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建雄,陳 楊
(衡陽師范學院 中文系,湖南 衡陽 421008)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下篇第一冊注釋商榷三則
陽建雄,陳 楊
(衡陽師范學院 中文系,湖南 衡陽 421008)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注釋總的來說是比較準確的,但其中也還存在著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比如該書下篇第一冊對“也只為東海曾經(jīng)孝婦冤”、“坐糜廩粟而不知恥”、“待圣人之出而投環(huán)于道”等句所作的注釋就是這樣。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注釋
朱東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以下簡稱為《作品選》)是一部非常權(quán)威的教材,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發(fā)行100多萬冊。該書中的注釋總的來說是比較準確的,但也并非盡善盡美。筆者不揣冒昧,擬將自己對于《作品選》下篇第一冊凡三處注釋之商榷意見獻疑于下,以就正于方家學者。
“也只為東海曾經(jīng)孝婦冤”語出關漢卿《竇娥冤》,《作品選》釋其中之“東海曾經(jīng)孝婦冤”云:“漢東海有寡婦周青,為侍奉婆婆矢志不嫁,婆婆遂自縊而死。其小姑告官,誣嫂以殺人之罪;問官不察,竟判處死。臨刑之際,孝婦指身邊竹竿語人曰:倘我無罪,血當沿竿往上倒流。其言果應,而東海地方乃大旱三年,后任官員查問就里,有于公者代為申雪,天方降雨。事本《漢書·于定國傳》?!保?]按,此注解有兩處值得商榷:
第一,誤把《搜神記》中的東海孝婦故事當成了《漢書·于定國傳》的東海孝婦故事。
關于東海孝婦,《漢書·于定國傳》與《搜神記》都對之進行了記載?!稘h書·于定國傳》云:
東海有孝婦,少寡,亡子,養(yǎng)姑甚謹,姑欲嫁之,終不肯。姑謂鄰人曰:“孝婦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壯,奈何?”其后姑自經(jīng)死,姑女告吏:“婦殺我母?!崩舨缎D,孝婦辭不殺姑。吏驗治,孝婦自誣服。具獄上府,于公以為此婦養(yǎng)姑十馀年,以孝聞,必不殺也。太守不聽,于公爭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獄,哭于府上,因辭疾去。太守竟論殺孝婦??ぶ锌莺等?。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婦不當死,前太守強斷之,咎當在是乎?”于是太守殺牛自祭孝婦冢,因表其墓,天立雨,歲熟[2]。
《搜神記》云:
……孝婦名周青。青將死,車載十丈竹竿,以懸五幡。立誓于眾曰:“青若有罪,愿殺,血當順下;青若枉死,血當逆流?!奔刃行桃?,其血青黃,緣幡竹而上標,又緣幡而下云[3]。
