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生[衡水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作 者:劉貴生,文學碩士,衡水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
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一直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少年來以其語言優(yōu)美、意境深遠、情韻悠長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的確,古典詩詞在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提升品位等諸多方面都有著獨特的價值。但時至今日,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人整日為現實的名利所驅,漸漸地將古典詩詞拋之腦后。即便是各級各類學校所開設的古典詩詞課程,也只是單純地停留在講解的層面而已,最多要求學生背誦幾首名篇名作,這也只是作為一般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應付考試罷了,而對于學習古典詩詞的價值和意義卻很少談及,更遑論課后的專門探討學習了。此種局面的出現,固然有時代的、社會的、個人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缺乏有效的接受途徑實際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兩千多年前,孟子曾經提出“知人論世”的學習方法,主張學習前人的東西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思想情感及其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其實不僅如此,對于古典詩詞的接受同樣應該考慮到詩詞作品的創(chuàng)作情境、創(chuàng)作態(tài)度、傳播方式、接受方式等等,尤其要通過對古典詩詞的閱讀將古人和后人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也就是歷史的還原。試問,千百年來,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能夠不斷傳承,為一代又一代無數的各不相同的人群爛熟于心且播之于口,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最主要的就是古典詩詞表現了與后人類似的生活,抒發(fā)了類似的情感,因而歷來引起了強烈的共鳴。鑒此,筆者以為當今社會對于古典詩詞的接受和傳承關鍵就應該從這幾方面做起。
一、音樂感染法。眾所周知,詩詞在產生之初,都曾經和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詩經》三百零五首就是按照音樂的不同劃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后來的漢樂府、南北朝樂府,直至唐代絕句,也有很多被配樂演唱。詞作為音樂文學的特點,更為一般讀者所熟知。詞的別名曲子詞,極好地表明了在產生之初它就是配樂歌唱的一種新的詩體?,F在流傳下來的好多詞集如《云謠集雜曲子》《樂章集》《白石道人歌曲》等,從題目一看就知道這是歌曲集。再從詞牌名來看,如《漁歌子》《水調歌頭》《六州歌頭》等等直接表明這是歌曲名稱。除此,我們還經常從一些文獻記載中看到詞被用來演唱的情況。如北宋柳永的詞因為通俗流暢,故“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①,他自己在詞里也說“: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鶴沖天》)。雖然發(fā)展到后來,詞失去了音樂的特性而成為一種單純的案頭文學,而且最初配樂歌唱的一些詞由于曲譜的失傳而不再演唱了,但到了現在還是有作曲家出于對古典詩詞的愛好,重新給一些詩詞作品譜曲,這樣我們就又能感受到古典詩詞的魅力了。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岳飛的《滿江紅》(怒發(fā)沖冠)等,這些歌曲或纏綿哀怨、或慷慨激昂,無不傳唱廣泛,感人至深。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古典詩詞的接受過程中,如果能以歌曲的形式進行演唱,無疑是一種極好的途徑。
二、閑暇品味法。從詩詞的特點來看,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大都語言簡潔、意蘊豐富,或以情感真摯而打動讀者,或以景物優(yōu)美而引人遐思,或以哲理深刻而耐人回味。要真正能體會到詩詞的魅力,絕不是淺嘗輒止、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往往需要讀者通過反復的閱讀,再三的玩味,方能得之一二。比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表面看來,詩歌淺顯易懂,無非是寫登閱廬山的感受,似乎并沒有多少值得人回味的地方,但無數的人卻從中悟出了日常生活中一個最普遍的真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多角度、多層次地探究分析,才不至于失之偏頗,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因此最好的閱讀詩詞的方法就是閑暇之余,坐在窗前,放一杯清茶,捧一本詩(詞)集,看一會兒書,喝幾口水,再回味書中的內容,或憑窗遠眺,或閉目沉思,正如古人所謂“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②,此種情景,的確是一種無上的精神享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典詩詞中常有一字傳神的“詩眼”或“詞眼”,其匠心獨運之處更需要讀者反復咀嚼,多方探求。如果我們讀者不費一番周折去揣摩作者的用意,就難免有暴殄天物之嫌。因此,從這個角度說,古典詩詞是專門供有閑的人去品味的,急性子或時間倉促的人與古典詩詞無緣。但是,在我們現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和挑戰(zhàn)的社會,好多人常常感到壓力大,活得累,閑暇時也不知道如何使自己放松,這種情況之下,不妨試著翻看幾首詩詞作品。相信翻看的結果也正如欣賞美景一般,往往會使“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返”(吳均《與朱元思書》)。
