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燕
(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課部,湖北黃岡438000)
蘇軾作品中對六朝文學觀的體現分析*
金 燕
(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課部,湖北黃岡438000)
蘇軾是我國文學藝術史上少有的全才,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藝術成就卓越,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書法和畫作,都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他是豪放派的代表,早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藐視權貴,憂國憂民。后期作品超脫自然,解脫禮教束縛,尊重個性價值和人性之美。而六朝文學觀歷來被文人所詬病,但在蘇軾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對六朝文學觀的體現。本文筆者從六朝文學觀形成的原因和蘇軾的人生軌跡與寫作風格出發(fā),探討了蘇軾作品中對六朝文學觀的體現。
蘇軾作品;六朝文學觀;體現
六朝有兩種歷史解釋,即(1)建都于建康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史稱南朝六朝,簡稱六朝。(2)建都于北方的三國魏、西晉、北魏、北齊、北周、隋,史稱北朝六朝,簡稱六朝。六朝文學分為四個時期,為建安文學、正始文學、太康文學和元嘉文學。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和蔡琰等。正始文學時期著名的文人,被稱為“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是“正始名人”的主要代表,他們哲學方面有較高的造詣。后者的代表人物為阮籍、山濤、嵇康、向秀、劉伶、王戎、阮咸。又稱“竹林七賢”。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學成就最高。太康文學代表人物是三張(張亢、張協、張載)、二陸(陸機、陸云)、兩潘(潘岳、潘尼)和(左思)。元嘉文學代表人物是謝靈運、顏延之、鮑照,合稱為“元嘉三大家”。
六朝文學觀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輕禮教、藐權貴。如《晉書.阮籍傳》中:“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賫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p>
2.推崇自熱。(1)人格上的自然主義和個性主義。如“諸阮皆能飲酒,仲容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常杯斟酌,以大甕盛酒,圍坐,想向大酌。時有群豬來飲,直接去上,便共飲之?!斌w現了知識分子尊重人格價值,追求自然主義和個性主義,解脫了漢代儒教的禮法約束。(2)情之我衷。六朝時期,尤其是晉代詩人藝術造詣極高,深入玄境,往往“一往情深”,對快樂的體驗驚心動魄,感人肺腑。(3)鐘情山水。如:《言語第二》:“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笔前l(fā)自內心的對大自然的深情,文章常融自我于自然,隨手拈來,妙趣橫生。
3.對身態(tài)體貌的重視。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對美的欣賞造詣極高的一個時代。顛覆了古人以德取人的觀念和理性的道德原則。推崇感性的快樂原則。如:“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遨,于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p>
1.經學的僵化和儒學的衰落。在六朝時期經學成為了官方哲學,思想界自有學術而沒有思想,衰落為其最終結局。此時儒家禮教也被貶損。
2.清談代替清議。東漢某年時期,朝廷無權,宦官專權,外戚把握朝政,政治黑暗。使得當時忠心的士大夫和文人在議政時,釀成了歷史上的兩次黨錮之禍,因此天下文人不敢再議論朝政,轉而談論哲學和美學等學術。這一時期的文人大都憂國憂民,有滿肚子的委屈與痛苦,滿腹報復卻無處施展,對小人當道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只能寄情于山水之樂,放浪形骸,淡泊名利,回歸田園。
3.社會黑暗,生命意識覺醒。南北朝分裂、八王五胡之亂,這些歷史事件使得已有的社會秩序解體,舊禮教維系下的社會體制使得人們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苦難的生存環(huán)境促使人們的覺醒。在戰(zhàn)亂、分離、毀滅和死亡的邊緣,人們的生命意識開始覺醒。即使是看來腐化消極的享樂主義和自暴自棄的行為,在當時卻恰恰是對人生和生活極力追求的掩飾,是人性的覺醒。
蘇軾是北宋文學家和書畫家,是文學藝術領域的全才。他的文章清新暢達,詩歌豪邁勁朗;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自成一派,詞風豪邁,書法以行書和楷書見長,用筆豐腴跌宕,天真浪漫;畫工堅固,常以枯木怪石作畫。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兄合稱三蘇,與歐陽修齊名。
