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西洋月刊》8月8日文章,原題:中國和乒乓球:冠軍依舊在,熱度在減少 一個不再那么孤立且日益走向世界的中國,或許正在遠離乒乓球。這一體育項目因毛澤東的“乒乓外交”聞名,曾是巨大民族自豪感的源泉并令人著迷。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乒乓球一直是中國非正式的全民運動。在中國崛起很早以前,它就帶給數(shù)百萬中國人一種民族自豪感和威信。由此激發(fā)的全國風靡熱潮讓這項運動堪稱中國的“超級碗”。
但今年乒乓球沒能引起同樣的緊張和激動。隨著推動其流行的民族主義情緒減弱以及中國增加對外界關(guān)注,越來越具備全球觀念的民眾正愈發(fā)關(guān)注西方運動項目。中國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邊緣國家。那么中國體育為何還要專注于一個邊緣項目呢?
乒乓球在中國的歷史極具象征意義,時常在國家命運中起到直接作用。二戰(zhàn)后,剛剛從屈辱中站起來的中國從帝國主義列強那里引入這項運動。1959年,中國贏得首個世界冠軍。中國在國際賽場上擊敗日本,象征性地回擊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殘忍侵略。中國乒乓球最著名的時刻或許要數(shù)莊則棟向美國運動員科恩伸出援手的瞬間。然而,同樣還有非政治的因素促成乒乓球的流行。在狹窄的城市和貧窮的農(nóng)村地區(qū),水泥球臺和板磚球網(wǎng)可謂無處不在。學生和老師、爺爺和孫子、領(lǐng)導和工人都在一起玩。在一個充斥著階級或政治派別的社會,乒乓球臺儼然成為平衡器。
有人說,球員進中國國家隊比贏奧運會還難。在倫敦,中國再次統(tǒng)治乒乓球項目。但北京奧運會后,乒乓球比賽收視率開始下滑,2009年世乒賽收視率僅0.5%,遠低于2007年的5%以上。
“看乒乓球賽就像看一部播了53年的電視連續(xù)劇。”一名中國專欄作家抱怨說。在微博上,人們將乒乓球稱為中國的“孤獨國球”。“麻將牌應該被列為奧運項目,起碼能多吸引幾十億觀眾吧。”一名網(wǎng)友開玩笑說。乒乓球受歡迎程度降低的印象隨處可見,尤其在年輕人中間。曾經(jīng)的“全民運動”正逐漸成為老年人的休閑活動。(作者海倫·高,易水莟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