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馬紅艷
蒙太奇,源于法語中的Montage,取構成、裝配之意,后用成影視創(chuàng)作之的重要表現(xiàn)手法。然而,隨著電視的產生和發(fā)展以及拍攝手法的不斷豐富,如今“蒙太奇”的內涵和外延都得到了很大拓展。在應用領域上,脫離電影藝術的局限進入電視新聞、紀錄片等紀實性作品中,而在創(chuàng)作理念上,也已超越了拍攝手法本身,為電視工作者及其它領域人員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
電視新聞創(chuàng)作就其本身的特質而言,既具有視頻拍攝的天然屬性,又兼具真實性、顯著性、趣味性等新聞價值。因此,蒙太奇手法在其中的應用,既能為畫面拍攝提供啟發(fā),又可融入電視新聞寫作中,使文、聲、畫合為一體、相輔相成。
真實,是電視新聞的第一屬性。為了還原真實的現(xiàn)場,工作人員習慣以長鏡頭的方式進行拍攝。不過在每年的中國新聞獎評選中,評委對電視新聞中冗長、拖沓的特點卻非常反感。有些人甚至認為,“長”已經成為電視新聞的痼疾之一。如何讓新聞既短且真?蒙太奇啟示我們,通過提取現(xiàn)場的“關鍵幀”,不僅不會影響事件的真實性,而且能讓新聞的內容更為豐富有力。
且來看2011年中國新聞獎評出的一則電視消息:《一堆木頭與一連串車禍》。這則由湖北荊州電視臺提供的新聞中,僅用2分40秒的時間便交待了一個晚上接連發(fā)生5場車禍的過程。我們以新聞開頭一段為例進行分析:(1)記者布置警示牌,可就在這時候悲劇還是發(fā)生了。(2)第一場碰撞,當事人甲的反應。(3)當事人乙的反應。(4)當事人檢查貨車。不難看出,記者在1和2之間省去了對撞車時間、場景、車輛信息等的介紹,直接捕捉兩位當事人反應,這樣的鏡頭既具有沖擊力,又切中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車禍中當事人的安危如何”。其后,鏡頭4交待車主檢查貨車,觀眾便可以再頭腦中勾勒出“一輛貨車被撞、貨車有輕度損毀”等略去的場景信息。
盡管這只是蒙太奇在電視新聞中應用的一個縮影,但仍可以看出將冗長過程化繁為簡的要素,即“首先選取最重要、觀眾最關注的鏡頭,其次進行必要的交待補充背景信息”,由于抓住了重要的和必要的關鍵幀,觀眾不僅可以洞悉整個事件的要害,而且能夠不自覺地將次要的信息補齊。
聲與畫,是電視新聞的二元要素。一則好的電視新聞的創(chuàng)作既需要好畫面、好文字,又需要畫面與文字之間的默契。要處理好聲畫關系,就不能不考慮蒙太奇。按此理念,聲畫合一僅是表達方式之一,更多時候我們要充分利用聲畫分立,使二者互相補充、推動,令新聞超越銀幕的局限。
不妨來看另一則2011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電視消息:《胡錦濤總書記同福建革命老區(qū)干部群眾和在閩臺胞共迎新春佳節(jié)》,這則消息多處巧妙地使用聲畫分立,實現(xiàn)了對新聞的多重優(yōu)化:(1)以聲補畫:畫面中表現(xiàn)總書記參觀過程的幾個片段,而畫外音則這樣說道“總書記一次次停下腳步,仔細觀看?!诋斈昝珴蓶|同志的辦公場所久久佇立,深切緬懷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倍潭痰膸酌腌姇r間,僅靠畫面并不能表達出總書記“一次次停下、久久佇立、深切緬懷”等動作和表情,而記者在這時注意到了畫面的局限性,并能夠以畫外音的形式將現(xiàn)場生動地還原,的確難能可貴。(2)以畫促聲:在總書記來到95歲的張?zhí)泼眉抑袝r,解說詞這樣寫道“得知老人身體硬朗,一家四世同堂,日子過得和和美美,總書記夸她好福氣”。此時,畫面上并沒有直接展現(xiàn)老人與總書記的對話場景,而是拍攝下老人門前鮮紅的牡丹花和大紅燈籠,這種洋溢著喜慶的景色成為“好日子”的最佳陪襯,畫面促進了聲音的表達。(3)聲畫交融:在消息的結尾,總書記向老區(qū)群眾揮手告別,一幅青山細雨的全景畫面后,這樣的解說詞響起“春雨濛濛,春意融融。黨中央和總書記對革命老區(qū)的親切關懷和深情祝福,滋潤著古田的青山綠水,滋潤著老區(qū)干部群眾的心田…… ”,因畫生情,以情表畫,聲與畫不僅形成了信息上的互補,更表達出了無法用鏡頭記錄但分明貫穿于其中的“黨與人民的魚水情”。正是這種交融,成為了新聞的點睛之筆,讓這則消息不再簡單。
