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文化三境
法國聲樂史專家當?shù)聽?,受侗族大歌魅力的感召,兩次來到黔東南侗寨,尋找侗族大歌之家。并最終引薦侗族大歌登上世界舞臺。
余秋雨在領(lǐng)略了黔東南侗族、苗族的風物人情之后,感言:這里,或許是歸程。在其看來,身后繁華的都市文化,只不過是遠年的廢墟,黔東南的這些村寨才可能是歸程,是目的地。黔東南,注定是一個令文人騷客魂牽夢繞的地方,感受自然、體悟生命,在這里“迷失”,在這里徹悟。
文化的黔東南,怎一個美字了得。有學者言:黔東南的文化是站在世界文化的最高點,西方文明危機的化解、后現(xiàn)代的探尋,都可以在黔東南找到答案,黔東南必將成為世界的黔東南。此言似乎拔之過高,然黔東南確已被公認為“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后家園”;中國兩個被聯(lián)合國列入“返璞歸真,崇尚自然”保護圈地區(qū),一是西藏,另一個便是黔東南。
黔東南文化究竟魅力幾何?
遠觀之,黔東南的文化就像一個夢。臆想青山古寨、流水人家,神往上古遺風、人間至美,苗族少女的一顰一笑、侗家姑娘的異樣風情,無不讓人心醉。蚩尤后裔、千年遷徙,民風猶存;百越族人、能歌善舞、至情至性。這里恍如《詩經(jīng)》中的世界,“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豈非夢境。
近觀之,黔東南的文化就像一幅畫。苗族“飛歌”熱情奔放,如巨浪拍岸,侗族大歌古樸優(yōu)美,似潺潺流水。西江千戶苗寨,依山傍水的干欄式建筑,與大自然渾然一體,丹寨萬人錦雞舞,氣勢磅礴,卻又極其優(yōu)美;從江縣岜沙村苗族至今仍持槍和保留部落式生活習俗,鎮(zhèn)遠則一任歲月洗盡鉛華,在古亭城垣中展現(xiàn)文化的厚重,而州府所在地凱里開放創(chuàng)新,現(xiàn)代文明正快速發(fā)展。這里是文化的大觀園、萬花筒,各種文化都能在此找到土壤并生根發(fā)芽、傳承久遠,黎平會議會址、榕江紅七軍軍部舊址等革命遺址展現(xiàn)了黔東南輝煌的紅色文化。文化黔東南,恰似一幅歷史長軸,有魏晉遺風、唐宋服飾、明清建筑,更有近代風云、當下風采。
回首再觀之,黔東南的文化就像一首詩。黔東南的文化從來就不是獨立于漢文化之外的一種別樣文化,漢文化的蹤跡在黔東南可謂無處不在。明清時,黔東南士子更是積極參加科考,甚至曾長途跋涉至荊楚參考,孫應鰲即為當時黔東南籍貴州名士。至近代,龍大道、周達文、楊至成等一批革命志士更是汲汲于中華民族革命事業(yè)。黔東南文化始終有其獨特的魅力與韻味。品黔東南,恰似品茗,回味時恍覺此處文化如詩,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在黔東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循道而生、循道而亡,民風淳樸、感情率真正是“思無邪”。
文化的黔東南,如夢如畫亦如詩,如深藍之海,不可見其底,如寬廣之洋,難以知其涯。
(執(zhí)筆:蔣葉俊 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