時間、交通系統(tǒng)等)、個人(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種族等)。
目前常用的可達性度量方法主要包括距離法、機會累積法、等值線法、概率法、頻率法、平衡系數(shù)法、時空法、基于矩陣或空間句法的拓撲法等[14],根據(jù)基本公共服務特征,學者們將其改進并廣泛應用于分析各類基本公共服務空間布局,采用的主流方法有:潛能模型、兩步移動搜尋法、核心密度法以及基于時間地理學的方法。
1959 年,Hansen運用重力模型表示可達性[1],但只考慮了“供”方因素,公共服務設施越靠近居民點,其可達性值越高。在此基礎上,1982年,法國學者Joseph在Wellington郡的醫(yī)療服務可達性研究中提出了引力潛能模型(potential model)的概念[30],其方法可用公式(1)表示:
式中:Ai表示可達性值;n和m分別表示公共服務點和居民點的數(shù)量;Sj為服務點j的服務能力(如醫(yī)院床位數(shù)、學校教師數(shù));dij為居民點i與服務點j之間的出行阻抗(距離或時間);β為普查單元到公共服務設施的阻抗系數(shù);Vj表示j醫(yī)療機構的人口潛能;Pk表示居民點k的人口數(shù)量。Shen、Wang、Minor等人將此方法應用于就業(yè)、醫(yī)療可達性的分析中[31-32],潛能模型體現(xiàn)了“供求”兩方面的空間相互競爭效應,能有效判定公共服務設施相對缺乏地區(qū)的可達性。
兩步移動搜尋法(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是由早期的移動搜尋法(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演變而來。由于移動搜尋法沒有考慮到搜尋域內醫(yī)生與居民的距離可能超出設定的極限距離的情況;或者由于鄰近性的原因,搜尋域內的醫(yī)生并不完全服務于搜尋域內的居民,可能向鄰近(但在搜尋域外)的居民提供服務。所以,Radke和Mu提出了兩步移動搜尋法[33],其方法可用公式(2)表示:
式中:Ai表示可達性值;Rj是設施j的服務能力(Sj)與搜尋域i(即dij≤d0)內的人口數(shù)量比值;Pk是普查單元k的人口數(shù);dij是普查單元i與設施j之間的出行距離或時間;d0表示出行極限距離或時間。Luo,Wang等將改良的兩步移動搜尋法運用到了公共醫(yī)療可達性實證研究中,通過對極限距離或時間的設定判定設施的短缺區(qū)域,有效反映出居民跨越行政界線選擇臨近設施的狀況[21],考慮了“供需”之間的相互作用,但該方法的難點在于如何確定臨界距離。
傳統(tǒng)可達性研究側重于空間結構的差異,忽略了社會經(jīng)濟地位和族群對空間行為的影響。19世紀60年代末,H?gerstrand提出的時間地理學(time-geography)為可達性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34],即基于個人行為的可達性研究,成為可達性研究框架中的一個活躍領域。Rosero-Bixby、Coombes、Jones等學者利用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等形式[18,35],在個體尺度上進行公共服務的可達性研究。Geurs和van Wee認為可達性應包括土地利用、交通、時間和個體4種要件[36],其中個體包括教育程度、性別、個人喜好、收入水平等因素,它們在主觀上通過選擇不同的服務點、服務時間、交通方式影響公共服務可達性。
時間地理學視角下的可達性研究主要表現(xiàn)為:一方面在建立時空可達性模型的基礎上研究地理背景和尺度對個體可達性的影響;另一方面在建立行為空間模型的基礎上研究服務可獲得的機會,分析機會的空間分布對個體活動選擇的影響[37-38]。
GIS技術的發(fā)展為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研究提供了一種簡便有效的工具。它合并了多種可達性研究測算方法,包括引力模型法、時間-空間測度法、空間分隔測度法、等可達性線、競爭方法、效用測度法和網(wǎng)絡測度法等[39],并通過可達性專題圖、綜合圖揭示了可達性的不同格局。Melnick更是提出“政府公共衛(wèi)生部門有責任繼續(xù)確保推廣GIS這個完美的新型工具在公共衛(wèi)生領域的應用!”[40]
核心密度法(kernel density method)是通過GIS開發(fā)出的一種普遍評價醫(yī)療空間可達性的方法,由ArcGIS組件式開發(fā)而得以實現(xiàn),應用較廣泛,具體表示為:(1)創(chuàng)建一個經(jīng)重力模型計算得出的居民對所有醫(yī)生可達性的點狀密度圖層;(2)將醫(yī)生的密度圖層和臨近邊界的圖層疊加得出平均醫(yī)生密度;(3)將服務區(qū)平均醫(yī)生密度除以該服務區(qū)的人口數(shù),以評估臨近的醫(yī)生與該區(qū)域人口的比率。
該方法是通過創(chuàng)建連續(xù)的圖層來代表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分布的密度值,這個密度值與服務空間可達性評估的基準點密切相關。Guptil、Kafadar等人運用該方法評價醫(yī)療服務可達性[41-42];Silverman對其理論做了進一步的研究,提出“核心密度法”二次近似公式[43]。這種利用ArcGIS現(xiàn)有的空間分析模塊來進行可達性分析的方法,在實際運用中易于推廣,產(chǎn)生的效果圖也較為直觀。
國內早期可達性研究側重于區(qū)位和交通網(wǎng)絡,如陸大道院士以聯(lián)邦德國為例分析可達性變化對區(qū)域發(fā)展的影響[2]。楊家文、周一星、陳潔等介紹了國外可達性研究的進展[14,44]。進入21世紀,由于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的轉型、傳播效應和海外學者推介等原因,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區(qū)域發(fā)展目標,服務可達性和空間均等化研究成為地理學的學科任務,特別是醫(yī)療和學校可達性研究漸成熱點。
