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重母 謝祥娟[上海大學文學院, 上海 200444]
漢代是儒家倫理哲學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儒家倫理學說已不再是一般的學術即子學,而且已成為了與政治緊密結合的官方哲學,奠定了在此之后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地位;儒家早期提出的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則,此時已演進為龐大而嚴密的三綱五常道德規(guī)范體系;儒家早期探討的一些倫理道德的理論問題,這時已變成了政治上的權威原理和人們社會生活中普遍的行為準則?!雹僭谶@種時代背景的影響下,作為儒家思想的忠實追隨者,劉向在其主要作品《說苑》中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儒家倫理思想。
《說苑》前兩卷即《君道》《臣術》,可見劉向對君臣關系的重視,《說苑》其他各卷中,也多次表現(xiàn)了劉向的君臣觀。
在《說苑》中,劉向認為,最好的君臣關系應該是君惠臣忠,君主應仁慈待下、施恩惠給臣子,臣子也應忠誠于君主,當然,站在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上,他首先強調的是要維護君主的權威。卷十六《談叢》第三十四章,“冠雖故,必加于首;履雖新,必關于足。上下有分,不可相倍?!庇谩肮诼摹眮肀扔鳌熬肌?,在形象的比喻中確定了君尊臣卑的基本觀念。同時,引用荀子的話,“少事長,賤事貴,不肖事賢,此天下之通義也”(《臣術》),把這種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作為“天下之通義”固定了下來。在充分強調君主權威的基礎上,由于西漢后期的社會政治危機,他也看到了群臣百姓是維護君主統(tǒng)治的根本,他在卷三《建本》中提出“君以臣為本,臣以君為本,父以子為本,子以父為本,棄其本者,榮華槁矣”?!斑@是對西漢晚期皇帝懦弱無能及其所代表的黑暗政治的批判,也是皇權在外戚、宦官挾持下有所削弱的反映。”②
“忠君”是劉向對臣子的要求,但他不提倡愚忠,相反,他認為君臣關系是相互的,君臣雙方都負有道德責任,“君不能賞無功之臣,臣不能死無德之君”(《談叢》)。認為那些因昏庸無能,荒淫無恥而招來殺身之禍的君主是自取滅亡,死不足惜;對那些不聽臣子勸諫而落難的君主可以“有難不死,出亡不送”(《臣術》),反映了臣子具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他強調“君臣相與以市道接”(《復恩》),說明君臣之間是一種互惠互利的買賣關系,人臣對君主沒有絕對的隸屬關系,完全可以“三諫而不用則去”(《正諫》)。對那些處在亂世,面對昏君仍然強行勸諫而犯下死罪的臣子,劉向認為是“傷其天性,豈不惑哉!”(《雜言》)
劉向是皇室成員,他是維護皇權的。但是,他認為國君的利益與國家社稷的利益并不總是一致的,當二者發(fā)生沖突,國君的行為危害到社稷利益時,劉向認為臣子應從社稷利益出發(fā),顧全大局,而不應盲目順從君主的命令,這是劉向具備以上君臣觀的根本原因。從這一點講,劉向比那些一味宣揚君權至上的思想家們要開明得多。
對于父子關系,劉向在《說苑》中認為應該是父慈子孝,而“孝”又是主要的?!督ū尽返谒恼乱每鬃又?,“人之行莫大于孝”,表明了“孝”在劉向心目中的地位。此章后文又云“孝行成于內,而嘉號布于外。是謂建之于本,而榮華自茂矣”。將“孝”提升到立人的根本高度,更是確立了“孝”的權威性。
關于父子之道,《說苑》中有具體地說明:父道“竦焉實而仰”;子道“勃焉實而俯”(《建本》)。父母的形象是高聳挺拔的,子女的形象是低矮茂盛的,這意味著子女在父母面前應是畢恭畢敬、言聽計從的。一個“仰”,一個“俯”,更加形象地揭示出父子之間好似上下級的關系。
《建本》第五章通過子路的話指出,“二親之壽,忽如過隙……賢者欲養(yǎng),二親不待”,告誡世上子女應“不擇祿而仕”,及時贍養(yǎng)孝敬父母;第七章,“曾子蕓瓜而誤斬其根”的故事,引出孔子的一番教誨,“殺身以陷父不義”是子女最大的不孝;第八章講到父母發(fā)怒時子女的三種表現(xiàn):“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見于色,深受其罪,使可哀憐,上也;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見于色,其次也;父母怒之,作于意,見于色,下也?!薄墩f苑》中贊賞的是第一種表現(xiàn),父母對子女發(fā)怒是希望子女改正錯誤,而子女懂得反省和悔悟就是對父母一片苦心的回報,是另一種形式的“孝”,第二、三種表現(xiàn)與孝道就有差距了。
劉向如此重視“孝”,是與整個漢代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一致的。在漢代,“孝”被認為不僅能夠調節(jié)家庭內部關系,而且能夠調節(jié)國家和社會的所有人倫關系。所以,漢代宣布以“孝”治天下,不孝不僅要受到道德譴責,而且還會受到法律的懲處。在這樣的背景下,劉向強調“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眾所周知,義利關系是倫理學的重要問題,歷來為各家各派所關注?!墩f苑》中沒有探討義利關系問題,而是用“德”代“義”,集中闡發(fā)了劉向的德利觀。
