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甜甜
(浙江橫店影視職業(yè)學院,浙江 東陽 322100)
簡論《叢林之書》中的“規(guī)訓”意義
呂甜甜
(浙江橫店影視職業(yè)學院,浙江 東陽 322100)
英國作家吉卜林的《叢林之書》是兒童文學的經(jīng)典著作,文中闡發(fā)的“叢林法則”思想是這套書的邏輯起點?!皡擦址▌t”崇尚紀律、遵從、責任等一系列在動物世界中需要保持的擬人化品質(zhì)。這些品質(zhì)與米歇爾·??略凇稓w訓與懲罰——監(jiān)獄的誕生》一書中的“規(guī)訓”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論文就是試圖通過“規(guī)訓”理論來分析《叢林之書》中的“叢林法則”,從而揭示其中所蘊含的“規(guī)訓”意義。
吉卜林;《叢林之書》;叢林法則;規(guī)訓
魯?shù)蟻喌隆ぜ妨郑≧udyard Kipling:1865-1936),于190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作家。威爾森在頒獎辭上對他的創(chuàng)作有這樣的評價:“這位世界知名作家的作品以觀察入微、想象獨特、氣概雄渾、敘述卓越見長?!彼摹秴擦种畷废盗惺撬卸唐≌f集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是一些極富想象力的動物寓言故事,享有世界兒童文學經(jīng)典的美譽?!秴擦种畷酚袃杀?,分別為《叢林之書》和《叢林之書續(xù)編》,出版于1894年和1895年。其中有8篇關于狼孩莫格里的系列故事,其他的則均為印度熱帶叢林的動物故事。這些故事在孩子的眼中是優(yōu)美的童話體著作,而在成人的解讀中又多了很多其他復雜深刻的含義。
考察吉卜林創(chuàng)作《叢林之書》的時期,一家人正定居在其妻卡洛琳的故鄉(xiāng)—美國的沃蒙特州的布拉特布羅,生活的安定和諧為他的創(chuàng)作增添了無數(shù)的靈感。正是在這一時期,他還創(chuàng)作出了《勇敢的船長們》、長篇小說代表作《基姆》的一部分以及一些重要詩作?!秴擦种畷分凶钜俗⒛康氖瞧渲斜硎龅摹皡擦址▌t”思想,它是整套書的邏輯起點。意大利共產(chǎn)黨領袖葛蘭西曾稱贊《叢林之書》的故事中“蕩漾著一種奮發(fā)的精神和意志力”,[1]并在獄中時還寫信建議其妻讓自己的孩子們讀這些故事。
書中對“叢林法則”的論述大都散見于各個故事中,首篇《莫格里的兄弟們》是統(tǒng)攝全書之作,小說中接下來的各個相對獨立的故事都是圍繞該篇發(fā)展而來,包括角色、情節(jié)以及各篇中蘊含的價值觀念等。吉卜林在莫格里系列故事中塑造了一個理想的叢林王國,而維持這個王國有序運作的便是“叢林法則”。
吉卜林在 《莫格里的兄弟們》一文開篇便采用了一首歌謠——《叢林夜歌》,里面便出現(xiàn)了“叢林法則”:“……哦,聽那呼喚聲——祝大家狩獵成功,遵守叢林法律的全體生物!”[2]童話中的叢林獸民們都是人格化的,他們需要像社會中的人一樣遵守規(guī)章制度。隨之而來,叢林里也有了等級,也有了首領,而跟這些關系最為密切的則是權力。在這片生機勃勃的叢林中,“叢林法則”的存在為獸民們的生活不僅帶來了保障,而且也有了約束。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自由獸民們在叢林里的生活變得有法可依,權力之手便像一張大網(wǎng)包裹了整個叢林。
關于“權力”的論述,就不得不提米歇爾·??碌慕茏鳌兑?guī)訓與處罰》,日本學者櫻井哲夫?qū)Υ藭瞥鐐渲粒骸拔矣X得它是現(xiàn)在在涉及權力問題時必須參考的古典?!保?]何為“規(guī)訓”呢???略谄溆⒄Z譯本中建議把書名譯作Discipline and Punish,因為在此書中discipline是一個核心概念,是一個專屬??率降男g語。英語中的discipline一詞具有多義性。??略诖颂庍\用此詞就是因為其多義性,并還賦以新義:指“近代產(chǎn)生的一種特殊的權力技術,既是權力干預、訓練和監(jiān)視肉體的技術,又是制造知識的手段。而規(guī)范化是這種技術的核心特征?!保?]而中文“規(guī)訓”一詞則可理解為“規(guī)范化訓練”,事實上漢語中沒有相對應的詞能包含如此豐富的釋義。我國臺灣學術界對“規(guī)訓”兩字的定義較為寬松,認為“只要是與權力、道德教化相關的活動幾乎都可以被稱為‘規(guī)訓’?!保?]而也有大陸學者則對詞進行了重新定義,它指的是“作用在個體或群體之上,在增加身體的服從性的同時也增加其有用性的權力機制,這套權力機制所運用的方式是檢查、紀律、調(diào)查、記錄、切割、分類和建構(gòu)等?!保?]