宋正娜等將公共服務可達性研究定義為:借助交通工具和道路使人接近設施、獲取服務的難易程度,具有普適性的空間因素[45]。俞孔堅、段鐵武、劉常富等人基于GIS技術分析城市公園、綠地系統(tǒng)的可達性問題[46-47];劉志林、王茂軍基于就業(yè)可達性討論北京市職住空間錯位對居民通勤行為的影響[48];司馬藝娜運用定位—配給模型對城市郵局可達性進行研究[49];王松濤等人采用最短距離指標定量分析商品房與教育、醫(yī)療、公園等綜合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可達性[50]。
在醫(yī)療服務可達性與公平性實證研究中,王遠飛提出運用GIS與Voronoi多邊形的地理可達性計算方法研究上海浦東新區(qū)的公共醫(yī)療服務可達性[51];張莉、陸玉麒等人把可達性與MapX和可視化編程語言Delphi結合起來應用于江蘇儀征市的醫(yī)院規(guī)劃中[52];陶海燕等人改進潛能模型分析出廣州珠海區(qū)醫(yī)療設施短缺區(qū)[53];劉釗、郭蘇強基于兩步移動搜尋法,對北京8個城區(qū)就醫(yī)空間可達性進行了公平性評價研究[54]。
國內教育可達性研究一般以初級中學為研究對象,結合最近距離、機會累積等模型。如劉安生等人以常州鄉(xiāng)村地區(qū)為研究重點,引入可達性、最近距離和機會累積模型,對城鄉(xiāng)教育設施的不均等程度進行量化測度[55];孔云峰、李小健等人通過計算空間可達性值分析每一個居住區(qū)位學生上學的便捷程度,評估鞏義市初級中學教育資源的空間分布差異[56];在揭示學校生源的分布規(guī)律中,盧曉旭、陸玉麒等人對通過可達性評價技術測算理論形成的時間數(shù)據(jù)進行了優(yōu)化調整[57];臺灣學者葉雅惠等人分析影響學區(qū)發(fā)展的可達性因素,提出了高雄市中學學區(qū)重劃的建議[58]。
總之,國內地理學界已經(jīng)從靜態(tài)的服務設施布局研究轉向動態(tài)的服務設施可達性研究,在技術方法上與歐美同行趨近,但尚有需要發(fā)展完善和深入研究之處:以單項類型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為主,對綜合公共服務可達性研究較少;基于設施的可達性及其空間公平研究是主流,時間地理學方法、行為導向的可達性研究相對較少;由于數(shù)據(jù)獲得性等原因,研究具有“城市偏向性”,對農(nóng)村地區(qū)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研究較少。
通過分析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的概念,從公共服務實證研究中概括了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評價因子,主要針對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評價方法進行了初步探討,并對我國的相關研究進展進行評述。
國外學者對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研究較早,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從研究成果來看,國外相關研究已從抽象意義的空間結構和空間相互作用轉向具體服務設施的可達性與空間公平性研究;研究方法從基于機會累積、空間相互作用的一般方法發(fā)展到適合于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研究的潛能模型法、兩步移動搜尋法等,并結合GIS、空間調查與統(tǒng)計分析等方法,將基于物理設施與居民空間行為的研究方法高度集成;國外所關注的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研究領域非常廣泛,涵蓋了醫(yī)療、教育、公共空間、就業(yè)、行政中心等各個方面,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的多元化研究趨勢非常明顯。
國內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研究是從2000年開始的,大量吸收了國外研究的方法,但總體仍處于起步階段,理論和實證研究均需加強。一要采用多角度的研究方法。采取設施可達性研究與居民空間行為可達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研究的方法論體系逐步完善。二要豐富研究類型。除要繼續(xù)深化醫(yī)療、教育方面的研究外,應加強公共空間、就業(yè)、行政中心以及綜合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研究,從居民生活便利角度提高地區(qū)的總體吸引力[51]。三要重視農(nóng)村地區(qū)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研究。國外學者主要關注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而在我國當前的城市化水平下,研究農(nóng)村基本公共服務可達性既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同時也可能是一個有價值的理論創(chuàng)新方向。
[1]Hansen W G.How Accessibility Shapes Land Us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59,25(2):73-76.
