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君[上海應(yīng)用技術(shù)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 上海 200233]
19世紀(jì)英國著名小說家薩克雷的名著《名利場》可謂享譽世界,家喻戶曉。他塑造的蓓基·夏普的形象更是惟妙惟肖,深入人心。作為一名窮畫師的女兒,蓓基離開平克頓女子寄宿學(xué)校后,暫住在她同學(xué)——富家小姐艾米麗亞家中,企圖勾引艾米麗亞的哥哥以進入上流社會。此事失敗后,蓓基到畢脫·克勞雷爵士家當(dāng)家庭教師,同時施展逢迎、拍馬和勾搭等手段。當(dāng)畢脫喪偶后向蓓基求婚時,她已秘密嫁給了爵士的小兒子羅登。從此沒有正當(dāng)職業(yè),沒有收入來源的兩人混跡于上流社會。蓓基后來又與斯丹恩勛爵私通,因被羅登窺見而遭拋棄。而斯丹恩勛爵誤以為羅登夫婦設(shè)局詐騙,也與蓓基一刀兩斷,蓓基就此潦倒。晚年從艾米麗亞哥哥約瑟手中得到一筆遺產(chǎn),開始熱衷于慈善事業(yè)。
我們早已熟悉小說《名利場》的上述場景,而由好萊塢影星、奧斯卡金像獎獲得者瑞茜·威瑟斯彭主演的電影《名利場》,卻給我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體驗。這個版本的可觀性是很強的,編劇基本上刪除了小說中表示虛幻的意味(vanity有一層近似于浮華的意思,即輝煌燦爛之后終歸徒勞),在華美的氛圍,從千頭萬緒的小說中,將蓓基·夏普那豐富精彩的人生提煉出來獻給了觀眾。毫無疑問,小說是多主角的時代諷刺劇,而電影卻變成了提供給一個名為蓓基·夏普的女子的大舞臺。蓓基·夏普確實被薩克雷寫得有些不堪,小說里她是個沒心肝的虛榮女子,玩弄所有人于股掌之間,她不愛任何人,只愛自己。電影編劇顯然也偏愛蓓基·夏普的性格,她勇敢、自立且多才多藝,于是愿意在道德上還給她一個更優(yōu)美的形象:蓓基·夏普只不過是有點愛慕虛榮(連這點也不是十分突出,雖然在印度舞蹈的場景中,那種無端的奢靡感,喻示著某種墮落,已經(jīng)讓包括可憐的羅登在內(nèi)的場內(nèi)外觀眾感到無聊和不安),卻并沒有冷酷無情。該片中的蓓基乖巧、機靈,更重要的是她的堅強、勇敢、對愛情的忠貞和對友情的執(zhí)著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小說不同,電影的首個場景是在貧民窟中的一間簡陋的畫室(小說的首個場景是平克頓女子寄宿學(xué)校)。我們的女主角蓓基還是個八九歲的小女孩,爸爸是窮困潦倒的畫家,媽媽已因病去世,爸爸靠賣畫勉強謀生。一位衣著華麗的貴族(即后來的斯丹恩勛爵)乘著馬車來買畫。他選中了一幅女人的肖像畫,畫中人正是小女孩已過世的媽媽。貴族和畫家討價還價。鏡頭對準(zhǔn)了小女孩,衣衫襤褸,頭發(fā)蓬亂,臉色蒼白,但卻有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她關(guān)注著貴族和爸爸的交易,最后她堅定地出價,成交。在整個過程中,我們能看出她對媽媽畫像的不舍,可能這是有關(guān)媽媽的唯一的物品。但小蓓基的眼中沒有淚水,沒有悲傷,沒有這個年齡女孩的幼稚天真,有的是超越了其年齡的堅定、倔強和對一切的洞察。這樣小的年紀(jì)就知道如何取舍,讓人不禁對她的未來有了期許。
鏡頭一換,轉(zhuǎn)眼十年光陰已逝。一間書房,一個姑娘在擦地板。外面?zhèn)鱽砹藲g聲笑語,這是平克頓女子寄宿學(xué)校,老師和學(xué)生們正在歡送畢業(yè)了的艾米麗亞。擦地板的姑娘干完了活兒,也來到艾米麗亞的馬車前。她就是蓓基,同樣是這所學(xué)校的畢業(yè)生。她父母雙亡、無親無故,靠為學(xué)校干打掃支付學(xué)雜費。富有的艾米麗亞得到的是老師同學(xué)的祝福和夸獎,蓓基得到的卻是冷笑和挖苦。和夏洛特·勃朗特筆下的簡·愛一樣,蓓基也拒絕了母校留校任教的邀請,帶著全部的家當(dāng)——一只破舊的行李箱,去做家庭女教師。我們可以想象蓓基在這所學(xué)校中的生活是什么樣子,她會遭受怎樣的歧視與嘲笑。蓓基卻成長為一個開朗、樂觀的女孩,勇敢、堅強、有主見。從馬車灑出的快樂的笑聲中,我們可以和蓓基一樣微笑著迎接她的未來。同時我們的心里也有了一個疑惑,她會不會是又一個“簡·愛”呢?
