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宇
(四川大學(xué)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道教乃中國之本土宗教,產(chǎn)生于東漢末年,距今近兩千年。道教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些飲食禁忌,這些禁忌反映了道教的基本觀念、信仰和中國其他思想文化的影響。
禁忌是宗教學(xué)研究的一個重要領(lǐng)域,而飲食是宗教禁忌的十分關(guān)鍵的組成部分。不管是否信仰宗教,飲食都是人們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所謂“食、色,性也”,即飲食是人的基本需求,是人類生存的前提條件。宗教禁忌通過對飲食的內(nèi)容、進食的方式的限制,規(guī)定出宗教生活的邊界。對于道教而言,飲食禁忌尤為重要。因為道教包容性很強,較之其他宗教道教的邊界更為模糊,所以飲食禁忌使修道之人的生活變得神圣。
關(guān)于道教禁忌的研究成果至今仍不多見。2001年丁常云道長發(fā)表的《道教的禁忌》是較早的簡單介紹道教禁忌方面的文章。2005年唐大潮教授發(fā)表的《道教禁忌略談》,以時間順序詳細嚴(yán)謹(jǐn)?shù)亟榻B了道教的禁忌種種。兩篇文章對道教禁忌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因為它們以道教禁忌為考察對象,雖然涉及到飲食禁忌,但重點不在此,未進行道教飲食禁忌的專題考察。朱越利教授主編的《當(dāng)代中國宗教禁忌》也提到了道教的飲食禁忌,但并未展開討論其成因。至于道教飲食方面的研究,大多數(shù)文章著重于養(yǎng)生方面的考察。有碩士論文考察了魏晉至唐宋道教飲食的養(yǎng)生方面,涉及到服食時的飲食諸忌、服氣時的飲食宜忌、日常及齋醮時飲食場所及方式上的神學(xué)禁忌,是道教飲食禁忌的斷代研究。但并未細致地分析道教飲食禁忌的成因。本文擬從道家道教飲食思想、道教信仰和儒釋二家的影響來分析道教飲食禁忌的成因。
眾所周知,道教在理論上吸收了先秦道家的大量要素,并且將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奉為道教的教主。因為在道教理論中有大量的道家思想,以理論指導(dǎo)的實際生活中,自然會表現(xiàn)出這種思想傾向。道教一些飲食禁忌的形成則因為道家思想的影響。
道教禁忌道士追求精致的飲食。這一禁忌是道教各派共同遵守的,在道經(jīng)中時??梢?。《正一威儀經(jīng)》是天師道的道士開始住觀以后規(guī)定道士生活方式的經(jīng)典。其中有:“正一飲食威儀:道士飲食滿腹而已,勿求精細。”[1]《老子說法食禁戒經(jīng)》:“凡道士皆當(dāng)隨分精粗,不得心生貪求甘美諸味?!保?]這個禁忌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因為道家認(rèn)為精美的食物會讓人迷失自我,分辨不出真味。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貪戀美味。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在《道德經(jīng)》說:“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蓖蹂鲎⒃?“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奔矗嬍巢⒎鞘且曈X和味覺的享受,因此不要去追求食物的精致和美味。在道家另外一個重要代表人物莊子留下的《莊子·天地篇》中有:“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四海之內(nèi)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為安;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財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此謂德人之容。”成玄英的疏曰:“故寡欲止分,故財用有余;不貪滋味,故飲食取足。”[3]可見,受莊子推崇的德人不貪戀滋味。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莊子的名篇《逍遙游》中曾經(jīng)提到神人的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于四海之外?!边@幾乎成為后人對神仙的一致印象,其形象要點在于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并且可以自由飛行。漢代時經(jīng)典《淮南子》更清楚地提出食用世俗食物的弊端:“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無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善走而愚,食葉者有絲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氣者神明而壽,食谷者知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4]對道士而言,日常食物無非谷類、蔬菜,有的道派可以食用部分肉類。而谷類和蔬菜會讓人愚蠢和早夭。日常食物既然對人有害處,那么只要能夠果腹就可以了,無須吃得太多。道教轉(zhuǎn)而追求對非世俗食物的追求,如風(fēng)、露、玉英等,由此發(fā)展出一套辟谷之術(shù)。