[2]陸大道.區(qū)域發(fā)展及其空間結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117-124.
[3]Michalos A C.Public Service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9,48(2):125-156.
[4]方遠平,閆小培.西方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區(qū)位研究進展[J].城市問題,2008(9):87-92.
[5]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2009: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hy[R].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2009.
[6]約翰斯頓R J.人文地理學詞典[M].柴彥威,蔡運龍,顧韓林,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7]Cromley E K,Shannon G W.Locating Ambulatory Medical Care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J].Health Services Research,1986,21(4):499-514.
[8]劉賢騰.空間可達性研究綜述[J].城市交通,2007,5(6):36-43.
[9]Penchansky R,Thomas J W.The Concept of Access[J].Med Care,1981,19(2):127-140.
[10]Pooler J A.The Use of Spatial Separation in the Measurement of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1995,29(6):421-427.
[11]Shen Q.Spatial Technologies,Accessibility,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Urban Space[J].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1998,22(5):447-467.
[12]Tsou K-W,Hung Y-T,Chang Y-L.An Accessibility-based Integrated Measure of Relative Spatial Equity in Urban Public Facilities[J].Cities,2005,22(6):424-435.
[13]Weber J,Kwan M P.Bringing Time Back in: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ravel Time Variations and Facility O-pening Hours on Individual Accessibility[J].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02,54(2):226-240.
[14]陳潔,陸鋒,程昌秀.可達性度量方法及應用研究進展評述[J].地理科學進展,2007,26(5):100-110.
[15]Talen E.Pedestrian Access as A Measure of Urban Quality[J].Plan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2002,17(3):257-278.
[16]Mallick R K,Routray J K.Identification and Accessibility Analysis of Rural Service Centers in Kendrapara District,Orissa,India:A GIS-based Application[J].JAG,2001,3(1):99-105.
[17]Love D,Lindquist P.The Geographical Accessibility of Hospitals to the Aged: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alysis within Illinois[J].Health Services Research,1995,29(6):629-651.
[18]Rosero-Bixby L.Spatial Access to Health Care in Costa Rica and Its Equity:A GIS-based Study[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04,58(7):1271-1284.
[19]林康,陸玉麒,劉俊,等.基于可達性角度的公共產(chǎn)品空間公平性的定量評價方法——以江蘇省儀征市為例[J].地理研究,2009,28(1):215-225.
[20]Higgs G,Gould M.Is There a Role for GIS in the New‘NHS’?[J].Health and Place,2001,7(3):247-259.
[21]Luo W,Wang F.Measures of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Health Care in a GIS Environment:Synthesis and a Case Study in the Chicago Region[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2003,30(6):865-884.
[22]Hare T S,Barcus H R.Geographical Accessibility and Kentucky’s Heart-related Hospital Services[J].Applied Geography,2007,27(3/4):181-205.
[23]Maxfield D W.Spatial Planning of School Districts[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72,62(4):582-590.
[24]Taylor R G,Vasu M L,Causby J F.Integrated Planning for School and Community:The Case of Johnston County,North Carolina[J].Interfaces,1999,29(1):67-89.
[25]Immergluck D.Job Proximity and the Urban Employment Problem:Do Suitable Nearby Jobs Improve Neighborhood Employment Rates?[J].Urban Studies,1998,35(1):7-23.
[26]Shen Q,Sanchez T W.Residential Location,Transportation,and Welfare-to-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A Case Study of Milwaukee[J].Housing Policy Debate,2005,16(3/4):393-431.
[27]Erkip F.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Public Services:The Case of Parks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 in Ankara[J].Cities,1997,14(6):353-361.
