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董瑞軍
(山西省忻州廣播電視臺,山西忻州 034000)
新聞拍攝中為了有效減少和避免畫面偏色、鏡頭空洞、構圖失當、同期聲音質差這些問題的發(fā)生,重點交流探討新聞攝像中的一些技巧。首先我們談一下人物采訪,主持人出現場時的注意事項。
A:被采訪者景別。
站:帶風紀扣,第三個扣子,肘關節(jié)處;坐:第三個扣子。
角度:盡量讓鏡頭和被采訪者形成30-45度的最佳拍攝角度,要求帶出臺標。注意話筒要從斜下方45度角,進入畫面的比例不能太大。位置:中間略偏,在一條線上有兩個這樣的點,0.618∶1,拍攝時要目測好這個點,把采訪對象放在這個點上,采訪對象的正面要朝空間大的方向。正常情況,攝像機位水平角度拍攝,有時受背景影響,可略微仰角,這時要用長焦鏡頭拍攝,相對仰角會小一些,不影響,拍攝主體的形象。另外,攝像、主持人、采訪對象三者的站位要注意。
背景:要飽滿協(xié)調,不要有其他不符合構圖規(guī)則的物體頂在采訪人的頭部肩部。
B:雙人鏡頭。
站立采訪——兩人(采與被采)充滿畫面45度角。
由雙人推到采訪者,畫面要干凈,不能帶記者任何部分。在抓拍時盡可能由雙人鏡頭推到單人鏡頭。
過肩鏡頭——帶著采訪或被采訪者的半個后腦,兩人充滿畫面,出臺標。
應把圖書館看做是一個可以移動的“世界”,在做好常規(guī)信息化工作的同時,充分發(fā)揮圖書館的優(yōu)勢,科學、有效構建智庫信息資源平臺,為智庫建設提供技術支持,促進智庫成果的應用,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信息化環(huán)境。
C:四個備用鏡頭。
雙人鏡頭,過肩鏡頭,記者反打鏡頭,另外還可以拍臺標的特寫,作為后期剪輯點的備用鏡頭。
如果采訪對象同意接受采訪,但不愿意露臉,統(tǒng)一用剪影、或者用前景遮擋面部以及虛化主體的拍攝方式,嚴禁再用記者反打。
A:出鏡的畫面一定要經過記者與攝像充分溝通,并能體現出對現場的設計,避免記者與所在環(huán)境毫無關聯的萬能鏡頭。
B:出鏡的背景,應該選擇新聞事件的第一現場和最相關的場景,不能隨意選取與新聞本身毫不相關的背景。
C:出境記者在畫面中的位置:中間略偏,面向鏡頭,中近景,身體向背景大的一面微側。其作用除構圖上的美感外,要給觀眾方向感,能讓更多有信息量的畫面入畫。
(1)在取景構圖時避免出現畫面傾斜的有效方法是:保證畫面中的豎向線條與垂直邊框基本平行,而不是橫向線條與水平邊框平行。(2)要做到穩(wěn)、準、勻。穩(wěn)是拍攝所有鏡頭都要遵循的。固定鏡頭,關鍵要穩(wěn)。
推鏡頭:推要有目的性,要準確推向目標,推進的速度要勻,推進的整個過程要連貫,保持穩(wěn)定,避免猶豫頓挫現象發(fā)生。
搖鏡頭:要有目的,速度均衡,快慢有致,速度過快或搖的時間太長,會使觀眾產生暈暈乎乎的感覺,所以,搖鏡頭一般要的角度在六十度范圍。
移鏡頭:要保持畫面平穩(wěn),不能左右擺動,上下搖晃,最好用廣角拍攝。
跟鏡頭:跟鏡頭和移鏡頭都是移動攝像機拍攝,但移鏡頭中沒有明確的主體,強調的是整體形象的完整或空間的連貫。而跟鏡頭中有明確的主體形象,鏡頭始終跟隨運動主體拍攝,攝像機與主體的距離基本保持不變,景別也相對固定。攝像在采訪時要注意對聲音進行監(jiān)聽,以保證聲音的質量。尤其是主持人現場和人物采訪,拍攝結束后要養(yǎng)成在現場回放監(jiān)聽的習慣,一旦聲音出現問題,可現場及時補救。
判斷聲音錄制效果的方法:音量電平指示要控制在過載點0dB以下,話筒音量調節(jié)適當后,不隨便輕易改變,保證聲音的一致性。另外所有鏡頭要帶同期聲,方便后期編輯使用。
