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wèi)國
(華中師范大學心靈與認知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9)
心理副現(xiàn)象論威脅與行為的因果解釋
張衛(wèi)國
(華中師范大學心靈與認知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9)
心理因果性問題是當代心靈哲學中的焦點問題之一。心理事件由于與物理事件之間的關系不符合因果關系的法則學判別標準,而被副現(xiàn)象論者認為是一種沒有原因作用的副現(xiàn)象。麥克唐納夫婦根據(jù)“共例示”原則和隨附性原則說明了,在反擊副現(xiàn)象論的攻擊中,心理事件的原因地位如何可能得到有效的保護。他們的心理因果相關性學說,不僅促使人們重新認識常識心理因果性,還促使人們重新反思哲學基本問題。
心理事件;因果關系;法則學;副現(xiàn)象論;共例示
人們通常訴諸心理事件或狀態(tài)來解釋行為,并理所當然地認為這種解釋就是因果解釋。然而,隨著自然科學和科學主義精神的發(fā)展,分析哲學界出現(xiàn)了一種“有悖常理”的新傾向,即心理事件與行為事件之間所構成的關系并非因果關系,因為它們不符合人們普遍認同的因果關系的法則學判別標準。如果真的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導致行為發(fā)生的并不是心理事件,那么我們關于行為的日常解釋圖式將會被徹底顛覆,不但如此,我們還不得不重新理解哲學基本問題中的本體論問題,因為物質(zhì)與意識之間的產(chǎn)生與被產(chǎn)生的關系從本質(zhì)上講就是一種因果關系。心理事件難道真的沒有原因作用嗎?判斷因果關系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呢?我們關于行為的日常解釋真的是錯誤的嗎?哲學基本問題真的要重新理解嗎?
心理事件與行為事件之間的關系是不是因果關系,關鍵取決于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否符合因果關系的標準。休謨在哲學史上首次提出了因果關系的標準:如果兩個事件之間具有時間上的繼起性、空間上鄰近性和結(jié)合的恒常性,那么它們之間就具有因果關系。但是,在后繼的邏輯經(jīng)驗主義者看來,這種因果標準太過寬泛,既沒有將因果關系和非因果關系區(qū)別開來,也沒有解決原因與結(jié)果之間的必然性問題。
邏輯經(jīng)驗主義者一致認為,兩個事件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關鍵不在于休謨所說的這三個要件,而在于是否存在統(tǒng)攝、涵蓋這兩個事件的規(guī)律??柤{普認為,“當人們說事件B是由事件A引起的,這樣說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說,存在這樣的一些自然規(guī)律,當它們和事件A的充分描述一起,可以從邏輯上推導出事件B來?!保?]也就是說,兩個事件作為原因和結(jié)果關聯(lián)起來,必須例示一條自然規(guī)律,這種因果關系標準就是人們普遍認可的“因果關系的法則學標準”。因此,如果心理與物理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根據(jù)因果關系的法則學標準,那么就一定存在涵蓋心理事件與物理事件的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或許是,每當一個人感覺到疼痛,位于大腦中的某個區(qū)域的神經(jīng)元必然會達到某個峰值,然而時至今日,任何自然科學都沒有希望發(fā)現(xiàn)這種規(guī)律。既然不存在涵蓋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的心理物理規(guī)律,那么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間就不存在因果關系,心理事件就是無任何原因作用的副現(xiàn)象。
這種結(jié)論似乎讓人難以接受,作為20世紀后半葉最為重要的英美哲學家之一的戴維森,為了挽救心理事件的原因地位,提出了異常一元論。這種解決方案使人們重拾希望,但也備受爭議。異常一元論由以下3個原則構成:(1)因果相互作用原則,心理事件與物理事件之間能夠發(fā)生因果相互作用;(2)因果關系的法則學特征原則,構成因果關系的兩個事件必定例示了一條嚴格的規(guī)律;(3)心理的異常性原則,不存任何這樣的心物規(guī)律,即能把心理事件與物理事件關聯(lián)起來。這三個原則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矛盾的,因為肯定 (1)和 (2),就意味著否定 (3)。戴維森認為這三條原則并不存在實質(zhì)性的矛盾,關鍵在于要正確解讀因果關系的法則學特征原則,“它說的是,當兩個事件作為原因和結(jié)果被關聯(lián)起來時,它們具有例示一條規(guī)律的描述。