將《搜神記》中的東海孝婦故事與《漢書·于定國傳》中的東海孝婦故事進行比較,不同之處有二:第一,《漢書·于定國傳》中的東海孝婦是沒有名字的,《搜神記》的東海孝婦有名為周青;第二,《漢書·于定國傳》中的東海孝婦故事無孝婦臨刑時指竹竿立誓之情節(jié),《搜神記》中的東海孝婦故事則有“臨刑之際,孝婦指身邊竹竿語人曰:倘我無罪,血當沿竿往上倒流”之類的記載。朱注在介紹東海孝婦故事時,顯然是以《搜神記》而不是以《漢書·于定國傳》為依據(jù)的,然而朱先生卻明確指出注中的東海孝婦故事“事本《漢書·于定國傳》”。毫無疑問,朱先生在這里誤把《搜神記》中的東海孝婦故事當成了《漢書·于定國傳》中的東海孝婦故事。
第二,關于“東海孝婦冤”“事本《漢書·于定國傳》”之說也存在問題。
其實早在《漢書》之前,“東海孝婦”就見之于史籍了。據(jù)筆者所知,最早記載東海孝婦之事的史籍是西漢劉向所著的《說苑》。《說苑》卷五《貴德》中有如下文字:
東海有孝婦,無子,少寡,養(yǎng)其姑甚謹,其姑欲嫁之,終不肯。其姑告鄰之人曰:“孝婦養(yǎng)我甚謹,我哀其無子,守寡日久,我老累丁壯奈何?”其后母自經(jīng)死,母女告吏曰:“孝婦殺我母?!崩舨缎D,孝婦辭不殺姑,吏欲毒治,孝婦自誣服,具獄以上府。于公以為養(yǎng)姑十年以孝聞,此不殺姑也。太守不聽,數(shù)爭不能得,于是于公辭疾去吏,太守竟殺孝婦??ぶ锌莺等?,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婦不當死,前太守強殺之,咎當在此?!庇谑菤⑴<佬D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歲豐熟,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4]。
《說苑·貴德》對東海孝婦的記載與《漢書·于定國傳》中的記載基本相同,而《說苑》成書遠早于《漢書》,故而要論東海孝婦之本事來源,當推《說苑·貴德》,而不是《漢書·于定國傳》。
“坐糜廩粟而不知恥”語出劉基《賣柑者言》,《作品選》釋其中之“坐糜廩粟”云:“坐著消耗國家倉庫里的糧食”[1]。按,此注釋把“坐”釋成了“坐著”,欠妥。其理由有二:
第一,釋“坐”為“坐著”,與“坐糜廩粟而不知恥”中的“而”字相抵牾。
從句子結(jié)構(gòu)來看,“坐糜廩粟而不知恥”中的“坐糜廩粟”與“不知恥”是用轉(zhuǎn)折詞“而”連接起來的,它們之間應存在著轉(zhuǎn)折關系。邢福義先生云:“轉(zhuǎn)折句式的成立,取決于事物間存在轉(zhuǎn)折關系的邏輯基礎。具體點說,取決于事物間具有違逆性、對立性或差異性”[5]。既然“坐糜廩粟”與“不知恥”之間存在轉(zhuǎn)折關系,而構(gòu)成轉(zhuǎn)折關系的事物間必須“具有違逆性、對立性或差異性”,那么,“坐糜廩粟”與“不知恥”之間也就應存在“違逆性、對立性或差異性”。朱注把“坐糜廩粟而不知恥”中的“坐”釋為“坐著”之后,“坐糜廩粟”就成了“坐著消耗國家倉庫里的糧食”,顯然與“不知恥”不構(gòu)成“違逆性、對立性或差異性”關系。
第二,若釋“坐”為“坐著”,則“坐糜廩粟而不知恥”一句的意思變得不好理解。
朱注把“坐”釋為與“站立”相對“坐著”之后,“坐糜廩粟而不知恥”一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必然就是“坐著消耗國家倉庫里的糧食卻不知道害羞”。從意思表達來看,“坐著消耗國家倉庫里的糧食卻不知道害羞”這個句子顯然隱含著一個這樣的前提:“坐著”消耗國家的糧食是一件很恥辱的事。——這確實讓人費解:難道作者是想讓人“站立著”消耗國家的糧食不成?