另外,有的道經(jīng)還禁忌食用肉類。有的經(jīng)書禁食六畜之肉、有的禁食自己和父母本命之肉,有的禁止十二辰肉(十二生肖動物之肉),有的禁止一切肉。其原因之一,在于道家道教的天人萬物一體的觀念。中國古代元氣論認(rèn)為,天地萬物皆由氣而生,“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而莊子提出齊同萬物,“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奔慈f物都是一氣所化,無所謂貴賤。列子更是明確提出:“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5]既然萬物與人同類,那么同類自相殘殺則是不合情理的。因此《化胡經(jīng)十二戒》中說:“戒之不食肉,心當(dāng)莫念煞。含血有形類,元氣所養(yǎng)活?!保?]867動物有血有靈氣的,受元氣所養(yǎng),人類不應(yīng)該起殺心貪吃動物肉。雖然并非所有道教派別都禁止一切肉,但是無疑,道家道教的天人萬物一體思想是禁忌食用肉類的一個重要原因。
道教對肉類的飲食禁忌中,有一些是禁忌食用父母本命獸肉、己身本命獸肉和十二辰肉?!短㈧`書紫文仙忌真記上經(jīng)》?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認(rèn)為此經(jīng)為六朝上清經(jīng);丁培仁《增注新修道藏目錄》認(rèn)為此經(jīng)產(chǎn)生于東晉南朝時。記載了食用父母本命及自己本命獸肉的嚴(yán)重后果:
第五,勿食父母本命獸肉,則元形喪始,根本亡度,胎神號啕,絳君叫慕,三魂慘毒,魄索丘墓。此肉入口,命墜長夜。
第六,勿食己身本命獸肉,則形神犯真,泥丸減落,三宮閑門,嬰兒交錯,魂爽飛逐,魄求棺槨。[7]
本命信仰是中國較早的信仰之一。將十二辰與十二獸相配至遲在東漢末年就出現(xiàn)了。王充的《論衡》中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卯,兔也……申,猴也?!保?]148-150“辰為龍,巳為蛇。”[8]957根據(jù)人出生年份的地支,可以知道自己的本命獸。至晚到唐代時,就出現(xiàn)了禁忌傷害自己本命獸的信仰,柳宗元寫到有人“以為己生歲直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蓄貓犬,禁僮勿擊鼠”[9]。不傷害自己本命獸,就包含了不食用本命獸的含義。宋代的《夷堅志》記載了禁忌食用本命獸的故事,說有一個叫做穆度的人很喜歡斗雞,曾經(jīng)因為自己的雞輸了比賽后生氣地將雞虐待至死。后來夢到北斗七星所化的七道人責(zé)備他:“其一人曰:‘汝生于酉,雞為屬相,何得殘暴如是? 今訴于陰司,決不可免’。”[10]因此,穆度一生都不再吃雞。
道教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信仰形式,認(rèn)為本命神掌管著、主宰著人的性命,本命獸是本命神的象征。
出于對本命神的尊敬,也應(yīng)該善待本命獸?!短闲`北斗本命延生真經(jīng)》:“凡人性命五體,悉屬本命星官只所主掌,本命神將、本宿星官常垂蔭佑,主持人命,使保天年?!保?1]347出于對本命神的尊重,更為了避免食用本命獸肉帶來的嚴(yán)重后果——魂飛魄散,命喪黃泉,所以要禁食本命獸肉。至于禁食父母本命獸肉,則因為害怕食用了父母的本命獸肉,會威脅到父母的生命。禁止食用十二辰肉,則一是因為除父母之外,我們還有很多至親好友,他們有著不同的屬相,為了避免給他們的生命帶來傷害,因此禁食。從理論上講,更為重要的是本命獸是本命神的象征,那么十二本命獸——無論是否是自己的本命獸——都有著相同的神性,應(yīng)該避免去傷害它們。因此有的道經(jīng)禁止食用十二辰肉,如《正一法文修真旨要》:“欲行先約束病人三日,斷五辛十二辰肉?!保?2]禁食自己本命獸肉、禁食父母本命獸肉、禁止食用十二辰肉,都是道教本命信仰的表現(xiàn)。
除了對飲食的內(nèi)容有所規(guī)定,道教對飲食的儀范也有規(guī)定。道經(jīng)中禁止北向而食?!督善?“凡人不得北首而臥,臥之勿留燈,令魂魄六神不安多愁恐。亦不得北向吃食,北向尿,北向久坐思惟,不祥起?!保?]788那么道教是不是規(guī)定所有的行為都不能向北呢?道經(jīng)中有:“凡書符當(dāng)向北?!保?]741道教并不是禁止所有行為向北,而是有所區(qū)分,有的行為應(yīng)當(dāng)向北,有的行為要絕對禁止向北。睡覺、吃飯和大小便是日常生活中的代表性行為,書符是道教宗教生活中的重要內(nèi)容。二者相比較,可見,應(yīng)當(dāng)向北的行為與神靈、信仰密切,禁止向北的更多與日用常行相關(guān)。學(xué)者們傾向于將世界分為兩個維度,一是神圣的,一是世俗的。“迄今為止對宗教現(xiàn)象所下的全部定義有一個共同之處:每個定義都用自己的一套方式表明神圣的、宗教的生活就是世俗和現(xiàn)實的生活的對立面。”[13]1北方通常與信仰、神靈相聯(lián)系,與日常行為所斷絕,按照神圣—世俗的二元劃分,應(yīng)為神圣的空間。而“神圣空間的觀念包含這樣一種想法,就是重復(fù)那個原初的神顯,這個神顯將這個地方標(biāo)志出來,切斷與周圍世俗空間的聯(lián)系,從而使這個地方神圣化了”[13]347。道教禁止北向而食、北向而尿,正是通過切斷這些世俗事務(wù)與北方的聯(lián)系,達到凸顯出北方之神圣性的目的。而為什么是北方,而不是其他方位具有這種神圣性呢?