它并沒有說,每一個真的單稱因果陳述都例示一條規(guī)律?!保?]445即是說,規(guī)律的陳述依賴于語言,只有以一種適當?shù)姆绞矫枋鰞蓚€事件時,這兩個事件才能例示一條規(guī)律。他以颶風引發(fā)災難的例子巧妙地闡明了這一點:“假設一場颶風,它是在星期二的《泰晤士報》第5版報道的,結(jié)果引起星期三的《論壇報》第13版上所報道的災難。這樣一來,星期二的《泰晤士報》第5版所報道的事件引發(fā)了星期三的《論壇報》第13版上所報道的事件。我們應該尋找一種把這兩類事件關聯(lián)起來的規(guī)律嗎?”[3]尋找把颶風與災難關聯(lián)起來的規(guī)律幾乎沒有什么問題,但尋找把《泰晤士報》所報道的事件與《論壇報》所報道的事件關聯(lián)起來的規(guī)律就顯得過于荒謬。既然嚴格的規(guī)律都是物理規(guī)律,將原因和結(jié)果連接起來的規(guī)律是物理規(guī)律,那么作為原因和結(jié)果而存在事件必定是物理事件,因此心理事件如果有原因作用,那么它在本體論上就一定同一于某個物理事件。由于不存在嚴格的心物規(guī)律,因此這種同一是無規(guī)律的,因而是個例同一。據(jù)此,心理語詞和物理語詞之間的關系,就像“颶風”和“在星期二的《泰晤士報》第5版報道的事件”之間的關系一樣,盡管描述的方式不同,但描述的對象是同一個。由于大腦中的物理事件和行為事件之間顯然符合因果關系的法則學特征原則,因而具有因果關系,而心理事件同一于大腦中的物理事件,因此心理事件同樣地可以發(fā)揮對行為事件的原因作用。
特德·洪都里奇 (Ted Honderich)認為戴維森的解決方案是有問題的。洪都里奇對戴維森的批判利用了歸謬法,即假設戴維森的異常一元論是真的,看它會有什么樣的邏輯結(jié)論。根據(jù)洪都里奇的觀察,在因果相關的兩個事件中,作為原因的事件可能同時具有很多屬性,如大小、重量等,但并不是每一個屬性都與結(jié)果因果相關。因此,洪都里奇提出了“因果相關屬性的法則學特征原則”,即“如果心理事件與物理事件真的能相互影響,那么它們一定是由于它們的某些 (而非全部)屬性而如此的,這些屬性,即‘因果相關’的屬性,是連接這樣一些事件的規(guī)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屬性的主要候選項”。[4]985洪都里奇認為,他的因果相關屬性的法則學特征原則,與戴維森因果關系的法則學特征原則一脈相承,因為說某個事件有什么樣的描述,實質(zhì)上就說這個事件有什么樣的屬性。因而從相反的角度講,“說兩個事物在某種描述下沒有似規(guī)律的關聯(lián),就是說它們屬性中的某些屬性沒有似規(guī)律的關聯(lián),或者是說這些事物由于它們中的某些屬性而沒有似規(guī)律的關聯(lián)。”[5]在洪都里奇看來,事件間似規(guī)律的關聯(lián)是由于它們的某些屬性而存在,這種觀點與戴維森的規(guī)律依賴于語言這一思想相一致。如果心理事件個例同一于物理事件,那么這個心理事件既有物理屬性又有心理屬性。但是根據(jù)因果相關屬性的法則學特征原則,人們不禁要追問:心理事件憑借哪種屬性導致了行為事件的發(fā)生?也就是說,導致行為發(fā)生的是心理事件的心理屬性,還是心理事件的物理屬性?洪都里奇認為,無論戴維森作出何種選擇,都會使其陷入兩難困境。如果導致行為發(fā)生的是心理事件的心理屬性,根據(jù)上述原則,那么就存在心理屬性和物理屬性之間的嚴格的規(guī)律,這顯然違背了心理異常性原則。如果導致行為發(fā)生的是心理事件的物理屬性,那么關聯(lián)規(guī)律就不是心理規(guī)律而是物理規(guī)律,這樣,根據(jù)因果相關屬性的法則學特征原則,心理屬性就像茶壺的年限一樣不是因果相關的屬性,這一結(jié)論也是人們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在洪都里奇看來,因果有效的事件只能是那些具有法則學屬性的事件,而那些不具有法則學屬性的事件不可能作為原因發(fā)揮因果作用。
如果關于心理事件的副現(xiàn)象論是真的,將會給我們的世界觀帶來巨大的沖擊。它不僅會顛覆人們的日常思維方式,還會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哲學基本問題的某些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每個正常人都能根據(jù)信念、愿望等心理事件來解釋和預言自己或別人的行為。如果心理事件或?qū)傩哉娴臎]有原因作用,那么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交往將陷入癱瘓,許多人文社會科學部門,如文學藝術、哲學、歷史學等也將遭到滅頂之災,因為在這些方面,我們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心理解釋。正如福多所說的那樣,“如果常識心理學真的被摧毀了,那么這將是我們物種史上無可比擬的、最大的理智災難?!保?]
