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表達對公權力的“不信任”,是權利意識的覺醒和進步。對公權力機關的不信任,某種意義上正表明公民對法律的高度依賴感。這種對法律的信仰,是非??少F的公民品質(zhì)。
認同公民對公權力表達“不信任”,并非鼓勵公民完全無視執(zhí)法機關的存在,率性甚至任性而為。應該這樣說,無論以什么形式表達出的對公權力的“不信任”,都應該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是為了尋求平等對話而非惡意對抗。因此,公民的這種理性而克制的“不信任”,理應得到權力部門的理解和尊重。
但是一直以來,公權力部門似乎都不太能容忍公民的“不信任”,甚至視之為洪水猛獸。這樣做的后果是,政府形象越來越糟糕,公民的“不信任”感越來越強烈。事實上,和公民“不服從”一樣,公民“不信任”對于社會進步和法治進程,從來都是一種建設性的而非破壞性的力量,公民“不信任”既是對公權力“越位”的有力糾偏,也是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就現(xiàn)實而言,公民表達“不信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公民明明“不信任”卻不敢于去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