下面就電視新聞的攝像提出幾個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1)確保畫面的色彩還原正確,白平衡的調整。目前,各臺使用的各種型號的攝像機,都具備這樣的功能,拍攝前應對白平衡、進行調節(jié),以保證彩色還原正確。當環(huán)境變化時,尤其要注意調整白平衡,因此提醒攝像記者隨時注意,在光環(huán)境較復雜的情況下,以拍攝主體的主要光線為基準調白。(2)確保攝像機正確曝光。拍攝中首先要確保正確曝光。對于前期曝光不準的畫面,后期往往很難校正準確。曝光不足,電視畫面發(fā)暗;曝光過度又會使電視畫面產生“限幅”。采訪拍攝時,要根據光源條件、拍攝對像,對攝像機進行調整,正確曝光手段很多,各有其適用范圍,有時對拍攝效果還有影響,要靈活應用。
光環(huán)境,根據光環(huán)境選擇適合的ND濾鏡檔位。光圈調節(jié),光圈調節(jié)是確保曝光正確的首要操作。在正常光照條件下,攝像機增益在0dB時,可改變光圈實現正確曝光。操作光圈有三種方法:(1)手動光圈。光環(huán)境較復雜,不能保證拍攝主體的效果時,必須使用。一般拍攝提倡多用手動光圈,原因有二:一是景物亮度的改變不會引起整個畫面曝光的變化;二是曝光比較精確。(2)自動光圈。光環(huán)境較理想時使用菜單可加、減0.5~1檔自動光圈曝光量。(3)自動光圈配合手動光圈。建議多用,曝光較準確。自動光圈還可給手動光圈提供參考光圈值,攝像師可根據經驗在參考光圈值基礎上加減一點光圈,以獲得正確曝光。此外在強光條件下還可通過加電子快門,以犧牲靈敏度為代價,使曝光量下降。正常情況下每場圖像曝光時間為1/50s,加電子快門后(一般由開關控制)為1/60~1/2000,通過菜單可調。其作用是:動態(tài)分解力提升,使強光下的運動畫面更清晰;降低靈敏度(在曝光正確條件下,可起加大光圈作用);清晰掃描,用于拍計算機屏幕,消除黑、白滾動干擾。
在用光時應避免的幾種情況:(1)拍攝時避免硬光(直射光,逆光、輪廓光等),盡量使用軟光(散射光)。(2)室外拍攝注意區(qū)分高亮背景和逆光拍攝。高亮背景:背景過亮(如天空)而拍攝的主體發(fā)暗,效果很差,要避免。逆光拍攝:直射光從被攝主體后或斜后方投射到主體,使之有輪廓,富有立體感和質感。(3)避免頂光,如中午日光等;避免光線直射鏡頭,會產生雜散光霧斑,使反差下降。如拍電焊,要設定自動光圈,保護鏡頭。
在日常采訪中,常常遇到這樣一種現象,一段時間里大量需要機上的現場同期聲;一段時間里又需要話筒采訪,在不斷地的換來換去,往往容易出差錯,關鍵時候現場聲沒有錄上,造成重大的失誤,針對這一情況,再次強調話筒的使用方法以及同期錄音的基本程序。
(1)檢查話筒供電。話筒一種為攝像機自供電;另一種需要裝干電池,用這種話筒時,要關閉攝像機48伏自供電源,防止出現擠壓話筒短路燒毀線路。帶電池話筒用完后要關閉話筒開關,防止電池虧損,和電池流出損毀。
(2)峰值電平表。數字攝錄像機的音量表是峰值表,最大值是0ppm(單位顯示是dB),原則上不能超過,錄音的最佳范圍應該在-8~-12dB。
(3)攝像機錄制聲音好壞的判斷標準是:音量表顯示適中不超表,聲音清晰明亮、失真小,環(huán)境聲不干擾主聲音。
(4)使用強指向話筒在采訪時,必須與被采訪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比較適合于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隨機抓拍式的采訪。
(5)采訪錄音應該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1)根據環(huán)境情況對話筒電平進行調試;(2)正式開錄前先記者用常語音說話,調整錄像機電平或話筒的距離;(3)錄完后馬上回放聽一聽,發(fā)現問題及時補錄或重錄。按照工作程序進行,可以保證聲音的錄制質量,避免發(fā)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