“叢林法則”散見于《叢林之書》的各個故事中,尤其是跟一系列的莫格里故事相關。假如把叢林世界當做人類社會的一個隱喻,那么“叢林法則”便猶如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監(jiān)督管理。吉卜林在此書中所涉及的“叢林法則”與他的政治觀念密切相關。雷蒙在《吉卜林及其作品》中指出“吉卜林是看了赫格特(H.Rider Haggard)一篇以南非祖魯?shù)貐^(qū)為背景的《納達百合》(Nada the Lily)之后,興念寫動物寓言的??墒羌妨值淖髌钒讶松^,道德準則,尤其是政治都寫成受叢林法則的支配,這是他天才獨到之處?!保?]福柯的“規(guī)訓”一詞與“叢林法則”在叢林的實施運用有很多暗合之處。正是由于“叢林法則”的存在,莫格里才能免遭瘸腿老虎謝爾汗的捕殺,從而經(jīng)過各位叢林前輩的指導而成為整個叢林的真正領導者。小說《叢林之書》中有一篇單獨名為《叢林法律》,里面內(nèi)容的排列猶如人類社會中的法律條文。在此文的開頭有這樣一段話:“現(xiàn)在給你們一個關于叢林法律大量且多樣化的概念,我已經(jīng)把他們翻譯了出來(灰熊巴盧經(jīng)常用歌謠來背誦),其中的一些法則適用于狼群。當然在這里還有成百上千法律沒有展示,下文僅作為用來簡單統(tǒng)治的參考。這些法則猶如天空一樣古老和真實。遵守之,狼群將興旺。否則,必將滅亡?!保?]??略凇兑?guī)訓與懲罰》一書中利用知識考古學和譜系學的研究方法,不僅把“規(guī)訓和懲罰”看做是人對人的一種制約、管轄和統(tǒng)治,還重點描述了權力的性質(zhì)及其演變歷史。而“叢林法則”則是動物之間的制約、管轄和統(tǒng)治。??乱员O(jiān)獄的誕生為例,表明人類社會對犯人的懲罰經(jīng)歷了一個從顯性暴力到隱性暴力的過程。古代的酷刑,諸如車裂肢解,這種刑罰的執(zhí)行慘不忍睹。而近代化的刑罰制度從“給予肉體上的痛苦”轉(zhuǎn)變?yōu)椤皩ψ杂傻膭儕Z”,即監(jiān)獄誕生了,??抡J為監(jiān)獄是“一種‘全面規(guī)訓’的機構(gòu)?!保?]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人的身體被卷入‘政治’領域,受監(jiān)視,被應服從的權力所包圍?!保?0]“叢林法則”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叢林里獸民們的一種“規(guī)訓”,它們被叢林法律所控制,臣服于頭狼以及后來莫格里的統(tǒng)治,自覺地接受著權力的規(guī)訓。
“所謂‘規(guī)訓’早在十七八世紀就成為統(tǒng)治階級用以行使權力統(tǒng)治的普遍機制,而且形成一套系列程序和系統(tǒng)功能。”[11]??略诖藭兄赋鲈?7世紀,士兵有一個標準的形象,他們有符合自己職業(yè)的形象特征。但是,到了18世紀后期,士兵這種職業(yè)形象完全可以通過農(nóng)民改造出來:“總之,人們‘改造了農(nóng)民’使之具有‘軍人氣派’?!保?2]在此處,“規(guī)訓”可以“被用來對個體進行分配、分類,在空間上固定他們;提取他們最大的時間和精力,訓練他們的身體,對他們的連續(xù)行為進行編碼,把他們保持在理想的能見度中,用監(jiān)視機制包圍他們,將他們保持在理想的能見度中,用監(jiān)視機制包圍他們,將他們登記注冊,在他們之中建構(gòu)一套累積、集中化的知識?!保?3]在這里,“規(guī)訓”是一種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積極力量。近代的哲學家們對人體和權力已經(jīng)有了深刻的認識:“人體是被操縱、被塑造、被規(guī)訓的。它服從,配合,變得靈巧、強壯?!保?4]吉卜林在《叢林之書》中建構(gòu)出的“叢林法則”與這種福柯式的“規(guī)訓”很相似,一方面,它有懲罰和震懾力,如莫格里最后殺死了經(jīng)常違反“叢林法則”的老虎謝爾汗,因為“‘叢林法律’的每條規(guī)定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叢林法律’禁止任何一頭野獸吃人,除非他是在教他的孩子如何捕殺獵物,而且即使那樣,他也必須在自己這個獸群或是部落的捕獵場地以外的地方去捕獵。”[15]另一方面,它能夠教獸民們以某種生存技能,如褐熊巴盧曾告訴莫格里蜂蜜和堅果跟生肉一樣美味可口;狼群雖然規(guī)定是在晚上狩獵工作,但也不意味著白天可以無所事事地睡懶覺?!皡擦址▌t”和“規(guī)訓”一樣,它在叢林世界中也便有了十分積極的意義。
