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北京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083)
但丁作品中的審美意識與文化內(nèi)涵
李曉東
(北京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083)
但丁是西歐由中世紀向近代過渡時期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一直以來人們對其思想觀念的理解眾說紛紜.實際上,但丁作品中不乏對人性與社會現(xiàn)實的理性思考與對人類未來的熱切期盼。通過對但丁作品產(chǎn)生的歷史時代與社會狀況的分析,可以探求其中的審美意識與文化意義。
但丁;審美意識;社會現(xiàn)實;文化意義
但丁作品是西歐文藝復興文學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其中不僅有濃厚的舊時代內(nèi)涵,同時也包含了明顯的近代特征。學術(shù)界對其內(nèi)容是舊時代文化的表達,還是對新時代的展望?其作品是對西歐中世紀文化的總結(jié),還是對近代科學體系的構(gòu)建等問題一直爭論不休。本文認為,但丁的思想觀念無論是作為一種文學表達,還是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化觀念,都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與特殊的文化意義。
一
但丁時代的西歐處于由中世紀向近代轉(zhuǎn)型的初始階段,當時的西歐充滿各種變數(shù)與不確定性。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在《中世紀的衰落》中就對這個情形作了細致的描述:當時的西歐正處于由“悲觀主義向崇高的生活理想過渡”[1]的初始階段:一切似乎仍然籠罩在教會控制之下,悲觀和憂郁籠罩著人們的心靈。人們記憶中留下的只有暴力、貪婪和仇恨。人們知道的也只有放縱、傲慢與暴虐。不幸和殘忍總是多于順暢與歡樂,邪惡與墮落構(gòu)成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大部分。對于14世紀的人來講,公開贊譽塵世生活與生命都是違背教會主張的行為。我們可以從這一時期的文獻資料,如編年史、詩歌音律、布道文,甚至法律文件中感受到這點。不僅如此,查理七世和好人菲利普宮廷中的文人墨客和御用詩人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世俗生活和時代的責難與非議[2]。布賴恩·特爾尼(Brian Tierney)認為,這些內(nèi)容來自“基督教神學傳統(tǒng)?!盵3]
雖然如此,對于但丁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化特征的考察,常常會遭受到各種不同的評價體系、學說和觀點的制約,這個問題也因而顯得十分復雜與無奈:一方面是對但丁作為一個詩人和作家褒揚和肯定,另一方面是對但丁的作品及其思想觀念的持模棱兩可或偏激的態(tài)度。有些研究者甚至認為,但丁作品中在修辭方面過分強調(diào)形式與用詞的公正,內(nèi)容偏向于頹廢與悲觀,語言空洞無聊,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中世紀宗教文學那種意境悠遠、表達流暢和溫婉愜意的詩風。但是,當面對維吉爾、貝雅特麗齊,甚至是上帝的代表等具有典型意義的文學人物時,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但丁對人性的肯定,對塵世生活的贊美與對人類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喬治·霍爾姆斯(George Holmes)對于這一點做了十分明確的解說:“但丁著作中那種對古典時代的迷戀,或者說更重要的是那種與一個基督教新柏拉圖主義的宇宙觀相對立的關(guān)于高度個體化的人類命運的觀點,已經(jīng)成了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及整個歐洲的特征。”[4]
由此可以肯定,但丁的創(chuàng)作充滿了智慧與活力,決不是在宣揚消極悲觀或者暗淡厭世的情緒,而是在說明一個具有獨立的人格意識和高尚的道德觀念的社會存在。但丁也由此成為以理性的態(tài)度探索人的內(nèi)心世界和宇宙萬物的行動者和人類道德的探索者。基于此,本文認同喬治·霍爾姆斯(George Holmes)關(guān)于但丁的觀點,即對但丁作品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但丁的作品中表達的是對人的贊美與對人類道德的褒揚,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印證了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關(guān)于西歐近代文化的理解:“這種世俗的態(tài)度并不是輕薄的,而是認真的,并為藝術(shù)和詩歌所提高。這種態(tài)度一經(jīng)采取就永遠不會失去,一種不可抗拒的動力迫使我們研究人和事物,而我們也必須把這種研究當作正當?shù)哪康暮凸ぷ?,這正是一種崇高的近代精神的必然趨勢?!盵5]本文接下來將從但丁關(guān)于人的論述來闡述其作品中的審美意義和文化價值。
二
