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繼豐 金麗花
(無錫市南長街小學,江蘇 無錫 214000)
朱作仁教授說:“讀寫結合是學習語文的基本規(guī)律。”張若田教授曾說:“閱讀教學要把‘寫’擠進去?!痹谛抡n程背景下,“讀寫結合”作為閱讀與表達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越來越受到一線語文教師的關注,每個實踐者都在有意無意地進行嘗試。但怎樣的“讀寫結合”才能產生最大的教學效益呢?筆者試以《放飛蜻蜓》一課為例,談談粗淺的看法。
《放飛蜻蜓》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六冊的一篇課文,通過講述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因勢利導,使一群捉蜻蜓的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最終放飛蜻蜓的故事,教育學生要愛護有益動物,并從中感悟陶行知先生對下一代的關懷愛護和諄諄教導。那么,教師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要“教什么”呢?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guī)律,學會閱讀方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和文化品位。因此,筆者把教學的重點定位在“讀寫結合”上。讀的重點應該成為寫的重點。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的特點,才能找準讀寫的結合點。通過對文本的反復研讀,筆者在《放飛蜻蜓》的字里行間尋找“讀寫結合”的因子。
1.學習第1自然段,了解大意,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孩子們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設計意圖:蜻蜓總會吸引孩童好奇的視線,不少孩子都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所以真實的場景再現(xiàn),使學生樂于表達,能較好地促成其表達的興趣、能力的提高。
2.出示文中所有與蜻蜓相關的語句,讀一讀,然后把它們連成一段完整、連貫的話,介紹蜻蜓;還可以加進自己所了解的相關知識。
設計意圖:在前一單元的習作部分,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與端午節(jié)相關的資料,要求學生根據(jù)這些資料寫成一篇介紹端午節(jié)習俗的作文,這是對學生“整合有效信息能力”的訓練。在《放飛蜻蜓》一課中,陶行知先生為了說服孩子們放飛蜻蜓,與孩子們一起交流了不少有關蜻蜓的知識,最終使孩子們心甘情愿地放飛了蜻蜓。在對話中零散的有關蜻蜓的知識為學生們提升“整合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3.在小伙伴們的一致要求下,翠貞張開小手將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展開翅膀向空中飛去。看著向空中飛去的蜻蜓,你想對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那只被放飛的蜻蜓,又想說些什么?
設計意圖:這一設計是從情感的角度考慮,引導學生關注閱讀過程中的內心感受,珍視他們獨特的情感體驗,在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情境下,樹立“萬物共榮”的和諧平等的生命觀,建立珍愛大自然的思想意識。
4.陶行知爺爺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因勢利導,讓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并放飛蜻蜓。如果你也看到傷害動物的行為,你會怎么辦?會采取哪些方法勸阻或進行社會宣傳和呼吁?
設計意圖:在當今這一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很多,也不缺乏相關的知識。但如何使知識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方式,才是教育教學的難點。語文教學不可能摒除思想教育的主題,因此,引導學生將已有的知識轉化為積極的行動,不僅是表達能力提高的要求,更是學生道德成長的要求。
5.在一個彩霞滿天的黃昏,翠貞和小伙伴們又看到了那只被放飛的蜻蜓,他們會怎么做、怎么說?請你發(fā)揮想象,寫一篇童話,繼續(xù)提醒人們保護蜻蜓等有益動物。
設計意圖:這是對“設計3”、“設計4”的進一步延伸,繼續(xù)激發(fā)學生在童話創(chuàng)作的情境中抒發(fā)獨特的感悟,建立起對大自然及大自然中的有益動物的尊重、愛護等情感,強化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命意識。
6.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大自然中不乏人類的好朋友,但因為認識的不足,或因貪婪等諸多復雜的原因,許多有益的動物受到了來自人類的傷害,以致有些物種因為人為的因素而瀕臨滅絕。在第六單元的習作訓練中,《保護蜻蜓》一文正是從這個角度引導學生在訓練表達能力的同時,關注大自然和諧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本設計正是為單元作文教學打下了伏筆。
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讀寫結合”并不是漫無目的的“韓信點兵”的過程,必須依據(jù)教學目標,進行科學的取舍。
