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堅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濰坊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wù)中心 上海 200122)
患者,男,76歲。因頭面、軀干、四肢多處散在紅斑伴瘙癢5 d來我中心門診。5天前雙耳廓及耳后、雙側(cè)腰部及臀部、雙手背、手心及雙足底開始出現(xiàn)散在紅斑,伴瘙癢,無紅腫、疼痛、發(fā)熱和糜爛滲出。胃納可,兩便正常,無腹痛、腹瀉和惡心嘔吐。追問病史,患者有高血壓病史多年,因服用珍菊降壓片血壓控制欠佳,改服鹽酸貝那普利又出現(xiàn)咳嗽,故于5周前改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 qd進行治療,目前血壓控制良好。既往無藥物和食物過敏史,否認糖尿病和冠心病史。查體:神志清、呼吸平穩(wěn)、精神可。體溫正常,血壓140/80 mmHg。頸軟,無抵抗,無眼臉及頭面部水腫。心率:82次/min,律齊,各瓣膜區(qū)未聞及病理性雜音。兩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羅音和哮鳴音。腹軟,無壓痛,肝脾肋下未捫及,腸鳴音無亢進,雙下肢無浮腫。皮膚檢查:雙耳廓及耳后、雙側(cè)腰部及臀部、雙手背和手心近指窩處以及雙足底皮膚可見散在紅斑,無糜爛滲出,檢查血、尿常規(guī)和心電圖均無異常,診斷為藥疹。停服苯磺酸氨氯地平,1周后患者紅斑及瘙癢感明顯消退,2周后紅斑完全消退。隨后又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類似癥狀又復(fù)出現(xiàn)。遂囑患者今后停用苯磺酸氨氯地平,降壓藥改為纈沙坦膠囊80 mg qd po。治療至今未再出現(xiàn)濕疹,且無任何后遺癥狀。
高血壓是我國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目前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shù)已愈1.6億,我國每年因高血壓導(dǎo)致心、腦、腎并發(fā)癥死亡者將近1 200萬人[1]。選擇長效降壓藥物(如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及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能有效控制晨峰高血壓、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2]。苯磺酸氨氯地平是二氫吡啶鈣拮抗劑(亦稱鈣離子拮抗劑或慢通道阻滯劑),它能抑制鈣離子跨膜進入血管平滑肌和心肌。苯磺酸氨氯地平是一個外周動脈血管擴張劑,它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從而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和血壓。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副作用大多是緩和而暫時的,在日劑量10 mg范圍內(nèi)絕大多數(shù)患者均有較好的耐受性。最常見的副作用有:頭痛、水腫、頭暈、潮紅、心悸,偶見疲勞、乏力、惡心、腹痛、腹瀉、嗜睡、多形性紅斑等。本例患者出現(xiàn)紅斑瘙癢,屬于一般副作用,無需特殊處理,停藥后癥狀便會逐漸消失。
[1]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6: 1-31.
[2] 中國老年高血壓治療共識專家委員會. 中國老年高血壓治療專家共識[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8, 10(9): 64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