蘇軾一生起伏跌宕。蘇軾早年仕途平坦,意氣風發(fā)。但他入朝為官時,也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開明繁榮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在新法的實施中,有許多與王安石政見不同的保守派都被貶離京。蘇軾也不例外,眼前所見已不是太平盛世,看到普通百姓深受新法之苦,他上書反對變法,結果以失敗告終。此時他被調往杭州任通判一職。期間,他又多次被調往各地為官,顛簸流離的狀況持續(xù)了十年之久。此后,他便遭遇了人生的第一大禍事——烏臺詩案。當時有人故意歪曲他的詩歌有譏諷朝廷和新法的意識,蘇軾被捕入獄,他過了103天不知生死的日子,幸好之前宋太祖趙匡胤年間定下了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逃過一劫?!盀跖_詩案”過后,他的職位又被降低,而此時蘇軾也早已心灰意冷,心情抑郁,《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就是他在此間為官時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所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這些詞賦都體現了一種大氣磅礴的氣勢,與六朝建安文學時期的思想觀點不謀而合,有展現政治抱負,有關心人民疾苦,有體現心智等。被貶期間后不久,蘇軾常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親近自然的同時可以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他這一時期的詩作自然偏向了大自然多一些,如比較著名的有《石鐘山記》、《記承天寺夜游》等。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也體現出了六朝時期對文人對人格上追求自然主義和個性主義的特點。神宗駕崩后,高太后聽政,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新黨被打壓,朝廷重新啟用蘇軾為相。但此時已物是人非,蘇軾看到了此時新興勢力壓制王安石黨派的人物與所謂的“王黨”是一丘之貉。他于是再次上書,引起了保守派的誣陷和報復,此時,蘇軾既不同于“王黨”,又不容于保守派,只得再次外調?;氐搅碎焺e十六年的杭州,他過上了十分愜意的生活。此時的他似乎明白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對權勢名利不再執(zhí)著追求。此后他又經歷了兩次來回于朝廷升遷和被貶的調動,在建中靖國元年七月死于常州。
蘇軾的一些文學觀點與六朝思想觀一脈相承。如,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強調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力而作”,崇尚自然和擺脫束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經歷了起伏跌宕的人生,他的作品在選材、文化和風格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變。他的作品展現了一個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慷慨激昂和無端喟嘆,漸漸地轉向了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中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為主要體現,而后期作品則展現了另一個側重點——“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臺,吐之乃已”,這也是六朝文學觀中崇尚自我意識和擺脫束縛的體現。他的作品輕禮教,藐視權貴,衷情自我表達,引來了“烏臺詩案”。黃州貶謫后的生活,使他趨于平穩(wěn),以往的苛酷諷刺、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逼浯危谖幕?,當時的社會背景為獨尊儒術,而在后期尚道尚佛。他的作品中前期寫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較多,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在兩次早貶之后,他的作品中體現更多為尚道尚佛。與六朝時期,政治黑暗,人民生活疾苦,但文人仍寄情于山水享樂類似。晚清畫家錢慧安繪《蘇東坡夜游承天寺》,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從宗教中得到寄托和解脫。他在黃州、惠州和儋州等地都真正的過上了農人的生活,并樂在其中。此外,在作品風格上,他前期的作品豪放奔騰、大氣磅礴,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則樸質清淡、淡雅、空靈雋永。
綜上所述,六朝文學觀主張個性解放,推崇自然輕禮教、藐權貴,情之我衷和鐘情山水之樂??此葡順分髁x,其實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無力控訴和反對。六朝文學觀形成的原因與當時政治黑暗和人性的解放密不可分。而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思想觀點與六朝思想觀不謀而合,如他晚年時期寄情山水,風格清新淡雅,空靈雋永等。
參考文摘:
[1]趙陽陽.論蘇軾的六朝文學觀[J].湖北社會科學,2009,(4).
[2]范春芽.蘇軾與杭州詩僧詩文酬唱及影響[J].南京大學學報,2004,(3).
[3]江曉梅.從蘇詞看蘇軾的婦女觀[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5).
[4]李大偉.余音繚繞的六朝文學[J].山東大學學報,2006,(4).
2012-02-16
金燕(1966-),女,湖北羅田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