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曾瑩瑩
從網絡熱門回帖看網民表達情感方式
文丨曾瑩瑩
筆者主要從網絡的熱門回帖看網民在回復中言語的諷刺、自嘲行為,簡要分析網絡作為新的熱門傳播平臺承載了怎樣的公眾情感,以何樣的方式表現,以及反權威反理性的荒誕言語是如何表現群眾對現實的情感的借題發(fā)揮并形成群體狂歡現象。
回復; 狂歡; 荒誕; 隱藏
說到新傳播時代最流行的傳播介質,大約沒有什么能出網絡其右,這可謂是現代人最普遍最常見的搜索、接收和交流信息的方式。筆者在這里想討論的是關于(回復)這一主題的一個新現象:不同于以往的回帖即是大多在交流對帖子的內容的感想或者意見,近幾年網絡上的回帖越來越走向惡搞、無邏輯、無中心的方向,即俗稱的(灌水)。2009年百度貼吧里一個題為“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帖子在短短五六個小時內被390617名網友瀏覽,引來超過1.7萬條回復。賈君鵬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網友仿佛在此找到一個宣泄口,于是這個帖子變成了一個虛擬的狂歡的廣場,經過的人都在縱情調笑,發(fā)泄情緒。短時間內迅速冒出名為“賈君鵬媽媽”、“賈君鵬爸爸”、“賈君鵬姥爺”等龐大的“賈君鵬家族”在盡情娛樂,肆意調侃虛擬的“賈君鵬”。這就如同荒誕派作家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樣,戈多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戈戈和狄狄在時間荒野中的等待,期間充滿了那些無厘頭的行為和支離破碎毫無章法的言語。
不得不說現在的網絡環(huán)境中回帖的網民恰似這種情況,回帖的內容大都是零碎的甚至荒謬的,諸如“沙發(fā)”、“板凳”一類無實際意義的回復幾乎無一例外占領著各貼的前幾條回復。但這并不意味著所謂灌水都是無意義的,恰恰相反,網友常常利用網絡空間的虛擬性極盡嘲諷之能事,表達對社會制度不公、監(jiān)管不力的憤慨和無奈。如果說電視、廣播和報紙較具有官方性質,話語權往往把握在上位者手上,那么網絡則更像是平民的天堂。2012年6月30日,之前因炫富引發(fā)網友仇恨而成為網絡上聲名狼藉家喻戶曉的郭美美發(fā)了一條錯誤百出的英文微博,短短時間內隨即被眾網友翻譯出白話版、三字短句版、五言詩版、七言詩版、詩經版、離騷版、宋詞版甚至是時下網絡新興的甄槑體版等各種版本,內容極盡惡搞之能事,為娛樂而無所不用其極,網友結合其之前惡劣行徑,刻意歪曲其本意將其翻譯成性工作者,冷嘲熱諷?;貜驮谶@里更像是個巨大戲劇的平臺,來往眾人莫不登上臺前用荒誕的手法借題發(fā)揮,不再是理性地分析評點,大眾往往采用反傳統反理性手法,披著自嘲的外衣揭露世相百態(tài),輕松的喜劇氛圍表達出沉重而嚴肅的主題—表達對社會權色交易、官商勾結的不滿和憤怒。
網絡回復這種狂歡現象,就像熱烈的玫瑰花從荊棘密布的灌木叢中生長開放一樣,我們或將其擬作“醉”較為恰當,即是酒神狀態(tài)?!熬粕駹顟B(tài)的迷狂,它對人生日常界限和規(guī)則的毀壞,期間,包含著一種恍惚的成分,個人過去所經歷的一切都淹沒其中了。可是,一旦日常的現實重新進入意識,就會令人生厭?!本W民們在網絡上所表現出的奇思妙想、詼諧幽默、尖酸刻薄等對情緒的發(fā)泄僅僅限于網上,即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遵循于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而難以說出與網上一樣的言論,所以網絡上的回復有時是對現實生活的個性中不羈狂誕一面被道德倫理和社會角色壓抑限制的顛覆。所以,網絡上的灌水其實是一場荒誕運動,加繆對其的定義是:“荒誕運動,反叛運動,凡此種種……其目的是同情……即是說,歸根到底,是愛。