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連
(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馬克思社會分工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為例
龍鳳連
(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主要從性行為的分工、自然形成的分工、真正的分工、自由的分工四個方面論述了其分工思想。本文認為,就其本質而言分工包括勞動分工和勞動者分工著兩層含義。分工與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人的發(fā)展等均具有密切的關系:生產力的發(fā)展決定分工的發(fā)展,分工的產生伴隨著私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分工限制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分工理論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分工;勞動;發(fā)展
分工是人類生活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早在古代社會就有學者提出過分工思想。古希臘的哲學家色諾芬是最早提出分工思想的學者,在他的《經濟論》一書中提到了社會分工問題,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概括社會分工思想,“社會分工的發(fā)展程度受市場規(guī)模制約,分析了手工作坊內部的協(xié)作與分工,認為社會分工能簡化勞動、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分工發(fā)展到馬克思那里也不是一種偶然,馬克思要對物質利益進行批判,但是感覺自己經濟學的知識不夠,因而轉向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當時正在盛行一種“分工熱”,例如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首先就是對分工的論述。馬克思要轉向政治經濟學的學習,討論分工是不可避免。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邏輯思路,分工大致分為以下四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純粹畜群”意義上性行為的分工?!胺止て鸪踔皇切孕袨榉矫娴姆止?。”可以看出這里的分工也僅僅是畜群意義上的分工,“這是純粹的畜群意識,這里,人和綿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他的意識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說他的本能是被意識到了的本能”。筆者認為,這時的分工還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分工,因為它只是體現(xiàn)了人類為了自身生存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本能。第二階段是:“自然形成”的分工。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寫道:“后來是由于天賦(例如體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發(fā)地或‘自然形成’分工?!痹谠忌鐣?,為了滿足生活的需要,人們不得不從事共同的勞動。但是在共同的勞動中,根據(jù)生理和體力的差異男女根據(jù)自己的優(yōu)勢和習慣從事不同類型的勞動,例如男的從事捕魚、打獵、搬運等重體力勞動,女的從事針線、洗滌、哺育小孩等勞動,這種自然而然形成的分工還不能說是嚴格意義上的社會分工,或者“真正的分工”。人們?yōu)榱藢箰毫拥淖匀粭l件,不得不共同合作,不得不選擇這種自然的分工,“分工立即給我提供了一個例證,說明只要人們還處在自然形成的社會中,就是說,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還有分裂,也就是說,只要分工不是出于自愿,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者這種力量。”第三階段,“真正的分工”。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到這時候,馬克思恩格斯就巧妙地把勞動分工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正是由于不同部門之間分工的日益明顯,腦力勞動者的出現(xiàn)滿足了這種客觀需求。馬克思說:“原來,當分工一出現(xiàn)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是強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這個范圍: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應該是這樣的人。”第四階段:自由分工。在共產主義社會階段,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yè)、人們不受到生產資料的限制,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全面地發(fā)展,例如,“而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提特殊的活動范圍,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fā)展,社會調節(jié)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p>
筆者認為,分工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分工,即勞動分工和勞動者的分工。勞動者的分工是指勞動者具有固定的職業(yè)身份,即一個人或一部分人長期固定地從事社會勞動中的一種勞動或一種復雜勞動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而不是從事各種勞動或頻繁地更換自己的勞動。勞動者的分工既具有自由性同時又具有強制性。自由性表現(xiàn)在,勞動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職業(yè),例如,我可以選擇當老師同時還可以選擇當醫(yī)生。強制性表現(xiàn)在,雖然勞動者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yè),可以選擇這種職業(yè),也可以選擇另外的職業(yè),但是如果勞動者不想被餓死的話他必須選擇至少一種勞動去從事,不勞動是沒有選擇的,勞動是強制性的。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當分工一出現(xiàn)之后,每個人都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是強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這個范圍: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應該是這樣的人?!眲趧臃止な侵竸趧颖旧淼莫毩⒒蛯iT化,即勞動在社會生產中分為不同的生產部門,由不同的生產部門共同生產來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勞動的獨立化是指不同的生產部門可以憑借自己本部門的力量獨立完成本部門的主要的生產任務,而無需過多的借助于其他部門的幫助。
分工包括勞動分工和勞動者分工,勞動分工和勞動者分工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勞動分工是分工的客體,表示勞動的進行方式,勞動者分工是分工的主體,表示勞動者參與勞動的方式。勞動者分工以勞動分工為基礎,勞動分工導致勞動者的分工,但是勞動分工并不必然導致勞動者的分工??梢哉f分工就是勞動分工和勞動者分工、分工的主體和分工的客體的統(tǒng)一。勞動者分工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將走向消失,而勞動本身的分工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并不會消失,并且勞動結構將日趨向專業(yè)化發(fā)展。
“分工是一個概括廣泛社會現(xiàn)象的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體系中的一個重要范疇?!瘪R克思的分工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它與生產力、生產關系、人的發(fā)展等具有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
首先,分工與生產力的關系?!吧a力的發(fā)展決定著分工的發(fā)展規(guī)模和程度”。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最明顯地表現(xiàn)于該民族分工的發(fā)展程度。任何新的生產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產力單純的量的擴大(例如,開墾土地),都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fā)展?!彪S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生產將會劃分為越來越多的生產部門,同一生產部門內部的分工也將會越開越細。生產力的發(fā)展引起了分工的發(fā)展,分工由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決定,但是分工產生以后也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分工反作用于生產力。這主要表現(xiàn)在:(1)分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隨著社會分工的產生,人們的職業(yè)具有一定的固定性,長期從事同一種勞動,這就提高了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和嫻熟程度。(2)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分工提高了勞動生產的效率,讓人們看到了勞動效率的提高所帶來的好處,這就激勵人們追求勞動效率的提高,使人們發(fā)明了機器,導致勞動工具的專門化。(3)減少了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分工提高了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和勞動嫻熟程度,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減少了勞動者完成單位產品所需勞動時間,從而減少了勞動者的勞動時間。