《史記·天官書》中有:“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中宮天極星”即是北極星,太一常居于北極星,因此,北極星可以象征太一?!洞呵镎f》給出了“北極”其名的解釋:“北者高也,極者藏也,言太一之星高居深藏,故名北極。”[14]太一是什么呢?太一是戰(zhàn)國時期的最高神,《楚歌·東皇太一》記錄了對太一的祭祀過程。王逸注:“太一,神名,天之尊神?!保?5]宋玉《高唐賦》云:“進純棲,禱璇室,醮諸神,禮太一?!眲⒘甲⒃?“諸神,百神也。太一,天神也。天神尊,敬禮也?!保?6]而在漢武帝時,每年都要進行大型的祭祀太一神的活動。而在另外一些文獻中,太一神又是道的代名詞。《呂氏春秋·仲夏紀(jì)》:“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彊為之名,謂之太一?!币驗樘皇堑赖拇~,而北極星又代表著太一,那么北極星象征著道——不可言說的生命之根萬物之源。另外,在五行與五方相配的傳統(tǒng)觀念中,北方與水相配。而水在道教信仰里十分特殊,道教經(jīng)典《道德真經(jīng)》云:上善若水。道教的早期信仰中水和天地并為三官,為道教的重要信仰對象。道教對水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神圣化了北方。
北極星由于被眾星圍繞,因此被認(rèn)為是天樞,是氣之主?!氨睒O為天樞,以居其中不動,為炁之主,故眾星環(huán)繞而歸向之?!保?7]實際上在道教中,北辰、北極、北斗常被視為同一的,實際上,它是人的本命神:
老君曰:北辰垂象,而眾星拱之,為造化之樞機,作神人之主宰。宣威三界,統(tǒng)御萬靈。判人間善惡之期,司陰陽是非之目。五行共稟,七政同科。有回死注生之功,有消災(zāi)度厄之力。上至帝王。下及庶人,尊卑雖則殊途,命分俱無差別。凡夫在世,迷謬者多,不知身屬北斗,命由天府。有災(zāi)有患,不知解謝之門,祈福祈生,莫曉歸真之路。致使魂神被系,禍患來纏?;蛑夭〔蝗?,或邪妖克害,連年困篤,累歲迍邅,冢訟微呼,先亡復(fù)連?;蛏咸熳l責(zé),或下鬼訴誣。若以此危厄,如何救解?急須投告北斗,醮謝真君。及轉(zhuǎn)此經(jīng)。認(rèn)本命真君。方獲安泰。以至康榮。更有深妙。不可盡述。凡見北斗真形。頂禮恭敬。[11]347
禁止北向而食,歸根到底是避免得罪本命神,以達到自己長生久視的美好愿望。
道教在發(fā)展過程中,和中國其他傳統(tǒng)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儒、釋、道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分支,“三教合一”在明清之際已經(jīng)形成。因此,道教的發(fā)展必然受到儒、釋二家思想的影響,其飲食禁忌也能看到儒、釋二家的思想痕跡。
受佛教影響最大的道教飲食禁忌當(dāng)數(shù)禁食一切肉類。前文已述,道教禁食一切肉類是因為萬物齊同、天人一體的宇宙觀。但是因為道教禁食肉類的所指說法不一,因此早期教派對此禁忌執(zhí)行得并不是特別嚴(yán)厲。直到王重陽創(chuàng)立全真道后,這一禁忌才變得嚴(yán)格起來。全真道力主“三教合一”,吸收了很多佛教的戒律,當(dāng)然更多的是漢傳佛教中的戒律。漢傳佛教中有禁止吃肉的規(guī)定,這源于南朝梁武帝為了培養(yǎng)佛教徒的慈悲之心而提倡吃素,之后逐漸形成忌食肉類的禁忌。這一禁忌是漢地佛教飲食禁忌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條,被佛教徒嚴(yán)格執(zhí)行。受佛教影響較大的全真道,也嚴(yán)格地執(zhí)行了禁食一切肉的禁忌。王常月的《初真戒律》中說:“一者不得殺生,二者不得葷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盜,五者不得邪淫?!保?8]他將禁止吃肉放在第二條,其嚴(yán)重性僅次于殺生,重于偷盜等世俗認(rèn)為可恥的行為,可見,全真道禁肉的嚴(yán)格性。
據(jù)說,道教正一派有“四不吃”的規(guī)矩,即不吃牛肉、狗肉、烏魚和鴻雁?筆者所見到此說法的最早版本是1989年發(fā)表在《中國道教》上的一篇文章《張?zhí)鞄熕牟怀缘膫髡f》。據(jù)作者稱,此說法由曾經(jīng)任職于天師府的廚師提供。后來很多道教方面的書籍使用了這一說法,但筆者未見道教經(jīng)典記載“四不吃”的禁忌。?!捌湓蚴?(一)牛。一輩子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終生勞作,普濟眾生,它太辛苦了,不能吃。(二)烏魚。人們通常說:‘烏魚精最可惡,連自己的親生子都吃。’但天師道友的說法與此恰恰相反,他們認(rèn)為:烏魚一到產(chǎn)卵期,兩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見,只待餓死升天;烏魚魚崽最有孝心,寧可自己游入母嘴,給娘充饑,也不能讓娘餓死,精神可貴可佳,吃不得。(三)鴻雁。