所以,我們在荒誕作品一團漆黑的世界背后,總能看到一個反抗絕望的英雄,或者一個痛苦掙扎的靈魂?!本W友在回復里的狂歡其實是對現實的負面情緒的宣泄,是現實的希望和愛的被損傷后的自我修復行為。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另一個監(jiān)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爆F實世界中大眾被物質社會物化而變得機械,人情開始冷漠,受限于社會既定規(guī)范人們無法隨心所欲說話,因為每個人都要在扮演的社會角色中說出相符合的話語,而不是不負責任隨意評說。為了逃離現實社會的責任,所以大眾繼而把目光轉投向網絡(姑且不談網絡的管制)。于是在網絡世界中的回復人們往往或嬉笑怒罵,或借題發(fā)揮,用娛樂狂歡的表象借以掩蓋本質的無聊與寂寞,“因為你的反抗只能是暗中不服從,或者至多是孤立的暴力行為”(反映在網絡上)。賈君鵬事件是(無聊)主導的集體無意識調侃狂歡,郭美美英文微博事件是(憤怒)為主題的聲討。網民們各種看似搞笑的對發(fā)帖者本人帶有侮辱性的惡搞的回復其實都是用言語的暴力來表達對充滿不負責任甚至帶有夸張性質的內容的帖子背后隱藏的不公社會現實的抗爭。在某些較有爭議性的“網絡紅人”的帖子中此現象尤其突出。在這些帖子的回復中,可以看到網友在現實和網絡的表現成為相背離的兩面,現實中人們對權力濫用、制度不公表現的都是理智的批判,而網絡中網民則往往變得偏激,由于整個網絡的話語氛圍總體而言是傾向娛樂化的,于是網民的情緒反應到文字上又表現成自嘲和調侃,充滿娛樂情緒,帶有過激情緒的回帖都輕松的談笑形式出現,此舉在于不希望引起別的網民的認真追究,只求形式新穎博大家一笑。
斯科特指出非官方文化有其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學和詩歌,自己的刻薄話,自己的音樂,自己的幽默,自己的小道消息。網絡上網民的回復則恰恰是代表了非官方文化的一面,數量龐大的回復往往“去中心化”、“去權利化”,網民們自由抒發(fā)各自意見,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或叫好或怒罵,都是言語的自由娛樂,甚至出現趨于不受控的激烈的調侃和諷刺。網絡的群體表現出急躁而沖動的特性,情緒上表現得較為夸張,發(fā)言有時是為娛樂而娛樂、為諷刺而諷刺,這種群體的瘋狂的的行為即是尼采所說的“酒神精神”的表現。網友們表現出反官方化、反理性化的特點,甚至有過激的言辭,但因是在網絡世界中,即是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似乎又可以被輕易原諒。網絡上的人們普遍將回復欄視為狂歡的廣場,是可以盡情抒發(fā)感情的場所,在這里,用新奇的言語表達出別有深意的回復往往得到熱烈追捧,網民在回復時注重形式甚至多余內容。有人對此現象表達出深切的擔憂,認為群眾的不受控的狂歡會引發(fā)思想上的偏激從而被有心破壞社會和諧的人所誤導。筆者認為不然。新傳播時代中網絡成為一個更廣闊更自由的展現的信息平臺,正是需要多方的言語爭論才能讓網友更好地分辨出是非善惡,而不是一味地被教育被限制。大眾言語的不羈也是激烈情感的表達,即便是刻薄尖酸的過度夸張諷刺也是“怒其不爭”下的正常情緒,況且這種艷遇一般情況下往往會引發(fā)有識之士的辯駁,無需過分擔憂。正所謂百家爭鳴才得百花爭艷之思想之春天。政府對網絡更多不應是管制而是規(guī)范和引導,正如經濟調控中“看不見的手”一樣,更多的資源應當投放在創(chuàng)造更佳的回復、討論環(huán)境,由此能在既保證大眾言語自由的情況下又能維系一個健康的表達思想的網絡氛圍。
(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大學文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