通過對但丁作品的分析,可發(fā)現(xiàn)其中的審美情趣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但丁的作品盡力追求形式上的美感,以營造多種表達意境。作品中無論是對人的內(nèi)心迷茫與精神的彷徨,還是以維吉爾、貝雅特麗齊和各級天使為代表的人類精神與道德的楷模、抑或是塵世間遭受懲罰的犯罪的靈魂的刻畫、以及先抑后揚的的心理描寫與等都毫無遺漏地表現(xiàn)出中世紀宗教文學的優(yōu)雅與至善表達。盡管中世紀宗教文學并非為教會人士特有,但是其中無處不顯示出濃濃的宗教氛圍與考究典雅的文學意境,這從當時任何一位文學家和詩人的作品中看出來。緊隨但丁其后的彼特拉克在《論隱居》和《抒情詩》中就寫出了他對人的塵世幸福與內(nèi)心寧靜的強烈訴求,其中既有對盡早結(jié)束吉伯林黨與圭爾弗黨沖突的渴望,又有對自己內(nèi)心的悠揚傾訴:賜給我平靜吧,噢,殘酷的思想!愛神、命運女神和死神在我還未能識別出心中其他敵手的時候,就已圍困了我心房的大門。難道這樣還不夠嗎?這句話幾乎觸及了當時人的內(nèi)心與西歐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表達的是歲月的無情流逝,人生的努力與挫折,以及對時光的逝去的古典式的哀悼,這首詩也因此被看作是“代表新時代的近代內(nèi)容?!盵6]
文學創(chuàng)作中這些高雅華麗的語言、俊美的形象、優(yōu)雅的舉止、謙遜的態(tài)度、精美的服飾以及得體的用詞都成為了但丁作品的識別性標志。其中,維吉爾對人類道德與人的尊嚴的重視、貝雅特麗齊對人的神性的贊美、但丁道德方面的謹慎都成為了他創(chuàng)作的常態(tài)。厄內(nèi)斯特·福?。‥rnest L.Fortin A.A.)認為:“但丁的話離不開他的思想,而他的目的是教導人們?nèi)绾紊?,告訴人們?nèi)绾芜_到更好的狀態(tài),或者如《神曲》中所說,人如何達到精神的自由,由世俗走向神圣,由暫時走向永久。因此,但丁的作品表達了道德的含義?!盵7]也就是說,但丁作品最突出的藝術(shù)特征就是通過對其作品形式的修飾,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優(yōu)美表達與震撼,這也是但丁的“三界之旅”“既在于突出主人公的高貴血統(tǒng),又在于說明人類道德旅程”[8]的原因。
其次,但丁作品特色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學表現(xiàn)力的拓展。但丁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中世紀宗教文學的表達方法,或以優(yōu)雅華麗的語言贊美塵世的一切,或以尖銳辛辣的隱喻譏諷人性的弱點與教會的腐敗。在這個過程中,但丁還大膽地運用當時西歐市民階層中流行的俗語來闡述他對人類情感與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解說。在《神曲》中,他就對在塵世中犯了罪惡的靈魂給予了尖銳的諷刺,同時嘲笑了那些為追求塵世享樂而執(zhí)迷不悟的教士、貴族和那些為一己私利而出賣靈魂的饕餮或號哭的樹枝等。
在描寫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色時,但丁十分注重對描寫目標作全面細致的挖掘與刻畫,尤其是在表現(xiàn)時光的無情、對死亡的恐懼與對來生的渴望時,這種表達顯得更為細膩悠揚,從而呈現(xiàn)出典型的“但丁風格”。例如,《新生》中描寫但丁看到他愛慕的愛人而不能與之親近時焦慮時,就采用了帶有明顯的中世紀宗教文學的風格與俗語詩歌相結(jié)合的靈活表達,借他心目中的女神之口說出了對天堂幸福與愛情的理解,認為愛情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無條件的樸素的人類情感,而與任何世俗內(nèi)容都無關(guān)?!渡袂分性诒磉_人生旅途這個帶有明顯的中世紀神學色彩的話題時,但丁也沒有完全按照中世紀宗教文學的模式進行寫作,而是在其中加入了很多帶有佛羅倫薩地方風格的語句與隱喻表達,以達到自然流暢的效果,如阿龍河上的船夫的憤怒,渡河人的焦慮與旁觀者的膽怯等,這些表達在宗教文學中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但丁風格的呈現(xiàn)并沒有刻意為之的痕跡,反而讓讀者感覺到一絲欣喜與興奮,其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早期文藝復興文學的影子。
在這個過程中,但丁將宗教文學中描寫上帝之愛和天堂幸福的語言應(yīng)用于對人的內(nèi)心與人類道德的解說,并將這個方法具體化為對人與塵世生活的描寫,從而極大地延伸了中世紀宗教文學的描寫范圍與表達內(nèi)容,因此才有了當?shù)≡谙虼砣祟惖木駜艋c道德救贖的“山上”[9]攀登時,受到代表人性中邪惡成分的“三只野獸”的逼迫而被迫退向地獄的入口,同時在《神曲》的結(jié)尾以天邊閃耀的“星光”來隱喻人類的未來和世界的希望,這些描寫在很大程度上說出了當時西歐頹廢壓抑的恐怖氛圍與活潑自由的精神世界并存的情形。查爾斯·辛格頓(Charles S.Singleton)認為,但丁作品中“無論是引文,還是主題都有多重含義”[10]。那么,查爾斯·辛格頓所說的多重含義指的是什么呢?一種說法認為,它指基督教神學范疇之外的塵世生活,因為但丁的游歷就是在上帝之愛的指引下經(jīng)歷人間救贖的過程,因此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精神過程;另一種說法則把這個過程視為塵世中人的坎坷經(jīng)歷與人生的喜怒哀樂。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指出了一個完全不同于中世紀基督教神學范疇的理解,即對人生過程與人類道德的不懈追求。但丁的“三界之旅”本身即是高尚純潔,同時又充滿驚險與懸念,二者之間顯然存在著某種精神上的聯(lián)系。但丁通過這些生動活潑的隱喻表達,暗示他對人性的理解與對西歐社會現(xiàn)實的抨擊。也可以說,“三界之旅”始終是一個蘊含豐富的道德難題。