“坐糜廩粟而不知恥”中的“坐”既然不能釋為“坐著”,那么它的準確意思究竟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此處“坐”應作“空”或“徒然”解。其理由有三:
第一,在古漢語中,“坐”確實可以作“空”或“徒然”解。關于“坐”作“空”或“徒然”解,古書中不乏其例,如:
1.“坐銷芳草氣,空度明月輝?!?(南朝·王融《和王友德元古意》)
2.“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南朝·江淹《望荊山》)
3.“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唐·韋應物《清明日憶諸弟》)
4.“胡為坐自苦,吞悲仍撫膺?” (唐·白居易《反鮑明遠白頭吟》)
5.“春來何事,故拋人別處。坐望斷,樓中遠山歸路?!保ㄋ巍ぬK軾《殢人嬌》)
6.“無事坐悲苦,塊然涸轍鮒?!?(唐·李白《擬古詩》)
例1和例2中的“坐”與“空”異文互見,其義甚明;對于例3、例4和例5中的“坐”字,羅竹風先生主編的《漢語大詞典》[6]、陳復華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大詞典》[7]和韓崢嶸先生編寫的《古漢語虛詞手冊》[8]分別都解作“空”、“徒然”;對于例6中的“坐”字,臺灣中國文化研究所印行的《中文大辭典》的解釋是“徒也,空也,枉也”([臺灣]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文大辭典》第七冊第328頁)。
第二,結(jié)合上文來看,“坐糜廩粟”中的“坐”應釋為“空”、“徒然”。
“坐糜廩粟而不知恥”承“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而來,從寫作方面來看,“盜起而不知御”四句是在列舉事實,而“坐糜廩粟而不知恥”則是對這四個排比句的概括,它們之間存在著分與總的邏輯關系?!氨I起而不知御”四句顯然是在抨擊“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之將軍、大臣占著高位、拿著俸祿,但卻尸位素餐,不能履行自己應盡的職責。毫無疑問,“坐糜廩粟而不知恥”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既如此,“坐糜廩粟”中的“坐”就只能釋為“空”、“徒然”,而不能釋為“坐著”。
第三,“坐糜廩粟”中的“坐”作“空”、“徒然”解,還可從郁賢皓、胡錚等先生那里得到印證。郁賢皓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釋“坐糜廩粟”之“坐”云:“空,徒然?!保?]胡錚先生在《中華古文觀止》中釋“坐糜廩粟”之“坐”為“白白地”[10]。
“待圣人之出而投環(huán)于道”語出方苞《五人墓碑記》,《作品選》釋之曰:“等到明思宗即位,(魏忠賢)就在路上自縊了。按:崇禎元年,放逐魏忠賢于鳳陽,不久復召還,魏忠賢乃自縊于阜城驛?!保?]按,魏忠賢的確是明思宗即位后才“投環(huán)于道”的,但魏“投環(huán)于道”之事發(fā)生在天啟七年而不是崇禎元年。朱注認為魏忠賢遭放逐及自縊之時間是崇禎元年,實誤。根據(jù)《明史》的記載,1627年8月明熹宗卒,其弟朱由檢 (即崇禎皇帝)嗣位,同年11月朝廷宣布魏忠賢罪狀并把他放逐鳳陽,不久魏忠賢即自縊。1627年為天啟七年,而崇禎元年為1628年。朱注為什么把魏忠賢遭放逐及自縊之時間說成是崇禎元年呢?筆者臆測可能是注者誤把“圣人 (指崇禎皇帝——筆者注)之出”的那一年即1627年當成了崇禎元年。其實朱由檢嗣位后并沒有立即更改年號,朱由檢改年號為“崇禎”是1628年的事。
[1]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下篇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9,170,254.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2281-2282.
[3]干寶.搜神記 [M].北京:中華書局,1978:139.
[4]劉向.說苑[M]//諸子集成補編 (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48-49.
[5]邢福義.現(xiàn)代漢語轉(zhuǎn)折句式[J].世界漢語教學,1999(2):81.
[6]羅竹風.漢語大詞典:第二卷下[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040.
[7]陳復華.古代漢語大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085.
[8]韓崢嶸.古漢語虛詞手冊[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650.
[9]郁賢皓.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五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7.
[10]黃珅.中華古文觀止:下冊[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838.
On Three Notes to Book I of Volume III in The Selections of Chinese Literature Works Through the Ages
YANG Jian-xiong,CHEN Yang
(Chinese Department,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8,China)
Generally speaking,the notes in the Selections of Chinese Literature Works through the Ages are correct.There are still some notes that should be discussed,such as the notes to“ye zhiwei donghai cengjing xiaofuyuan”,“zuomi linsu er buzhichi”and“dai shengren zhi chu er touhuanyudao”.
Zhu Dong-run;The Selections of Chinese Literature Works through the Ages;notes
H13
A
1673-0313(2012)01-0114-03
2011-09-05
陽建雄 (1968—),男,湖南衡東人,教授,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