[28]Talen E.The Social Equity of Urban Service Distribution:An Exploration of Park Access in Pueblo,Colorado,and Macon,Georgia[J].Urban Geography,1997,18(6):521-541.
[29]Langford M,Higgs G,Radcliffe J,White S.Urba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Models and Service Accessibility Estimation[J].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8,32(1):66-80.
[30]Joseph A E,Bantock P R.Measuring Potential Physical Accessibility to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Rural Areas:A Method and Case Study[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982,16(1):85-90.
[31]Shen Q.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ner-city Neighborhoods and Employment Accessibility of Low-income Worker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1998,25(3):345-365.
[32]Wang F,Minor W W.Where the Jobs are:Employment Access and Crime Patterns in Cleveland[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02,92(3):435-450.
[33]Radke J,Mu L.Spatial Decomposition,Modeling and Mapping Service Regions to Predict Access to Social Programs[J].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2000,6(2):105-112.
[34]H?gerstrand T.What about People in Regional Science?[J].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70,24(1):7-21.
[35]Coombes E,Jones A P,Hillsdon.The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Overweight to Objectively Measured Green Space Accessibility and Use[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10,70(6):816-822.
[36]Geurs K T,van Wee B.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of Landuse and Transport Strategies:Review and Research Direction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4,12(2):127-140.
[37]Kwan M P.Gender and Individual Access to Urban Opportunities:A Study Using Space-time Measures[J].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9,51(2):210-227.
[38]Neutens T,Versichele M,Schwanen T.Arranging Place and Time:A GIS Toolkit to Assess Person-based Accessibility of Urban Opportunities[J].Applied Geography,2010,30(4):561-575.
[39]Curtis C,Scheurer J.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Accessibility:Developing Tools to Aid Discussion and Decisionmaking[J].Progress in Planning,2010,74(2):53-106.
[40]Melnick A L,F(xiàn)leming D W.Moder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Promise and Pitfalls[J].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s and Practice,1999,5(2):8-10.
[41]Guptill S C.The Spatial Availability of Physicians[J].Proceeding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75(7):80-84.
[42]Kafadar K.Smoothing Geographical Data,Particularly Rates of Disease[J].Statistics in Medicine,1996,15(23):2539-2560.
[43]Silverman BW.Density Estimation for 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M].London:Chapman and Hall,1986.
[44]楊家文,周一星.通達性:概念,度量及應用[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15(2):61-66.
[45]宋正娜,陳雯,張桂香,等.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可達性及其度量方法[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10):1217-1224.
[46]俞孔堅,段鐵武,李迪華,等.景觀可達性作為衡量城市綠地系統(tǒng)功能指標的評價方法與案例[J].城市規(guī)劃,1999,23(8):8-11.
[47]劉常富,李小馬,韓東.城市公園可達性研究——方法與關鍵問題[J].生態(tài)學報,2010,30(19):5381-5390.
[48]劉志林,王茂軍.北京市職住空間錯位對居民通勤行為的影響分析——基于就業(yè)可達性與通勤時間的討論[J].地理學報,2011,66(4):457-467.
[49]司馬藝娜.城市郵政局所空間布局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5.
[50]王松濤,鄭思齊,馮杰.公共服務設施可達性及其對新建住房價格的影響——以北京中心城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07,26(6):78-85.
[51]王遠飛.GIS與Voronoi多邊形在醫(yī)療服務設施地理可達性分析中的應用[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6,29(3):77-80.
[52]張莉,陸玉麒,趙元正.醫(yī)院可達性評價與規(guī)劃——以江蘇省儀征市為例[J].人文地理,2008,23(2):60-66.
[53]陶海燕,陳曉翔,黎夏.公共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的空間可達性研究——以廣州市海珠區(qū)為例[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7,30(1):1-5.
[54]劉釗,郭蘇強,金慧華,等.基于GIS的兩步移動搜尋法在北京市就醫(yī)空間可達性評價中的應用[J].測繪科學,2007,32(1):61-63,162.
[55]劉安生,趙義華.基于可達性分析的常州市鄉(xiāng)村地區(qū)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均等化研究——以教育設施為例[J].江蘇城市規(guī)劃,2010(6):6-8.
[56]孔云峰,李小建,張雪峰.農(nóng)村中小學布局調整之空間可達性分析——以河南省鞏義市初級中學為例[J].遙感學報,2008,12(5):800-809.
[57]盧曉旭,陸玉麒,袁宗金,等.基于可達性的城市普通高中生源區(qū)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12):1541-1547.
[58]葉雅惠,吳連賞.高雄市國民中學學區(qū)演變與影響因素之研究[J].環(huán)境與世界,2002(6):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