再次,但丁以立體的方式呈現(xiàn)了人生就是一個人不斷克服塵世誘惑,達到精神凈化與道德升華的艱苦旅程。在《神曲》中,但丁就以古希臘神話《變形記》中法厄同(Phaethon)的故事為媒介,展示了對上帝救贖與天堂幸福的企盼及其在人的精神凈化與道德升華過程中的促進作用。法厄同是希臘神話中日神的兒子,備受父親溺愛。一天他要求駕駛父親的馬車游玩,無論日神怎樣勸阻都無濟于事。由于法厄同既不知道前行的方向,也無法控制住奔馳的飛馬。當行駛到天蝎座附近時,他看見天蝎彎著兩條長臂,像一對弓,……身上冒出黑色毒汁,嚇得渾身發(fā)抖,于是就松開了手里的韁繩,結(jié)果是“天空從南極到北極都在起煙”。為了防止大火燒毀宇一切,宙斯于是就用雷電擊死了法厄同。皮特·伯克(Peter Burke)認為,這個故事“一方面能夠引起人們對宗教和國家的關(guān)注,另一方面也是對于時空、理性和必要性的感知”[11]。其中的表達接近于當時西歐社會現(xiàn)實,內(nèi)容的呈現(xiàn)突兀有力,這使得那些意境熟悉了中世紀宗教文學詩歌的讀者為之耳目一新。但丁廣受贊美的《新生》則運用了對比、反諷表達與經(jīng)院哲學的推理方式,將人死后的世界隱喻為人生的天堂之旅,這些描寫都令人過目不忘。
三
但丁對典雅的古典文風的尊崇、對古代事物的贊美與俗語的恰當運用等上都預示著一種心理和文化的內(nèi)在需求,即對于情感活躍的張力、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以及當時精英意識的自我宣揚。因此,《新生》中不僅有對為愛情獻身的世俗人士的挖苦與嘲諷,更有為追求高尚的道德觀念與理想而義無反顧的靈魂的贊美,以及《神曲》中對人類情感與天堂景色的細膩展現(xiàn),都是這類表達的經(jīng)典之作,其中展示的是一種理想化的精神世界和為之不懈追求的精神境界與道德力量。我們并不否認中世紀宗教文學中對高雅的語言和文風的追求與對上帝之愛的推崇,但是如果只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待但丁的作品,就會忽略其中對人類情感與道德觀念的苦苦追求,因而對于但丁及其作品的評價也很可能是片面的和不完整的。
現(xiàn)在有些人認為,但丁的作品是為了展示當時西歐彼此對立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道德倫理觀念。的確,我們可以在但丁的作品中找到很多諸如精神與肉體、典雅與粗俗、道德靜穆與靈魂騷動等描寫?!渡袂分芯兔鑼懥说≡跇O度恐懼與憤懣中被迫走上了人類救贖的冒險經(jīng)歷,經(jīng)歷了塵世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從而領(lǐng)悟了人生的真諦。但是,這個故事背后展示的卻是對高貴的人性的肯定與高尚的人類道德的贊美。在這個過程中,但丁不僅對塵世生活的含義作了完全不同于基督教神學的說明,即塵世生活本質(zhì)上就是一個人尋求精神自由與思想解放的經(jīng)歷,其中充滿獨特的創(chuàng)作天賦與高尚的道德標準,同時還對這個過程作了明確的解說,即塵世生活的過程就是追尋塵世幸福與世界和平的道德之旅,從而極大地開拓了中世紀宗教文學的典雅而枯燥的表達空間。事實上,但丁的思想既是肯定人性與贊美人類道德這個內(nèi)在精神過程的一種外在表達,更是當時西歐思想觀念變革過程中多元文化的體現(xiàn)。
但丁的文學作品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對人性的肯定與對人類道德的贊美,即對基督教神學文化強加于人們心頭的冷漠與孤傲的拒絕。如前所述,但丁的作品是對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觀念的立體性展示和西歐多元文化的體現(xiàn),因而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它具有思想的進步性和文化的多樣性,因為但丁的作品講述的就是“古代傳說如何受黎明第一縷曙光的影響,從而在但丁的筆下形成贊歌”[12]的故事,其中包含了新的美學趣味和人文傾向,這就促使人們以一種新的角度和視野來看待當時的一切,進而開始追求建立在人性之上的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表達效果,因此使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文化黯然失色,而對人生過程與現(xiàn)實生活的體驗與追求成為一種時尚。從他的整個作品來看,其中說明的正是這種對上帝的世俗性和人的神性的解說,無論它是屬于審美意味、思想的自由,抑或是出于對日益顯露的近代文化的一種迎接皆是如此。
其次,但丁的作品作為西歐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出現(xiàn)的特有的文學表達模式,呼喚我們對其采取客觀理性的觀察態(tài)度。本文認為,但丁對當時的人與社會變化的表述不僅提供了一個文學觀念的呈現(xiàn),幫助我們理解當時的文學,使我們不再依賴大多數(shù)歷史學加與文學家根據(jù)社會政治文化條件對文學作品進行分類的辦法來理解當時的人與社會。事實上,但丁與稍晚的彼特拉克和薄伽丘關(guān)于人與社會變化的理解共同構(gòu)成了近代早期和文藝復興前期西歐文學的主要流派。目前,我們對于但丁的作品及其思想的探索還仍然十分有限,由于這個時代的文學藝術(shù)和思想觀念長期以來就遭到忽視、貶低,甚至誤解。僅這一點就足以說明探索但丁思想觀念的意義。