《叢林之書》中的叢林世界從表面上看是一個野獸世界,理應是野蠻無序的,但是由于吉卜林運用了“叢林法則”的獨特理念,叢林世界井然有序?!皡擦址▌t”的規(guī)訓意義給整個叢林帶來的是文明的印跡。吉卜林的寫作時代正值大英帝國的鼎盛時期,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號稱“日不落帝國?!彼膶懽飨騺砼c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政治時勢密切相關,甚至被冠以“帝國主義吹鼓手”的名號。維多利亞時代清規(guī)戒律眾多,帝國主義思想盛行,推崇殖民擴張,所有的這些使得整個英國社會彌漫著忠誠勇敢、奉公守法、紀律責任等思想。吉卜林在《叢林之書》中對“叢林法則”的描述便有這些傾向,如它規(guī)定莫格里是不能獵殺公牛的,因為曾經(jīng)他的性命就是黑豹巴希拉用一頭公牛換來的。
《叢林之書》的主人公基本都是未成年的,如后來成為狼群首領的狼孩莫格里,可以跟成人一起訓象的小圖梅,以及被一白人孩子收養(yǎng)的智斗眼鏡蛇的小獴等。吉卜林似乎向來都很推崇少年時代所經(jīng)歷的苦難對人一生的影響。他出生于有一個清教背景的家庭,而他當初上的聯(lián)合服務學校便是一個培養(yǎng)英國殖民地管理者的地方,管理嚴格,條件艱苦。他在晚年《談談我自己》的自傳中曾提到“每天自己過得都很惡劣”。他還曾說:“一個人得吃苦,得熟悉自己的行當,還得有知識所帶來的自尊?!奔妨肿约荷砩暇兔黠@地帶有規(guī)訓印痕,他書寫的很多故事中都有“規(guī)訓”意味,而且“規(guī)訓”思想的主要實施對象是未成年人,如童年的莫格里需要向老師灰熊巴盧背誦一天的課程來證明自己的掌握程度。他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基姆》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位經(jīng)過良好訓練的未成年人。吉卜林的“叢林法則”使得在《叢林之書》中出現(xiàn)了一個理想化的叢林國度。正如諾貝爾獎的頒獎辭上所言:“叢林法則也就是宇宙法則,如果要問這些法則的主旨是什么,吉卜林就會簡單了之地告訴我們是:奮斗、盡職和遵從?!保?6]“叢林法則”在此意義上與??碌摹耙?guī)訓”產(chǎn)生某種暗合,讓人產(chǎn)生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1][2][15]吉卜林著.文美恵,等,譯.叢林之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吉卜林著.丁才云譯.談談我自己[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4][9][12][14]福柯著.劉北成,等,譯.規(guī)訓與懲罰[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
[5][6]戴軍,于偉.身體規(guī)訓及其合理性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08,(5).
[7][16]陳映真主編.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第七卷)[M].臺灣:遠景出版社,1987.
[8]Rudyard Kipling.The jungle Books[M].New York:Airmont Publishing Company,1966.
[10]櫻井哲夫著.姜忠蓮譯.??拢褐R與權力[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86.
[11]張之滄.論??碌摹耙?guī)訓與懲罰”[J].江蘇社會科學,2004,(4).
[13]喬治·瑞澤爾著.謝中立,等,譯.后現(xiàn)代社會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I106
A
1671-2862(2012)01-0038-02
2011-11-30
呂甜甜,浙江橫店影視職業(yè)學院基礎部中文教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