目前來看,雖然聲畫分立已經在電視新聞中得到了廣泛地應用,但真正以蒙太奇的思維去構思、創(chuàng)作,甚至能實現(xiàn)巧用、活用的并不多見。
一則優(yōu)秀的電視新聞,不是對新聞現(xiàn)場的簡單還原,它不僅應將事件本身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還讓這種表現(xiàn)吸引起觀眾的注意、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讓觀眾有所回味。如此,電視新聞才能從傳聲筒變成發(fā)聲器,讓新聞不只是干癟的事件,而是有意義的故事。因此我們在工作中,還可以充分利用表現(xiàn)蒙太奇來實現(xiàn)意義的創(chuàng)造和表達,使新聞的內涵更加生動、豐富,實現(xiàn)“1+1>2”的效果。下面我們針對幾則新聞中表意鏡頭的應用進行分析。
通過“同類鏡頭的連續(xù)組接”強化情緒,表達新聞內涵。如中央電視臺的《玉樹地震兩周年特別報道》中,開頭用一組連續(xù)的玉樹災后重建情景進行快速切換,強烈地表現(xiàn)出災區(qū)重建的決心、成績和國家的大力支持。接下來,幾個“地震剛發(fā)生后”的黑白圖像閃回,將地震的慘烈、玉樹人民的苦難、沉痛的感情深刻地渲染出來。
在新聞現(xiàn)場中,截取兩組或多組內容或者感情差異很大的鏡頭組接,可以通過強烈地對比激發(fā)觀眾的情緒反應,同時讓新聞的意義進一步提升。比如央視《拉薩3·14打砸搶燒紀實》中,家屬悲傷痛苦的表情與暴徒懲惡行兇時的囂張被剪接到了一起,有力地反映出了打砸搶燒事件的本質及其嚴重后果。雖然僅僅兩個鏡頭,但它引起的觀眾“補白”卻非常豐富。
通過一個表面不相干的鏡頭讓觀眾產生聯(lián)想,表達出新聞的深刻意義。比如央視《新聞30分》欄目曾經播出過一條掃黃打非的消息,消息結尾以切換為“中學生課間鍛煉的情景”,繼而定格在“操場旁邊高大筆直的楊樹”上,看似和消息內容無關,實際上象征了凈化社會風氣、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寓意,升華了主題。
近年來,電視新聞已經逐漸脫離之前過于嚴肅、刻板的報道方式,使新聞活起來、吸引人、內涵深成為越來越多的電視新聞工作者的追求。因此,如果能在工作中,以“蒙太奇”發(fā)揮鏡頭的表意功能,將生產出更多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
實際上,在當前的電視新聞創(chuàng)作中,“蒙太奇”手法已經得到了非常廣泛地應用。然而,我們也需要認識到,蒙太奇不僅是一種技法,更是一種理念。這種理念滲透在新聞的整體構架、聲畫處理和內涵塑造等方面,需要我們從“不自覺”地應用轉向深刻地認識,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出優(yōu)質電視新聞的創(chuàng)作方法。
[1]曹其新. 影視結構在新聞寫作中的運用[J]. 采寫編,2004(2).
[2]黃震. 電視新聞的蒙太奇構架[J]. 蘇州大學學報,2003(7).
[3]王洋. 論蒙太奇在電視新聞中的運用[J]. 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09(4).
[4]趙歌平. 象征手法在新聞寫作中的運用[J]. 聲屏世界,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