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銀強
(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重慶400715)
以《韓非子》為例試論法家對中國社會內部的整合作用
蔡銀強
(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重慶400715)
法家流派在漢武帝時期就消失了,但是法家思想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里占有重要的地位?!俄n非子》集法家之大成,是我們認識法家思想和主張最重要的典籍。認識法家有利于我們更深刻地了解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了解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梢哉f法家思想在西漢初期由臺前退居幕后,經過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的滲透,已深入到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機理里。
法家;韓非子;傳統(tǒng)文化
《韓非子》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之作,它為以君主為核心的專制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秦國正是以法家思想立國,才能國富兵強,最后橫掃六國,一統(tǒng)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專制的封建王朝。雖然秦朝國祚甚短,但是秦以法家思想為基礎所開創(chuàng)的制度卻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得到了大體的貫徹。正如有論者指出的那樣,“韓非的思想不僅主宰了有秦一代,而且也實際主宰了秦到清的整個封建時代?!薄皯撜f,自漢至清的中國政治思想都是王霸雜糅、外儒內法的,歷代的封建統(tǒng)治者都以孔孟之道來潤色政治,而真正用來支持政治的仍然是韓非的思想。”[1]本文試以《韓非子》為例探究法家通過政治體制、經濟政策、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理論主張對中國社會內部的整合作用。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術、勢。法是國家的法律。法家強調法律的地位,主張除君主外的所有人都要遵守,如《五蠹》中提出“刑過不避大夫,賞善不遺匹夫?!睆娬{法律的尊嚴和地位。術是指君主治國理政、駕馭群臣的手段,目的是為了維護君主的地位,防止謀朝篡位的事情發(fā)生。勢是指君主的權威、權勢。韓非說“民固服于勢,寡能懷于義”,強調君主的地位不容侵犯。法、術、勢都是著眼于君主的絕對權力的實現(xiàn)而提出的,這也是法家的共同主張。這些主張固然是建立以君主為核心的專制主義集權體制的理論,但是對大一統(tǒng)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也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
法家思想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它主張獎勵耕戰(zhàn),反對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建立地主階級的政治體制。西周政治上實行的是分封制,分封的貴族享有世襲的特權。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群雄并起,周天子對諸侯已經失去了約束力,分封制作為一種政治制度也受到了挑戰(zhàn)?!栋私洝氛f“官襲節(jié)而進,以至大任,智也?!薄讹@學》說“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薄秵柼铩氛f“不試于毛伯,不關乎州部,故有失政亡國之患。”可見韓非主張國家官員和軍事將帥的任用注重從基層選拔,而反對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
秦滅六國以后采用了法家關于國家結構的政治主張,在全國廢除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秦以后的中國雖然分封制有所恢復,比如西漢初年就是郡縣制和分封制并存,魏晉時期分封制也有所發(fā)展,以及明代朱元璋的封王措施,但是歷朝歷代,郡縣制都是國家結構的主體。因為分封制并不利于君主專制,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實現(xiàn),更不利于國家、民族的整合。如漢初實行分封制,劉邦本意是想通過分封同姓諸王來加強對地方的統(tǒng)治,但是隨著諸侯王勢力的膨脹,他們逐漸有了離心力。這些諸侯王名義上受漢朝中央政府的節(jié)制,其實享有獨立的軍事、行政、司法權,并且他們在經濟上也具有獨立性,儼然獨立王國。分封制在中國封建時期產生了不小的消極影響。漢代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以及明代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可以說都是分封制的惡果。
郡縣制的實行,流官制度的推廣,有利于從國家制度層面抑制封建割據(jù)勢力,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穩(wěn)定。這一政治思想貫穿于自秦至清的整個封建時期。雖然各個朝代都有封王現(xiàn)象,但是封王而不裂土越來越成為封建君主的共識。所以,法家主張廢除世襲的分封制而采用流官的郡縣制,為封建大一統(tǒng)的中國的建立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
二
法家的經濟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獎勵農桑方面,重農抑商是歷朝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的共同國策。小農經濟是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在激烈的兼并戰(zhàn)爭時代,農業(yè)經濟在為戰(zhàn)爭提供穩(wěn)定而充足的物資保障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法家主張的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也是造成中國封建時期各個朝代的商業(yè)經濟雖然都有繁盛的表現(xiàn),但是始終過渡不到資本主義經濟形態(tài)中去的主要原因。法家這樣的經濟思想貫穿于整個封建時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殺伐不斷,各路諸侯都想通過兼并戰(zhàn)爭來擴大自己的土地、充實自己的人口、壯大自己的實力。《五蠹》“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2]。各諸侯國想要在群雄逐鹿中生存下來,就必須適應當時形勢而推行變法,“獎勵耕戰(zhàn)”是各國變法的中心。西周所實行的井田制在春秋時期已經走到了盡頭。魯國的初稅畝,齊國的相地而衰征,都是基于私有制而進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著名的商鞅變法,通過重農商、獎軍功的措施,使秦國的經濟得到不斷發(fā)展,為以后秦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绊n非子繼承了商鞅‘利出一孔’的思想,正式提出了‘農本商末’的理念,給古代中國的經濟文化帶來深遠的影響?!保?]法家經濟思想的出發(fā)點都在于富國強兵。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以獲得最大限度的產出。強化國家對國家物質資源的控制,從而充實國家的經濟實力,使君主能最大限度地支配國家財富。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樣高度集中的經濟政策為兼并戰(zhàn)爭的勝利提供了物質保障。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經濟思想,不僅貫穿于有秦一代,更為后世統(tǒng)治者提供了借鑒。國家統(tǒng)一的和平時期如此,戰(zhàn)亂的易代之際更是如此。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一直為后來歷代封建王朝所繼承并堅決貫徹。封建統(tǒng)治者為維護統(tǒng)治的穩(wěn)定,通過百姓對土地的依賴,將人口緊緊束縛在土地上。這樣的經濟政策造成商業(yè)經濟無法發(fā)展到資本主義經濟,使小農經濟得以維持數(shù)千年,是中國封建制度得以延續(xù)的經濟基礎。