首先,劉向是儒家思想的忠實繼承者和發(fā)揚者,他從儒家傳統(tǒng)的反功利傾向出發(fā),重德輕利,“故天子好利則諸侯貪,諸侯貪則大夫鄙,大夫鄙則庶人盜,上之變下,猶風之靡草也。故為人君者,明貴德而賤利以道下”(《貴德》)。明確指出,希望君主貴德賤利來引導民眾。
在《說苑》中劉向指出,追求利祿不但損害一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甚至會危及一個人的生命安全,“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為善德者,利,敗之也”(《貴德》)。這說的是利會妨礙人們善德的形成;“故共工、歡兜、符里、鄧析其智非無所識也,然而為圣王所誅者,以無德而茍利也”(《貴德》)。這是說,沒有道德的約束,一味去追求私利,勢必會招來殺身之禍。所以,《說苑》中多次出現(xiàn)“修德”、“修身”、“修行”一類的條目,目的就是希望人們加強道德修養(yǎng),用以約束指導自己的行為。
其次,劉向也清楚地認識到“利”作為物質范疇的決定作用,在《說苑》中有很多關于“利”的論述,打破了孔孟“罕言利”③的傳統(tǒng)。
在治國策略方面,《說苑》中多次提出要富民、利民,“政在使民富且壽”(《政理》);“‘治國之道,愛民而已?!唬骸異勖袢艉??’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敗……’”(《政理》);“子貢問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保ā督ū尽罚┻@些都充分說明,劉向看到了物質文明的決定作用,撇開物質基礎,任何道德教化都會失去存在的保障。
在君臣關系方面,劉向認為二者之間也是用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君臣相與以市道接,君懸祿以待之,臣竭力以報之。逮臣有不測之功,則主加之以重賞,如主有超異之恩,則臣必死以復之”(《復恩》)。在前面“君臣觀”的論述中已經(jīng)指出,劉向認為最好的君臣關系應該是君惠臣忠,這是出于道義的考慮。但是在法家思想的影響下,在對社會現(xiàn)實做出深刻思考的基礎上,劉向也清醒地認識到了“利”在君臣之間所起的作用。
《尊賢》第三十二章講的是“諸侯舉兵以伐齊”的故事。齊王非??只?,召集臣子為他出謀劃策。博士淳于髡以“鄰人祠田”之事作比,認為君主要想使臣下竭盡全力為自己出力,就必須給臣下相應的報酬。于是,齊王就立他為上卿,賜給他千金和百輛戰(zhàn)車,這樣,他才與齊王討論抵制諸侯侵伐的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很快就退兵了。很明顯,在促使諸侯退兵這件事上,齊王賜給淳于髡的爵位和利祿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故事再一次證明了人人都有求利之心,在某些場合下,利益的作用是事半功倍的。
總之,在德利觀的問題上,劉向比孔孟有進步之處:他雖然強調德重于利,但他沒有夸大道德的作用,而是認識到了道德原則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可以說,他是既重德又重利。這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其實,這是由劉向的主觀思想與客觀現(xiàn)實的矛盾造成的。劉向是西漢大儒,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他自然是重德輕利,這是出于他內心意愿的選擇。但從古至今的客觀現(xiàn)實使劉向深刻地意識到,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定的財富、權勢做保障,即使他品德多么高尚,可能也不會大有作為,只能獨善其身罷了。所以,劉向在德利觀上最終選擇了二者并重,這可以說是一種無奈之舉。但劉向強調追求利益時應“由其道,遵其理”(《立節(jié)》),也就是期望用道德來衡量利益是否可取,表現(xiàn)了高尚的節(jié)操。
在人性論的問題上,先秦儒家內部存在幾種不同的看法??鬃訉θ诵运劜欢啵皇翘岢隽恕靶韵嘟?,習相遠也”④這一命題,對人的先天本性如何,沒有做出具體回答;孟子主張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
劉向在人性問題上的觀點與上述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頗為不同,但又有聯(lián)系。他認為,人的先天本性無所謂善惡,善惡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后天形成的。他說:“人之善惡,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修文》)即善惡的形成是后天教化和環(huán)境影響的結果。劉向這一觀點是對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之說的發(fā)展。