美國著名的心靈哲學家C·麥克唐納和G·麥克唐納夫婦,作為戴維森路徑的辯護者,提出的心理因果相關性學說就是其中之一。他們的學說具有鮮明的個性,即利用屬性的共例示原則和隨附性原則,來“說明心理的東西的因果地位如何在反擊副現(xiàn)象論的那種進攻中得到保護?!保?]1001
在麥克唐納看來,那些具有法則學屬性的事件肯定具有因果有效性,但這并不意味著,那些不具有法則學屬性的事件就不有具有因果有效性。洪都里奇之所以做出錯誤的結(jié)論,是因為他沒有將因果關系與法則學關系區(qū)別開來:因果關系是個例事件間的外延關系,如果兩個事件因果相關,那么它們就是如此,與它們所具有的屬性或從屬的事件類型無關;而法則學關系則不同,兩個事件是否被一條規(guī)律所涵蓋,取決于它們具有何種屬性或?qū)儆诤畏N事件類型。因此,“如果我們真的堅持認為,因果關系是標記事件 (即個例事件,筆者注)之間的關系,而且正是與事件類型相聯(lián)系的屬性的例示具有因果上的有效性,那么那種‘關于因果相關屬性的法則學特征原則’便應予以修正,以便能完成 ‘……因果相關屬性的例示’”。[4]986也就是說,在麥克唐納看來,因果關系的關系項是事件,而法則學關系的關系項是屬性,因此,事件與屬性之間的區(qū)別,是理解因果關系與法則學關系之區(qū)別的關鍵。
根據(jù)關于事件的屬性例示說明,事件是對象的屬性在時間上的例示,屬性則是貫穿或體現(xiàn)在一系列事件中的共同性質(zhì)。例如許多人都會射擊,但在每個人身上發(fā)生的射擊都是一個別的事件,因為時間、地點、目的和工具等各不相同。盡管這些具體的事件各不相同,但它們之內(nèi)有一個共同的屬性,即射擊??梢姡鋼襞c事件之間,除了有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外,還有被例示與例示的關系。也說是說,一個事件發(fā)生了,就是某種屬性被它例示了。事件的復雜性表現(xiàn)在,不同的屬性可以共例示,即一個事件的例示有時并不是一個屬性的例示,而是多個屬性的例示。如約翰向喬治射擊,既可以看作射擊活動這一屬性的例示,也可以看作是手指運動這一屬性的例示,甚至還可以看作扣扳機這一屬性的例示。就心靈哲學而言,想喝酒這一事件,既可以是某一愿望的例示,也可以是大腦內(nèi)某一物理屬性的例示。我們沒有任何先天的理由假定,事件的心理屬性和物理屬性不能共同在一個單一的事件中得到例示。
那么,同一事件的諸屬性為什么可以共例示呢?麥克唐納等人認為它們之間具有隨附關系。所謂隨附關系,用戴維森的話講就是,“不可能有在物理方面相同,只在某個心理方面不同的兩個事件,或者意味著一個對象不可能在某個物理方面沒有改變,而在心理方面有改變?!保?]444因此,我們有理由說,雖然心理屬性與任何單個的物理屬性未能整體地相互關聯(lián) (更不用說以任何似規(guī)律的方式),但它們可以是這樣一些屬性的一種析取 (也許是一種無限的析取)。具體而言,當心理屬性與物理屬性共例示時,這種共例示可能不具有任何規(guī)律性,亦即:不一定有某心理屬性被例示了 (如想喝酒),就一定有大腦A區(qū)中的某一神經(jīng)元的活動發(fā)生了。因為前都所隨附的,在不同時空中,可能分別是B區(qū)、C區(qū)、N區(qū)中的某一神經(jīng)元連接模式,總之可能是無限屬性例示中的一個析取。
因此,根據(jù)共例示原則和隨附性原則,就能說明:為什么心理屬性盡管不具有法則學特征,但同樣具有因果有效的例示?,F(xiàn)假設大腦內(nèi)的物理屬性的例示Pi,引起了身體的行為屬性的例示Bi。(1)根據(jù)隨附性原則,心理屬性M隨附于物理屬性P,行動屬性A隨附于行為屬性B;(2)根據(jù)共例示原則,物理屬性的例示Pi=心理屬性的例示Mi,行動屬性的例示Ai=身體的行為屬性的例示Bi;(3)由于Pi對Bi有因果有效性,因此Mi對Ai也有因果有效性。她總結(jié)道,“所有具有因果上有效力的例示都是法則學屬性的例示;……但不能由此說:不存在這樣的情況,即那些在因果上有效力、但沒有法則學特征的屬性就不能得到例示?!保?]
