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芳[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作 者:程麗芳,文學博士,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在中國民間信仰體系中,神仙信仰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其對小說的影響,對了解中國文化精神及其內在矛盾沖突與深層意識具有深刻的體悟與認識意義。通過對神仙小說的基本主題與情節(jié)模式進行全面系統(tǒng)地研討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神仙小說的文化意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神仙小說是人們現(xiàn)實欲望的曲折體現(xiàn),不同時代的神仙小說體現(xiàn)了人們內心深處的不同欲望,欲望的內容與其產生的時代密切相關。秦漢時期,圍繞著封建帝王掀起的幾次大規(guī)模的求仙熱潮,神仙小說的主角大多以封建帝王為主。以漢武帝為中心的“漢武系列”神仙小說,如《漢武帝別國洞冥記》《漢武故事》《漢武帝內傳》等或描繪殊方異域的靈州仙境、奇珍異獸,或渲染神仙的排場與威嚴,都帶有濃郁的神仙思想和浪漫的奇幻色彩。魏晉南北朝時期,軍閥混戰(zhàn),統(tǒng)治者爭權奪利,殺戮異己,社會動蕩不安,經濟遭受了極大的破壞。無論是文人士族還是普通民眾都處于恐懼憂慮的心理狀態(tài)之中。文人士族在這樣黑暗的亂世稍有不慎就會招致殺身之禍,生命脆弱,朝不慮夕。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服食、養(yǎng)生與隱逸之風大盛。他們在小說中幻想無拘無束的神仙世界,表達對自由理想生活的熱愛與追求。普通民眾衣食不繼,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F(xiàn)實的苦難促使人們向代表一切愿望與滿足的神仙世界去尋找安慰與寄托。此時活躍于民間的兩大道教組織——太平道、五斗米道,以長生不老的方術,迎合了苦難中的人們渴望長生的愿望,造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而使整個社會充滿了神仙長生的風氣,這一時期神仙思想浸潤文學甚深,志怪小說中以神仙故事為題材的作品為數(shù)眾多?!端焉裼洝贰端焉窈笥洝贰妒斑z記》《幽明錄》《冥通記》等志怪小說中記敘了大量優(yōu)美的神仙故事。這一時期的神仙小說,或宣揚神仙法術的玄妙,或表現(xiàn)方士降魔除妖的神通,或鼓吹神仙度人的宗教觀念,或描繪與仙女戀愛的文人士子的白日夢,或表現(xiàn)渴望得到神仙幫助以滿足衣食之需的下層民眾的愿望,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進入唐朝,神仙風氣更為盛行。神仙道教在唐代發(fā)展到高峰,外丹術臻于極盛,神仙觀念也呈現(xiàn)出層次繁雜、多姿多彩的特點,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求仙向道之風極盛。從皇族宮闈、士人舉子到平民百姓,神仙觀念已經融入人們的人生理想、審美趣味、心理狀態(tài)乃至社會風習之中。唐代的神仙小說繼漢魏六朝的興盛之后,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神仙小說創(chuàng)作開始由先前對仙界的企慕與追求,轉向了世俗的享樂與渴望、對人的情感的表達,出現(xiàn)了仙性淡化、人性增強的變化趨勢。總之,從內容到形式與前代神仙小說都大不一樣,也為后代神仙小說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演變開辟了道路。
第二,神仙小說是時代的必然產物,典型地表現(xiàn)了時人的審美追求與文化心理。丹納曾經說過:“如果一部文學作品內容豐富,并且人們知道如何解釋它,那么我們在作品中所找到的會是一種人的心理,時常也就是一個時代的心理,有時更是一個種族的心理?!雹賹ι诺目謶帧ΜF(xiàn)實世界的失望和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是人們虔誠相信神仙的根本動力。在這一動力的驅使下,人們滿懷熱情地塑造出形形色色的神仙形象,竭力刻畫神仙的超凡生活,這既是仙道文學作者擺脫個人精神挫折的特殊方式,又是仙道文學承擔反映現(xiàn)實、重視倫理教化的重要內容。觀察神仙小說的演變軌跡,可見道教滲透到各時期作品中的貴生求仙、濟世救世、婚戀愛情等人生觀和社會理想。修道成仙是道教人生的最高理想和終極目標,積善修德是成仙的基本條件,在形形色色的求仙故事背后隱藏的是人們對生命永恒的期盼與想象,表現(xiàn)了人們既執(zhí)著于現(xiàn)實生活又想超越現(xiàn)實生活的價值取向。神仙怡然自得的生活和美滿姻緣是道教的人生理想,這種理想在作品中始終與現(xiàn)實社會的婚姻倫理觀保持著一致,并隨時代變化而不斷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加工完善,以求更合理化地詮釋或粉飾原型中的情愛成分。它們透過人物形象的塑造表達出對生存的憂患和追求生活安逸的幻想,以及愿以人力改變自然、超越限制、追求幸福的積極入世的精神愿望。神仙小說以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藝術形式將人們共同的信念和理想表達出來,并隨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修改演繹,體現(xiàn)著循時俗化的特點。