既然人性善惡是后天作用的結果,也就是習善則善,習惡則惡。那么,在人性的塑造上,如果要想獲得善性,就必須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貴德》第二十五章又云:“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边@表明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人人都渴望提升道德修養(yǎng)。這種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為善性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接下來,就是談如何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問題了。
《說苑》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出“修養(yǎng)”的概念,但多次出現(xiàn)“修身”、“正行”、“修德”、“修行”等概念,而這些概念實質上也都是講道德修養(yǎng)的問題。究竟怎樣才能提高修養(yǎng)呢?《說苑》中提出的辦法是“學”。所謂“凡善之生也,皆學之所由”(《雜言》),就是對“學”的肯定。
卷三《建本》比較集中地探討了“學”的問題?!肮噬撇闹渍?,必勤于學問,以修其性”,這是說,對于聰慧通達的人從小就應為其擇師進行學習,以修養(yǎng)他的心性;“子思曰:‘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卑褜W與礪同提,也就是將學也看成了一種工具,而它的作用則是增進才智;第十六章直接指出,國君應該學習《春秋》,以《春秋》為鑒,戒驕戒傲,勵精圖治,以確保自己的國家長治久安。
《說苑》中如此強調學,而具體是學什么呢?《反質》第二十四章記載:
子貢問子石:“子不學《詩》乎?”子石曰:“吾暇乎哉?父母求吾孝,兄弟求吾悌,朋友求吾信。吾暇乎哉?”子貢曰:“請投吾《詩》,以學於子?!?/p>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所謂的“學”就是學習孝、悌、信等儒家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
第二十五章:
公明宣學于曾子,三年,不讀書。曾子曰:“宣而居參之門,三年不學,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學?宣見夫子居宮庭,親在,叱咤之聲未嘗至于牛馬;宣說之,學而不能。宣見夫子之應賓客,恭儉而不懈惰;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見夫子之居朝廷,嚴臨下而不毀傷;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說此三者,學而未能。宣安敢不學,而居夫子之門乎?”曾子避席謝之,曰:“參不及宣,其學而已?!?/p>
由此可見,《說苑》中所說的“學”,除了學習《詩》《書》等古代基本文化知識外,還要學習儒家傳統(tǒng)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一些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以及居家在外的行為舉止等。通過學習這些內容,人們才能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性情,具備高層次的道德素養(yǎng),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人性論和道德修養(yǎng)的問題上,劉向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一套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表現(xiàn)出劉向思想的縝密性和邏輯性。
另外,卷十七《雜言》第十七章還引用孔子的話交代了“學”的目的:“故學者,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也,憂而志不衰也,此知禍福之終始而心不惑也?!睂W習不是為了富貴通達,而是為了在理想得不到實現(xiàn),才能不能用于世時不困頓、不消沉,認準道路繼續(xù)奮斗。所以他接著告誡君子:“疾學,修身端行,以須其時也?!毕M觽冏ゾo時間學習,修養(yǎng)身心,端正品行,等待時機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綜上所述,劉向就是希望人們通過學習懂得做人的道理,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最終達到道德和人格的完善。
① 陳谷嘉:《儒家倫理哲學》,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頁。
② 祝瑞開:《兩漢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37頁。
③④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2版,第86頁,第1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