麥克唐納利用這兩個原則,不僅維護了物理主義,還維護了非還原論。她強調(diào),非還原的唯物主義的核心主張是,“每一個別的心理事件同一于一個物理事件,而這一主張又必須這樣理解:兩個不同的屬性,即一個心理的、一個物理的,可以在一個單一的例示 (即在一個別的事件)中共同得到例示。如果……這是可能的,那么一個非法則學心理屬性的一個例示 (即一個心理事件)M1,就可以與一個法則學物理屬性的一個例示P1(即物理事件)共例示 (即兩個事件是同一的)。因此心理屬性就有這樣的例示,即它是 (亦即同一于)一個法則學屬性的一個例示。這個單一的例示是因果上有效的,因此心理屬性能滿足因果相關性這一必然條件?!保?]麥克唐納在這里闡發(fā)的思想與戴維森三個著名原則中的后兩個原則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從形而上學方面來說,有法則學特征的屬性的例示肯定有因果效力,肯定能產(chǎn)生作為結(jié)果的例示,但法則學特征并不是所有因果關系的普遍的、必然的特征。因為世界就是這樣造成的,即除了上述有法則學特征的屬性的例示有因果效力之外,還有這樣的一些屬性,它們沒有法則學特征,但它們的例示仍可發(fā)揮因果效力。不過,麥克唐納對戴維森的觀點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他們試圖根據(jù)“共例示”來說明心理事件的原因作用。因為有些事件并不是單一屬性的例示,而是多種屬性的共例示,在這些屬性中,有些具有法則學特征,因此直接具有因果效力,有些沒有,但借助那些具有法則學特征的屬性同樣能獲得原因作用。
麥克唐納的心理因果相關性學說,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哲學基本問題。
第一,人們可以繼續(xù)訴諸心理事件來解釋行為,但需要明白的是使其有效的機制并不是常識心理因果性。常識因果性指的是潛存于我們每個人的心底,外顯于我們解釋和預言實踐中的能力結(jié)構或概念圖式。在人們的日常思維中,理所當然地認為心理事件與行為事件在因果上能夠相互作用,因為我們時刻都見證了這種作用,一是從物理到心理的因果作用,如腳趾被踩了 (物理事件)產(chǎn)生了疼痛感 (心理事件);二是從心理到物理的因果作用,如自主體的決定導致了行為的發(fā)生。但是在人們的心理底層,又認為心靈與物質(zhì)不同,心靈是非空間的,能夠思維和感覺,具有私密性,而物質(zhì)具有空間性,不能思維和感覺以及具有公開性,這種常識心理因果關系本質(zhì)上是笛卡爾二元論的內(nèi)化,已成為了人們文化思維的根基。但是這種常識心理因果圖景必然會碰到二元論與交感論之間的矛盾,必然難以解釋對行為的因果解釋何以有效的機制。換句話說,日常的心理解釋雖然是有效的,但潛藏其后的常識心理圖景從根本上是錯誤的,因此我們需要重構真實的心理因果觀念。要實現(xiàn)這一目,首先就要澄清心理語詞的所指,重新賦予它們以新的內(nèi)涵。在戴維森等人看來,“心靈”、 “意識”和“心理”等心理語詞和物理語詞在所指上是同一的,只不過是描述方式上的不同。麥克唐納認為,心理屬性由于與物理屬性共例示,因此心理屬性的例示就是物理屬性的例示。由于心理事件從本體論上講就是物理事件,因此心理事件與行為事件之間因果作用關系就不難理解。
第二,哲學基本問題在本體論方面,不再是物質(zhì)和意識之間的產(chǎn)生關系或因果關系,而是其它的三重本體論關系。從本體論的范疇上講,實在可以分為實體和屬性兩大類。將其運用到我們所分析的問題上來,那么就存在四種實在:物理事件、心理事件、物理屬性和心理屬性。如果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那么其中的本體論問題至少會至少會涉及到以下三種不同的關系。一是心理事件與大腦內(nèi)的物理事件之間的關系;二是心理事件或物理事件與心理屬性或物理屬性之間的關系;三是心理屬性與物理屬性之間的關系。因此,哲學基本問題中的本體論問題,就涉及到以下三種本體論關系:(1)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間的同一關系。這里首先要注意到心理事件、大腦內(nèi)的物理事件以及行為事件之間的關系。物理事件與行為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毋庸置疑的,因為神經(jīng)生理學已作了很好的說明。心理事件要想發(fā)揮對行為事件的原因作用,它與大腦內(nèi)的物理事件之間的關系只可能有兩種選擇,它們之間的關系要么是因果關系,要么是同一關系。如果它們之間是因果關系,那么由于因果因果作用具有傳遞性,心理事件可以通過大腦內(nèi)的物理事件間接地發(fā)揮對行為事件的原因作用;如果它們之間是同一關系,那么心理事件可以直接地發(fā)揮對行為事件的因果作用。如果認為哲學基本問題中的本體論問題就是物質(zhì)和意識之間的產(chǎn)生關系,那么,在心理事件與大腦的物理事件之間的關系問題上,肯定選擇前者。但是,這種選擇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沒有哪一種因果關系標準可以說明它們之間關系是因果關系。也就是說,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正確的本體論問題的一個層面就應該是,物理事件與心理事件之間的同一關系。恩格斯也贊成這一觀點,他在追溯哲學基本問題的起源時說道,“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并且受到夢中景象的影響,于是就產(chǎn)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一種獨特的、寓于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8]這里的身體主要指的大腦,馬克思從側(cè)面告訴我們,思維和感覺就是大腦的活動,它們與大腦的活動是同一的。