第三,神仙小說刺激了華夏民族的想象力,給中國文學增添了瑰麗奇異的浪漫色彩??傮w而言,中國文化偏于現(xiàn)實主義而缺乏想象能力,神仙小說的興起突破了這種限制,擴大了中國人的心靈空間。首先,神仙小說為中國文學提供了眾多瑰麗奇幻的文學意象。這些文學意象包括的神仙人物有玉帝、王母、上元夫人、織女、李八百、左慈、葉靜能等;神仙境界有昆侖、蓬萊、天上仙宮、三島十洲、洞天福地;妖鬼精怪形象有鬼魂、狐精、花妖、水怪等。這些光怪陸離的形象極大地拓展了中國文學的表現(xiàn)領域,增強了文學的表現(xiàn)能力。其次,神仙小說為中國文學提供了眾多文學范型。神仙小說的許多經典故事范型,如降妖除魔、仙凡婚戀、游歷仙境、謫仙歷世等故事范型對后世文學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為后世文學留下了足資借鑒的豐厚遺產,在“三言”、“二拍”、《封神演義》《西游記》《綠野仙蹤》等優(yōu)秀作品中都可看到這些范型的影子。再次,神仙小說對曲折離奇、怪誕幻異的情節(jié)的編織、營造和追求,對夢幻的藝術情節(jié)和天馬行空式的藝術想象、反正統(tǒng)文化的叛逆精神、追求自由人生的美學理想給中國文學增添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從文學層面上看,神仙小說經歷了由原型簡單情節(jié)、粗陳梗概的風格到描繪細致、形象豐富的藝術境界和志怪世俗化、神仙人格化的衍變過程。仙道文學所展現(xiàn)出的既有濃厚神秘色彩的虛幻境界又有現(xiàn)實氣息、世俗享樂的感受等情節(jié),不僅迎合了世人閱讀與接受的心理,也使故事更具欣賞情趣而文化內涵更為豐富。仙道文學受道教發(fā)展的刺激而不斷繁榮,而仙道文學的宣教、勸教又推助了道教的進一步世俗化。
第四,神仙小說表達了對理想人格與理想生活的追求,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道教神仙信仰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信仰之一,是信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涉及到傳統(tǒng)文化的諸多方面,對傳統(tǒng)中國人的基本性格起了巨大的鑄塑作用。牟鐘鑒先生對仙人的特性提出了新的理解:“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而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五是瀟灑自在,豁達從容,善于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的心境。這些目標既是高明的,又是可能達到或部分達到的?!雹谏裣尚≌f所塑造的形形色色的神仙形象實際上代表了一種理想的人格。神仙可以擺脫時空束縛,實現(xiàn)形體的永生逍遙與精神的絕對自由,擁有變化飛升的超凡本領,能夠役使天地,驅遣鬼神,超越異己力量的束縛和壓迫,又拋開了人世間的種種煩惱,不汲汲于功名富貴。神仙既超世又不離世,他們都有著至善的品格和悲天憫人的情懷,主動關心凡塵、拯救眾生。他們既是宗教偶像,也是道德楷模,是把生存意義發(fā)展到極致的完美的人。
神仙信仰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積淀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意識,對中國人的基本性格起了巨大的鑄塑作用,成為千百年來規(guī)范和引導人們行為的重要精神資源。神仙小說所描繪的各種神仙形象逐漸熏染和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風貌和精神特征。這些精神風貌和精神特征,是構成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重要成分。深入具體地探討神仙信仰的內在文化意蘊,對于解剖中國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和把握中國文化的總體特征有著重要的意義。神仙信仰的勸導功能、濟世功能、穩(wěn)定功能、民俗功能等在現(xiàn)實社會中仍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毋庸諱言,神仙信仰的消極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它刺激了鬼神迷信思想,使中國封建社會迷信思想泛濫,對人們的精神生活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全面地認識神仙思想的本質與特征,消除人們對神仙思想的曲解和誤解,弘揚科學,破除迷信,是本著作研究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①丹納:《英國文學史序言》,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中),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頁。
②牟鐘鑒:《關于生活道教的思考》,見葉至明:《道教與人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