其次,分工與私有制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分工的產生伴隨著私有制的各種不同的形式,“分工發(fā)展的各個不同的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這就是說,分工的每一個階段還決定著個人的與勞動資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有關的相互關系”。與分工發(fā)展的四個階段相對應的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部落所有制、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和資本主義的所有制。生產力的發(fā)展導致剩余產品的產生,分工和交換則進一步加劇了剩余產品的聚集和集中。正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寫道:“分工從最初起就包含著勞動條件、勞動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著積累起來的資本在各個私有者之間的劈分,從而也包含著資本和勞動之間分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種不同的形式。”馬克思還強調,“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達方式,對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從勞動發(fā)展的角度看,分工決定私有制,私有制是分工的結果。因為分工是“活動”本身,是生產商品;而私有制是“活動的產品”,是商品的分配,生產決定分配。分工和私有制其實是同一件事情,只是看問題的維度或角度不一樣罷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分工與私有制由表現(xiàn)為一種雙向的關系,“但是從繼承形態(tài)上看,分工與私有制則表現(xiàn)為一種相互作用的雙向關系。一方面,私有財產是私有制條件下分工借以實現(xiàn)的條件,分工的關系受到私有制財產關系的制約,私有制導致了分工的自發(fā)性、對抗性和奴役性;另一方面,分工的自發(fā)性、對抗性和奴役性又反過來強化了私有制”。
最后,分工與人的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分工可以提高人的勞動技能和嫻熟程度,有助于提高勞動者的專門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在無限的社會活動范圍內,每個人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不可能涉足所有的領域,分工則解決了人們這方面的煩惱。勞動者不需要勞動者在每一領域內都成為專家,只需要在某個領域內成為專家,勞動者就可以破解自己在該領域內的優(yōu)勢很好的在社會上立足。分工為每一個人確定了相對固定的活動范圍,勞動者只需在這一范圍內掌握專門的知識、技能和技巧,就可以使有限的精力產生盡可能多的效果,無需涉足更大的范圍以至分散精力。分工就像是一把“雙刃劍”,使人能夠很好地在社會上立足的同時即限制了人的個性的發(fā)展又限制了人的全面發(fā)展。就像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所說的:“就個人自身來考察個人,個人就是受分工的支配的,分工使他變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地發(fā)展,使他受到限制”。分工導致了勞動者活動的專業(yè)化、固定化,工作的專業(yè)化導致人的發(fā)展的片面化和畸形化。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以人的活動的多樣化為前提的,而人的活動的多樣化主要表現(xiàn)為的人各個器官都得到活動或鍛煉,而分工所導致的工作的專業(yè)化抹殺了這一前提,限制了人的全面發(fā)展。
研究馬克思的分工理論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更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當今世界(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組成部分的社會分工理論,當然具有重要的當代意義。這種現(xiàn)實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社會分工理論推進了全球化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的形成。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勞動歷史,而分工作為人類人類勞動的重要形式,通過對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研究,進而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人類的歷史。分工與人的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人的發(fā)展等都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只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分工做一番系統(tǒng)的研究,考察它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中的地位和作用,從產力、生產關系以及人的發(fā)展等角度全面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分工理論,更加深了對馬克思整個理論的理解和認識。
1、社會分工理論與全球化
何謂全球化?汪信硯教授認為,“所謂全球化,是指人類從以往各個地域、民族和國家之間彼此分割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tài)走向一個全球性社會的變遷過程。”隨著分工的進一步發(fā)展,由國內范圍內的分工發(fā)展到國際范圍間的分工,即國際分工,國際分工使得各國根據(jù)本國的國情有的國家主要從事基礎生產為主,有的國家則以發(fā)展加工產業(yè)為主。國際分工帶來了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全球化,增加了國際間的交往和活動。使國與國之間超越了國界,整個世界發(fā)展成為一個地球村。
2、社會分工理論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謂初級階段就是不發(fā)達的階段,由于現(xiàn)階段我國生產力水平低下,在很大程度上人們的勞動只是作為謀生的手段,并沒有達到像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階段,人們之間仍存在著分工的巨大差別。所以,正確處理好人們之間的社會分工關系,才有可能實現(xiàn)“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國樹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但是,由于我國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分工仍然存在很多不和諧的因素,只有以馬克思分工理論來指導中國的實際,才能在科學地分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條件、目的和歸宿的前提下加快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步伐。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蔣建華.也談馬克思主義的分工理論[J].哲學研究,1988(8)
[3]林劍.關于舊式分工理解上的幾個問題[J].哲學研究,1988(7)
[4]汪信硯.全球化、現(xiàn)代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Marxism's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Theor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take German Ideologyfor Example
LONGFeng-lian
(College ofPolitics and Law,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Hubei)
In German ideology,Marx discusses of labor in four parts,divide the work from sex,divide the work from natural element,divide the work from the real significance and divide the work from freedom.In this paper I think that division of labor should include two parts,the dividing of work and the dividing workers in essence.there are close relations amouge the division of labor,the productivity,the production relations amoug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decid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vision,diffrenr kinds of private ownership of property followthe produce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the division of labor limi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rson.And to study of marxism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theory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ivision oflabor;work;develop
B27
A
1671-5004(2012) 03-0030-02
2012-5-28
龍鳳連(1987- ),女,廣西柳州市人,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