三、情景聯(lián)想法。古典詩詞雖然年代久遠,但今天讀來,仍能激起讀者強烈的共鳴,就像一句古語說的那樣“,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這是因為詩詞作品中的情景事往往有與后人重合者或相似者,因而歷史上不乏隔代締交者。比如蘇軾被貶黃州期間,親自開荒種地賴以謀生。當此之時,他覺得自己就像七百年前的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一樣,甚至覺得自己的前身就是陶淵明,因此這期間他深深地喜愛上了陶淵明的詩,認為陶淵明筆下的農村生活就是自己眼前的生活。在以后的歲月中,陶詩經常不離蘇軾左右,成為他長期困頓生活中最好的精神食糧,并且作《和陶詩》一百二十多首,這不能不說是詩詞的魅力所在。
當代著名學者、古典文學研究大家、南京大學莫礪鋒教授近年著有《莫礪鋒詩話》一書,此書最大的特點是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去解讀古典詩詞,他曾在此書序言中說自己閱讀古典詩詞的時候“,往往覺得詩人就是我的代言人,他的作品就是為我而寫的,那樣的詩當然會感人肺腑?!贝_實莫礪鋒在品味古典詩詞的時候,多是用的這種方法。如他在談到與寂寞相關的詩詞時,以李商隱的《嫦娥》、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李清照《聲聲慢》為例,認為寂寞這種情感為蕓蕓眾生所共有,因此在介紹這些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時,作者也談到了自己曾有的寂寞經歷:2001年秋在臺灣的清華大學做客座教授下班途中,看到其他老師和學生或有家可歸、或有伴可陪,唯獨自己手持雨傘,在凄風苦雨中踟躕獨行;當然最受寂寞煎熬的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作者經歷了長達十年的插隊生活,其間有無數個寒冷的冬夜“,裹著棉被,望著周圍的黑暗發(fā)呆,寂寞就像那無邊的夜色,吞沒了整個的我,連同身體和靈魂。此時此刻,我就默默地背誦蘇軾的《卜算子》或李清照的《聲聲慢》,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此舉雖然不能完全驅散胸中的寂寞之感,但我既然聽到了古人自傷寂寞的心聲,便有一種相濡以沫的感覺?!雹蹖嶋H生活中,我們也完全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走進古典詩詞,比如冬日的黃昏,一場大雪即將來到,聯(lián)想到白居易的那首膾炙人口的小詩《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會不會是感到非常溫馨和向往呢?在午睡醒來后,百無聊賴之際,想起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之一)“: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奔词箯奈闯赃^梅子,也沒見過真正的芭蕉葉,但這首詩總能引起我們強烈的共鳴。
四、練字順及法。詩詞和書法雖然是兩種不同的藝術,但縱觀中國書法發(fā)展史,我們卻非常明顯地感受到書法藝術自產生以來便與詩詞作品結下了不解之緣:書法大家王羲之的墨寶《蘭亭集序》雖然不是詩詞,但是卻有著與詩詞同樣的韻味;古代被稱為“三絕”的作品,往往是詩詞、書法、石刻的統(tǒng)一;好多書法大家同時又是詩人、詞人,最著名的莫過于北宋的蘇軾、黃庭堅等人。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梢钥吹礁鞣N書法藝術多是以詩詞的形式向外界展示。為什么書法和詩詞有如此親密的關系呢?究其根本,恐怕與二者的本質特征有關。詩詞是抒情藝術,書法也是個人情感的表達方式,二者結合可謂是相得益彰。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樣“:書法(特別是行草書)與舊體詩詞在音樂性和抒情性上尤為接近。舊體詩詞的音樂性主要通過音節(jié)表現,書法的音樂性主要通過點畫表現;詩詞的音樂性訴諸聽覺的平仄,書法的音樂性訴諸視覺點畫的長短肥瘦;平仄聲音如同書法中直畫和弧形的線條。平仄在詩詞中的作用是構成節(jié)奏,詩人按照漢語聲調的特點,安排高低長短互相交錯的節(jié)奏,就是所謂‘聲律’;線條的長短、粗細,弦弧交錯,構成書法的節(jié)奏,行草書的線條連綿起伏,若斷還連,暢澀舒卷,或粗或細,加之墨色的濃淡枯潤,使書家的思想感情在其中淋漓盡致地發(fā)揮。”④既然書法和詩詞有著同樣的陶冶人性情的功能,因此,書法愛好者或愛好練字者,在練習寫字的同時,有意識地將古典詩詞作為練字的主要對象,那么最終我們不僅提高了書法藝術,而且也瀏覽了更多的詩詞,當然最主要的是陶冶了我們的情操,豐富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在眾多的有關接受和傳承古典詩詞的方法中,以上所述也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因為這樣的走進古典詩詞的態(tài)度和方法無疑都是生活化的,是不含任何功利性的。惟其如此,古典詩詞才能真正成為眾人所愛。
①胡云翼:《宋詞研究》,岳麓書社2010年版,第70頁。
②朱志榮:《中國古代文論名篇講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頁。
③莫礪鋒:《莫礪鋒詩話》,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④劉鐵平:《書法與詩詞(品藝小語)》,《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七版文藝副刊2002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