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衛(wèi)東
非洲是市場,更是課堂—讀《重新想象非洲》有感
○ 文/陳衛(wèi)東
過去三十年中國是市場經濟的好學生,在非洲二十年能把自己的位置擺正就是重大的進步。在遵紀守法、尊重人權方面,非洲是我們的課堂。
非洲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陸。IMF預測,2011年非洲經濟的增長率為6%,2012年仍會接近此數據,與亞洲持平。相對于正處于債臺高筑的歐洲、失業(yè)率高企的美國,經濟后發(fā)的非洲將給世界帶來新的機會。
這些年,非洲的發(fā)展與中國的崛起緊密相關。中國企業(yè)“走出去”給非洲帶去了大量的資金,同時非洲的資源和市場給了中國企業(yè)增長的機會和動力。中國需要非洲,就像非洲需要中國。非洲集中了全世界1/4的工程建筑機械,而操作這些機械的多數是中國人。據世界銀行2010年的統計,2007年以來,非洲約2/3的新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自中國。
盡管如此,中國并不真正了解非洲,非洲也不真正了解中國,因為我們已經太久太久沒有接觸了。15世紀,鄭和曾率領當時最龐大的船隊訪問非洲,但不久之后明朝就實行了片帆不準下海的閉關鎖國政策。中國企業(yè)自覺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也僅是近20年的事。后發(fā)的非洲與后來的中國組合的故事,必然是全新的歷史故事。
非洲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截至2010年,已探明石油儲量174億噸,約占世界探明總儲量的9.5%,日產石油超過1000萬桶,約占世界石油總產量的12%。為了保障石油供給安全,美國正逐步減少從中東的石油進口,西非是其構建“大西洋沿岸供給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2010年,美國從非洲進口的原油已占到總進口量的25%。為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中國也把能源投資的重點放在了非洲,蘇丹、安哥拉和尼日利亞成為了進口石油的重要來源地和投資國,中石油海外產量的一半來自非洲。不過,在非洲能源領域唱主角的還是傳統的跨國石油公司,中國石油企業(yè)與他們在非洲的競爭并不占優(yōu)勢。在資金和常規(guī)硬實力方面,中國公司不在下風,而在文化傳統、法律制度和社會資信等認知的軟實力方面確有明顯的劣勢。
非洲曾是殖民主義者的樂園。今天非洲有53個國家,只有極少的幾個國家沒有被殖民主義者統治過。非洲的法律制度是殖民主義者留下來的,東非更多的是英國的色彩,西北非有濃重的法國痕跡。經濟上,中國比非洲有優(yōu)勢,但在法治人權觀念方面,中國并不比非洲先進。過去二十年,中國與非洲的貿易額增加了150多倍,達到了2010年的1269億美元。近幾年,通過各種途徑給非洲的投資每年都在數百億美元之巨。但中國企業(yè)在非洲并沒有更受歡迎,反而是制約更多了,生意難做了,利潤變薄了。究其原因,我們軟實力方面的先天不足和作業(yè)方面的欠缺使我們的路子越走越窄了。過去三十年中國是市場經濟的好學生,在非洲二十年能把自己的位置擺正就是重大的進步。在遵紀守法、尊重人權方面,非洲是我們的課堂。
由于長期的殖民地歷史,非洲人對殖民主義異常警覺。中國企業(yè)對非洲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的興趣和投資被涂上了新殖民主義的色彩。我們的競爭對手也不甘心被趕出非洲,他們更擅長于利用各種資源營造有利于自己的環(huán)境和氛圍。不過,歷史地看,對于任何后來競爭者,我們沒有必要抱怨那些所謂的“別有用心的人”,若不能克服對手設置的種種障礙就不能后來居上成為新王者。
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沒有全球的能源安全就沒有一國的能源安全。中國能源企業(yè)“走出去”,不論是在非洲還是世界其他地方的投資,首先是增加了世界的石油天然氣供給。就像其他跨國石油公司一樣,大多數石油產量是在國際市場上賣掉了,而主要的國內進口多是在國際市場上購買來的,能源安全更多的是靠“貿易”而不是靠“生產”來維護的。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審視對非洲的能源投資和能源項目,我們的心態(tài)就會平和些,我們的合作就會順利些,我們的目標就會客觀些,我們的成功率就會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