對于心理事件與物理事件這種“新的”哲學基本問題,西方分析哲學界已經(jīng)爭論了近百年,基本上有定論,即它們之間是個例同一,而非類型同一。(2)心/物事件與心理屬性和物理屬性之間的依附關系。如果心理事件與物理事件之間是同一的,那么,接下來應該思考的是,這個既是心理事件又是物理事件的事件與心理屬性和物理屬性之間關系。從亞里士多德起,它們之間關系就被定位為依附與依附之間的關系,從來也沒有人將這種依附關系看作是因果關系。質(zhì)言之,心/物事件具有第一性,而心理屬性和物理屬性只具有第二性。這也符合物質(zhì)世界的統(tǒng)一性原理。(3)心理屬性與物理屬性之間關系。隨著哲學不斷向縱深發(fā)展,哲學界從對物理事件與心理事件之間的關系討論,深入到對物理屬性和心理屬性之間關系的討論,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種種學說:有的說它們之間是隨附關系,也有的說它們之間是突現(xiàn)關系,但基本上沒有人說它們之間是同一關系,因為心理屬性顯然有物理屬性所沒有的意向性和感受性特征,心物屬性同一論也勢必會導致心物無絲毫差別的庸俗唯物主義。在心物二屬性的關系問題上,雖然人們意見遠沒有達成一致,但是至少在向著正確的方向邁進。
[1] Carnap R.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Physics[M] .New York:Basic Books,1996:194.
[2]戴維森.心理事件[M] //牟博,譯.真理、意義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戴維森.行動、理由與原因[M] //高新民,儲昭華.心靈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977.
[4]麥克唐納.行動的心理原因與解釋 [M] //高新民,儲昭華.心靈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5]Honderich T.The Argument for Anomalous Monism[J].Analysis,1982,42(1):61.
[6] Fodor J.Psychosemantics[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7:12.
[7] C and G Macdanal.How to be Psychologically Relevant[C] //C and G Macdonald(eds.).Philosophy of Psychology.Oxford:Blackwell,1995:65.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The Threat of Mental Epiphenomenalism and Causal Explanation of Action
ZHANG Wei—guo
(Research Center for Mind and Cogni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Mental causation is one of the focal questions of mental philosophy.Si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events and physical events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nomological standard of causation,mental events are considered to be epiphenomena which do not have causal role.C.a(chǎn)nd G.Macdonald have explained how the causal role of mental events can be protected in counter-epiphenomenalism attacks according to“co-instantiation”and supervenience principles.Their theory of causal relevance of mental events makes us reconsider common sense of mental causation and reflect on the basic question of philosophy.
mental event;causation;nomology;epiphenomenalism;co-instantiation
B015
A
2095-042X(2012)03-0005-05
2012-02-28
張衛(wèi)國 (1984—),男,湖北黃岡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心靈與認知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規(guī)劃項目 (10BZX053)
(責任編輯:劉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