失偶孤雁,終生獨居,處境凄涼,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該吃。(四)狗。古往今來,人們常說:‘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終身隨主、為主效勞,不可食也?!保?9]筆者未見道教經(jīng)典中將此四物并稱的記載,僅見《虛黃天尊初真十戒》中有不食用牛、狗、雁的原因:“如牛之有功,犬之有義,雁之有序,鯉鱔朝斗。此等之肉又安忍食之?”[20]《虛皇天尊初真十戒》為宋代道書,它解釋不吃牛、狗、雁是因為它們有功,不忍心食,而并沒有賦予它們更多的倫理意義。明代胡文煥編纂的《新刻類刻要訣》輯錄的《孫真人衛(wèi)生歌》中提到不吃雁、犬、黑鯉的原因:“雁有序兮犬有義。黑鯉朝北知臣禮。人無禮義反食之,天地神明終不喜。”[21]這些動物的行為符合傳統(tǒng)儒家道德的規(guī)范,如果人食用它們的話便是違反了禮義道德,會遭到天地和神明的拋棄的。新近的“四不吃”雖然出現(xiàn)時間比較晚,但獲得了道教內(nèi)外廣泛的認(rèn)同,它將儒家的忠孝仁義觀念與四種動物相匹配。不吃牛,是因為它仁,吃草擠奶,辛勞眾生,普度眾生。不吃烏魚,是因為它孝,舍身救母。不吃鴻雁,是因為它忠,矢志不渝。不吃狗,是因為它義。這樣儒家提倡的忠孝仁義,通過道教的飲食禁忌而得到弘揚。
綜上所述,道教的飲食禁忌眾多,通過對其成因的論述,可以深刻地認(rèn)識到道教徒心靈深處的信仰。
[1]正一威儀經(jīng)[M]//道藏:第十八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257.
[2]老子說法食禁戒經(jīng)[M]//敦煌道藏:第四冊.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fù)制中心,1999:2161.
[3]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442.
[4]何寧.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343-345.
[5]楊伯峻.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79:269-270.
[6]張君房.云笈七簽[M].李永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
[7]太微靈書紫文仙忌真記上經(jīng)[M]//道藏:第三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402.
[8]黃暉.論衡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9]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535.
[10]洪邁.夷堅志[M].何卓,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1235.
[11]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jīng)[M]//道藏:第十一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347.
[12]正一法文修真旨要[M]//道藏:第三十二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578.
[13]伊利亞德.神圣的存在:比較宗教的范型[M].晏可佳,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
[14]阮元.十三經(jīng)注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2324.
[15]朱熹.楚辭集注[M].蔣立甫,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32.
[16]陳宏天,趙福海,陳復(fù)興.昭明文選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1025.
[17]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jīng)注[M]//道藏:第十七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6.
[18]王常月.初真戒律[M]//藏外道書:第十二冊.成都:巴蜀書社,1990:17.
[19]劍耕.張?zhí)鞄熕牟怀缘膫髡f[J].中國道教,1989(3):57.
[20]虛皇天尊初真十戒[M]//道藏:第三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404-405.
[21]胡文煥.新刻類刻要訣[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