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繼堅來源:新浪網)
最近,有關“青島投40億元植樹增綠”的消息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當地市民就植樹過密、草皮被破壞等提出意見,部分市民更針對植樹成本進行調查。對此,青島市副市長王建祥在網絡訪談中表示,已認真進行調整,植樹增綠成本實為11億元。
我國城市面積擴張迅速,增加綠化本是各個城市迫切的任務,青島大幅度植樹增加綠化,原本應該是一件好事,可為何引發(fā)公眾質疑?從報道來看,關鍵還是在政府決策中沒有及時、廣泛地聽取百姓意見建議,過于強調政府主導,而忽視了市民參與的重要性。
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做事習慣于領導“拍腦袋”、內部開個會議就決定,這種自上而下的做法雖然有助于提高效率,但也容易脫離地方實際。去年更有個別地方傳出,引種一棵樹價值幾十萬元,引起公眾反感。
政府的公共決策關乎公眾福祉,只有贏得廣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有效開展。在這其中,最起碼的一條就是要保證公眾的知情權,確保他們所反映的意見、建議得到及時的答復。實踐證明,政府的信息公開越詳盡、答復溝通的工作越細致,公眾的猜疑和怨言就越少,得到他們的支持和幫助就越多。
隨著公民意識的增強、信息平臺的搭建、互動工具的豐富,越來越多的市民熱衷于參與公共事務、監(jiān)督政府工作,在這種情形下,政府決策辦事,一定要走出只干不說、干了再說的慣性思維,在決策之初就應多聽取百姓意見,真正想群眾之所想,才能做好實施方案、避免決策失誤,從而贏得公眾的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