蓓基在艾米麗亞家度過短暫的假期。期間,她舉止得體、言談風(fēng)趣,受到艾米麗亞家人的喜愛。艾米麗亞的哥哥約瑟愛上了蓓基,但由于艾米麗亞未婚夫喬治歧視蓓基的出身,而選擇放棄。蓓基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勇敢面對自己的未來。蓓基雨中登上驛馬車,揮手微笑和艾米麗亞告別的場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車里面滿是英國“紳士”,而一個女孩坐在馬車外面淋雨。我們知道蓓基不能依靠任何人,沒人可以幫她,她的生活只能靠自己打拼。
驛馬車到站了,渾身淋透、疲憊的蓓基下了車,車夫把她的行李——那件破舊的行李箱,扔下馬車,行李箱濺滿泥污。蓓基提著裙角、拖著行李走在泥濘的路上的背影預(yù)示著她不屈的精神。
在雇主畢脫·克勞雷爵士家中,蓓基展示了她出眾的才華。她教兩位小姐鋼琴、繪畫、唱歌和法語,得到他們的尊重和愛戴。在克勞雷爵士的姐姐要來做客時,她也展示了出眾的理家才能,把原先骯臟雜亂的家打理得窗明幾凈、整齊協(xié)調(diào)。這些品質(zhì)吸引了克勞雷爵士,以至于在他夫人去世后向蓓基求婚。面對如此尷尬的場面,蓓基只能如實相告,她已與羅登結(jié)為夫婦。在小說中,薩克雷仔細描寫了蓓基的懊惱,因為她錯過了一步登天、成為上流人物的好機會。在電影中,從蓓基的臉上,我們看到的是對克勞雷爵士的歉疚,對如此巨大誘惑的平和相對,沒有絲毫的悔意,有的仍然是那份堅定、自信,及其對未來的憧憬。
接下來,羅登失去了對姑姑財產(chǎn)的繼承權(quán),失去了對克勞雷爵士財產(chǎn)的繼承權(quán),夫婦兩人一無所有,但他們有的是對愛情的執(zhí)著和對新生活的向往。當(dāng)蓓基告訴羅登自己懷孕的消息時,兩人的欣喜讓我們覺得溫暖。當(dāng)羅登即將前往前線時,他把自己的所有交代給蓓基,蓓基的眼里全是不舍和愛戀。他們的愛情不是以金錢和地位為基礎(chǔ)的,是建立在彼此的愛的基礎(chǔ)上的。在隨后的生活中,他們面對種種困境,時常因交不起房租而被掃地出門,但兩人沒有爭吵與埋怨,有的是理解與支持。電影的這種處理讓人耳目一新。
小說中的蓓基是不看重友誼的,友誼只是小說中蓓基爬向上流社會的梯子。電影中,蓓基極其珍視和艾米麗亞的友誼。在離開艾米麗亞家時,蓓基把爸爸唯一留給自己的一幅畫送給了艾米麗亞。當(dāng)告別時,蓓基笑著安慰艾米麗亞不要為她擔(dān)心,因為她“更愿意坐在馬車外面”。艾米麗亞爸爸破產(chǎn)后,蓓基在羅登的陪同下去看望艾米麗亞,看看能否幫忙。當(dāng)喬治想與她私奔時,蓓基堅決不予理睬。為了艾米麗亞的健康和今后的生活,蓓基對艾米麗亞隱瞞了此事。當(dāng)喬治與羅登隨大軍開赴前線,懷孕的蓓基放棄了羅登為她買來的唯一的撤離的機會,冒著生命的危險照顧艾米麗亞。要不是真正的友誼,誰會做到這樣?后來,蓓基看到艾米麗亞為了喬治而再次拒絕杜賓上校的愛意即將失去真正的愛情時,向艾米麗亞說出了真相,揭露了喬治的真面目,因此艾米麗亞才獲得了真正的愛情。
小說中的蓓基是個只顧追求自己享樂的人。雖然身為人母,但從未盡過母親的義務(wù)。她將自己的兒子長期寄養(yǎng)在鄉(xiāng)下的保姆家里,從不探望,還經(jīng)常拖欠贍養(yǎng)費。電影中,蓓基獨自一人漂泊在德國,約瑟來看望她,談及到她的兒子,蓓基眼里充滿了驕傲與自豪,但也有痛苦與失落。她不能探望自己的兒子,因為擔(dān)心自己的出身和名聲會有損兒子的尊嚴。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母親的愛子之心,“不探望”正是這位卑微的母親能為自己兒子所做的一切。
看完電影版的《名利場》,我有種恍惚的感覺。小說中的蓓基和電影中的蓓基交替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小說中的蓓基對朋友無情、對愛人無義,是可恨的、可鄙的、可笑的;電影中的蓓基是愛憎分明、有良心的,是可愛的、可敬的、可佩的。更令她光彩照人的是在任何逆境前都安之若素,如大雨中安坐在沒有篷的馬車的時候,被老處女掃地出門的時候,艱苦謀生時見到故人的時候……
電影鏡頭飛快地閃過,我們又一次看見了蓓基的那只熟悉的破舊的行李箱。它和蓓基一起顛簸在大象背上。我們不確定蓓基未來的歸宿,我們不知道蓓基的生活是否從此會陽光燦爛,但我們敢肯定的是,蓓基永遠不會屈服,不會被生活打倒,她將永遠是那個堅強、自信、樂觀的精靈,永遠笑對一切。
[1]Sanders,Andrew.The Short Oxford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Thackeray,William.Vanity Fai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劉炳善.英國文學(xué)簡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
[4]邵錦娣,白勁鵬.文學(xué)導(dǎo)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