本文無意在此片面宣揚但丁思想中的文化與審美價值,而是旨在說明:對于一種文化或社會現(xiàn)象的說明應(yīng)該盡量接近事實。但丁作為新舊交替時代思想家的思想觀念和他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思維體系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文化系統(tǒng)。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其發(fā)展變化不斷被揭示出來。因此,我們不應(yīng)僅僅滿足于將但丁的思想觀念作為一個固定的文學概念來看待。實際上,但丁的思想觀念或人學觀作為一個簡單的文學標簽往往無法承受上述那些豐富復雜的內(nèi)涵。本文期待對但丁思想的研究能夠越來越接近人類情感與歷史的真相,并引導人們對于中世紀晚期的人與西歐社會變化作更進一步的解釋與評價。
[1]Johan Huizinga. The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s[M].Tieenk Willink,1919:31.
[2]Jacob Burckhardt.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M].George G.Harrap&Co.,Ltd,1982:426.
[3]Brian Tierney.Religion and Rights:A Medieval Perspective,in Rights,Laws and Infallibility in Medieval Thought[M].Blaisdell Publishing Company,1997:163.
[4]George Holmes.Dant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97.
[5]Jacob Burckhardt.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M].George G.Harrap&Co.,Ltd,1982:475.
[6]Charles E.Trinkaus.The Poet as Philosopher[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56.
[7]Ernest L.Fortin A.A.,Dissent And Philosophy in the Middle Ages:Dante and His Precursors[M],London,1983:59-60.
[8]John Freccero.The Eternal Image of the Father in The Poetry of Allus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62.
[9][意]但丁·阿里格里.神曲·地獄篇[M].田德旺,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1.
[10]Charles S.Singleton. “Allegory”In Dante Studies1,Commedia Elements of Structur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1.
[11]Peter Burke.The Italian Renaissance:Culture and Society in Italy[M].Polity Press,1972:181.
[12]Mary B.Whiting.Dante and His Poetry[M].George G.Harrap&Co.,Ltd,1932:9.
The Cultural Taste and Implication in Dante’s Works
LI Xiao-do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83,China)
Dante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riters and thinkers of the Western Europ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Modern times,and has been evaluated and assessed in di ff erent aspects.There were reasonable insights to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reality as well as the great expectation of human prospect in his works.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aesthetic and cultural features in Dante’s work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settings in his times.
Dante times;aesthetic awareness;social reality;cultural signi fi cance
I106.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008-2395(2012)02-0079-04
2012-01-05
李曉東(1976-),女,北京科技大學講師,文學碩士,主要從事應(yīng)用語言學與西方古典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