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先生執(zhí)政期間,正是臺灣經濟起飛的時候,對于如何在發(fā)展與穩(wěn)定間取得平衡,經濟學者間亦有不同意見。經國先生的做法是:連續(xù)約見各派經濟學者,每個人一見就是一到兩個小時,而且不止一次;進行很深入的對談,不是摸摸頭,而是透過不同意見的交叉比對,他自己已對各種做法的可能影響了然于胸。最后再找相關部會擬定政策,拍板執(zhí)行。
為了油價問題,經國先生對我說過一句話,后來成為我做臺灣省省長的施政指導原則,“政府不要跟民眾斤斤計較”。他常說,他不是經濟專家,但他能了解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真心誠意、自然平實,這是經國先生的政治標志。他每周都會撥一個下午的時間,與“行政院長”孫運璇與俞國華充分交換意見,將上周的問題與下周的議題詳細討論,溝通有了共識后,這個政策才會出臺,所以很少有朝令夕改的狀況發(fā)生。關鍵時刻,他才會親自出面召集核心財經官員會談,參加的有“行政院長”、財經首長,會后一定有重要宣示、指示方向和原則,至于實施的細節(jié),另由主管機關發(fā)布,權責分明。經國先生下鄉(xiāng)探訪,從不在現(xiàn)場宣布政策和措施,一定回到臺北后,由相關單位宣布改革的新做法。但大家都知道,這是他的下鄉(xiāng)成績單。經國先生也不會只偏聽高層官員的意見。有一次政策決定改革以肥料換谷,他到民間時常聽到農民反映,對政府多年來的這項政策感到不滿。他就先找“行政院”研考會組成項目,到民間普查民情,并檢討制度的缺失。
經國先生一直記得上?!按蚶匣ⅰ钡慕涷?,那是他一生難忘的痛苦教訓。他經常強調:“改革要兩面作戰(zhàn),比革命還難得多?!彼f過,當年上海報紙一漲價,就代表物價堤防破了,隨之物價飛漲,根本擋不住。所以他主政期間,對民生基本物價的穩(wěn)定,特別是米價、油價,非常重視。在臺灣經濟改革的過程中,他一直很廣泛地傾聽各方意見,維持著發(fā)展與穩(wěn)定間的平衡,小心拿捏其中的分寸。經國先生篤信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堅守著民生主義均富的理想,所以一方面開放市場經濟與自由貿易,另一方面卻不準民生必要的物資掌握在財團手中,水、電、油、交通、金融、煙酒等,均透過國營事業(yè)嚴格控制價格。
經國先生很清楚,谷賤傷農,谷貴傷民,所以,他透過“稻米保證收購價格”來保障農民收入,同時用農產品平準基金等措施,因應國際糧價波動,平抑島內糧食價格。中國征了幾千年的田賦,也在經國先生“行政院長”任內停征,用以照顧農民。
外界談“臺灣經濟奇跡”多半只講經濟成長這部分。但真正的“奇跡”,是既能經濟成長,同時又讓人人賺到錢,注意到“均富”。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能同時讓人均所得增長12倍,但貧富差距卻能限縮于8%。這代表著經濟成長的果實是由全民共享的,財富不是集中于少數(shù)人手中的,這更是“均富”理念的徹底實踐。
經國先生所主導的這一段臺灣經驗,至今仍被臺灣人民津津樂道?!芭_灣錢,淹腳面”這句俗諺,便是形容當時臺灣的普遍富有。這一經驗,可以稱之為“臺灣特色的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