縱觀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小農經濟在每次易代之際的劫難之后都能很快地恢復過來,頑強地存在,但是城市商業(yè)經濟卻處于不斷的毀滅和繁榮的循環(huán)之中。在這樣的小農經濟的基礎之上孕育不出類似西方的影響深遠而廣泛的文藝復興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同樣,小農經濟也是我們這個國家在漫長的封建時期雖屢遭戰(zhàn)亂卻仍然能維持其一貫政治體制的經濟原因所在?!翱梢哉f:中國歷來不缺乏偉大的思想,也不缺乏卓越的思想家,但是缺乏新思想結合、扎根的土壤?!保?]封建國家以國家機器為后盾,通過這樣的經濟政策極大地實現(xiàn)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小農經濟正是中國封建社會超穩(wěn)定結構的經濟原因??陀^上這一政策也有力地促進了國家的一體化。
三
法家極端強調思想專制,主張用法家的思想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惟一準則,以禁錮人們的思想。如韓非子在《五蠹》中說到:“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于法,動作者歸之于功,為勇者盡之于軍。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既畜王資而承敵國之舋,超五帝,俟三王者,必此法也?!薄讹@學》中說到“自愚誣之學、雜反之辭爭,而人主俱聽之,故海內之士,言無定術,行無常議。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今兼聽雜學繆行、同異之辭,安得無亂乎?聽行如此,其于治人又必然矣?!薄墩f疑》中更明白地說:“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弊鳛榧蟪烧叩捻n非,同樣也是從實際功事的角度來論述“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重要性。
韓非的以法家一統(tǒng)天下為特征的思想專制,主要著眼點在于保障國家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保障君主王霸大業(yè)的實現(xiàn)。這一主張在秦朝通過李斯得以實行,即著名的焚書坑儒。由于法家這一主張?zhí)^嚴苛,殺伐不斷的爭霸戰(zhàn)爭時期,有利于國家生產的恢復,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故而深得君主的青睞。但是隨著秦漢大一統(tǒng)國家的形成,這一太過嚴苛的舉措難以維持社會正常的運轉。漢初以黃老之術治國,除秦苛法,但是董仲舒吸收法家思想改造儒家,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這一主張得到漢武帝的支持。從此,儒家思想便成為封建社會官方正統(tǒng)哲學,統(tǒng)治中國社會兩千年之久。與此同時,法家思想并沒有消失,而是從臺前退到了幕后?!皾h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5]由此可見,“外儒內法”才是兩漢的治國之道,也是中國兩千多年統(tǒng)治者所遵循的治國原則。法家思想專制的精神通過儒家的外衣得以實施。漢以后,以至清朝,統(tǒng)治者信奉的無不是王霸雜用的治國之道,法家思想才是封建統(tǒng)治思想的精髓和根本。正是儒家通過吸收法家主張的思想專制,才使中國社會包括上至宰輔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的所有階層,都有濃厚的忠君思想。
封建統(tǒng)治者利用法家的思想專制主義主張制造了大量駭人聽聞的事件,其中以清朝的文字獄為甚。制造這些事件的目的都是為了鉗制人們的思想。統(tǒng)治者思想專制的政策是極其嚴厲的,對人們思想的束縛是很嚴重的,這并不利于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作為社會精英的文人只知飽讀詩書而毫無實際功事的能力,這樣的經濟政策也阻滯了科技、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法家這一思想主張的落后性和保守性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一思想?yún)s使社會確立了一個較為可行的標準,是與封建小農經濟和政治結構相適應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社會形成了一元的思想體系,君主居于頂端和核心,從而在思想上抑制了封建割據(jù)的形成,保證了國家的統(tǒng)一、穩(wěn)定、有序。
韓非子的主張人性自利的觀點,通過他的法家著作體現(xiàn)了出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法家的主張是要把人性納入到一個規(guī)范的制度之中,從而實現(xiàn)社會的有序和安定,這也是先秦諸子的共同目標,只是他們的主張各異罷了。從秦朝開始,歷朝歷代的封建王朝都大體延續(xù)了秦制,國家的主體結構并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這一制度保證了中國大一統(tǒng)社會的形成和發(fā)展,也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而這一切的背后無不舞動著法家的幽靈,可以說法家思想才是根植于我們靈魂深處的思想。認識法家思想才能深入分析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封建性,才更有利于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摒棄其糟粕,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身處于大一統(tǒng)國家中的我們自己。
[1] 陳奇猷,張覺.《韓非子》導讀[M].成都:巴蜀書社,1990.123.
[2] 陳奇猷,張覺.《韓非子》導讀[M].成都:巴蜀書社,1990.526.
[3] 劉志揚.儒家與法家經濟思想的比較[J].山東經濟,2000,(4).
[4]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wěn)定結構[M].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169.
[5] 班固.漢書(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277.
(責任編輯 孔占奎)
book=17,ebook=17
B226.5
A
1008-7257(2012)02-0016-02
2012-03-05
蔡銀強(1986-),男,四川岳池人,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研究生,主要從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