結合班級學生的特點,筆者形成了《放飛蜻蜓》一課的教案,分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每課時的“讀寫”實踐因課時教學目標的不同而各有側重。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練習詞語搭配;憑借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
讀書,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既然把“讀寫結合”作為教學的主要手段,那么“讀”就要有目的性、針對性和層次性地為“寫”打好伏筆。因此筆者設計了三個讀書環(huán)節(jié):
1.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詞。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基于這樣的思考,筆者認為詞語教學不是語文教學的點綴,而應充分發(fā)揮詞語教學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詞語時找出可以搭配的詞組“( )平衡”、“( )方向”,而且一詞多搭,不僅讓學生掌握詞語和詞語之間的固定搭配,而且為造句、寫話奠定堅實的基礎。
2.再讀課文,體會人物感受。抓住蜻蜓可愛的外形,激發(fā)學生對蜻蜓的喜愛,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出“預設1”,表面上看是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感受童真的快樂,其實是為理解陶行知先生的循循善誘埋下伏筆。但因為教學目標的限定、教學時間的限制,筆者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充分想象、盡情“說”,而沒有把它作為“寫”的內容強化訓練。
3.三讀課文,了解蜻蜓特點。要求學生將散落在課文中的與蜻蜓相關的語句找出來好好讀,然后完成“預設2”這一“讀寫”訓練,顯然還不夠完整、科學,于是筆者為學生提供了一則課外閱讀,增加了“蜻蜓點水”、“蜻蜓吃尾巴”這兩個現(xiàn)象中包含的科學道理,有效化解了陶行知先生話語中“據(jù)說”一詞的模糊性,也幫助學生全面地了解了蜻蜓。這一“讀寫結合”較好地體現(xiàn)了表達訓練的科學性、準確性。
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fā)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感悟陶行知先生對下一代的關懷愛護和諄諄教導。在完成第一課時教學的基礎上,學生對蜻蜓有了較為全面、科學的認識,初步產生了除喜歡之外的另一種情感——要保護好蜻蜓,因為它是益蟲。文本是如何表述這一思想的呢?通過陶行知先生與孩子們的平等對話,在探討交流的過程中逐步讓孩子們心甘情愿地放飛蜻蜓。
內容的確不難懂,筆者通過指導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對話等形式,引導學生進一步感悟、體會,達到第二個教學目標。難的是調動學生豐富的內心感受,以真誠、積極的行動呈現(xiàn)已內化的“道”。為此,筆者更注重對文章內容的拓展理解、生活化解讀和對文本思想、文中角色的深入認識、評析的“寫”,將本課時的重點落在完成“預設5”這一“讀寫”訓練上,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和感悟能力。
“預設3”、“預設4”則因為不能反映教學目標的重點,只作為閱讀教學中的輔助內容,以課堂討論、口頭交流的形式得到落實,而沒有作為“寫”的內容,使“讀寫結合”訓練做到了精準、有效、深刻?!邦A設6”則作為單元習作的內容在作文教學中重點訓練,而淡出閱讀教學。
表達是“讀寫結合”訓練最終的呈現(xiàn)方式。整體把握教材內容,抓住教材特點,整體確定單元寫作重點,可以使課堂讀寫與單元作文密切結合,使得寫的效果增強,具體表現(xiàn)為段落結構的合理性、語言描述的生動性等。這些因素提高了“讀寫結合”語言訓練的豐盈度。
在教學《放飛蜻蜓》時,筆者有意識地選擇教材中典型實用的寫作技法,由淺入深地進行表達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會表達方法、提高寫作能力、提升思想認識,使學生的習作真正“豐盈”。
1.借助文本相關內容,進行段式訓練。對“預設2”的訓練基于教材中的習作訓練。多數(shù)學生整合信息的能力遠未達到圓熟自如的程度,因此,筆者將這一訓練設計成段落的擴充,從蜻蜓的外形說起,逐步介紹它的結構、功能特點,使學生有“杖”可扶,強化學生有條理地說、寫的能力。因為是單項訓練,且有提示的內容,所以學生寫起來比較容易,也能較為快速地掌握段落結構安排、整合相關信息等表達的技巧,有效強化鞏固了學生習作訓練的成果,語言表達的“豐盈度”得到了整體化的體現(xiàn)。
2.模仿文本寫作特點,進行語言訓練。學生寫作有兩大源泉,一個直接生活,一個間接生活。大量的事實證明,任何一個人的寫作都離不開他閱讀的經驗,學生的寫作更離不開閱讀。
讀寫結合的課堂,應該挖掘文本中的寫作特點,引導學生仿寫。對三年級學生而言,寫對話是一個難點,不僅人物語言不知道怎么寫,標點該怎么準確地運用也是難題?!斗棚w蜻蜓》最突出的寫作特點就是真實、生動的對話描寫,這為學生的仿寫提供了范本?!邦A設5”的要求就是鼓勵學生以大多數(shù)孩子都喜歡的童話的形式,嘗試進行對話寫作,學習在語言描寫中準確地運用標點符號。在學生奮筆疾書的同時,筆者也注意巡回指導,及時評價,既交流學生之長,也點撥學生的不足,以點帶面地鼓勵學生借鑒參考同伴的寫作優(yōu)勢,提高自己作文的“豐盈度”,使作文不僅結構合理、語言生動,而且對自己有一個思想的升華,對讀者也有一定的啟發(fā),實現(xiàn)童話創(chuàng)作的目的。
對《放飛蜻蜓》一課“讀寫結合”訓練的設計與實施,雖然仍基于文本解讀的拓展,但由于寫的內容關注了教材的編排特點,因而具備了一定的系統(tǒng)性,使“讀寫結合”訓練產生了較好的效果。即只要把握好“讀寫結合”的三個度,并將“讀寫”訓練跟單元教學的重點、單元作文訓練的重點相結合,抓住作文階段訓練的目的和要求,就能使學生獲得閱讀、表達能力及道德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