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杰 佟守正 李旭業(yè) 楊建宇 劉 通
(齊齊哈爾大學,齊齊哈爾,161006)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 (齊齊哈爾大學)
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是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重要的植物之一,也是扎龍濕地挺水植物的優(yōu)勢種。蘆葦亦能生長于潮濕及旱地之上,但因生境條件的差異,其生長狀態(tài)具有較大的可塑性,這種可塑性蘊藏著重要的生長與物質分配策略[1]。蘆葦濕地被認為是生產力最高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2]。由于蘆葦自身的經濟價值和生態(tài)價值,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對其已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從器官的形態(tài)結構、個體的生物生態(tài)學特性、生理生化特征、種間競爭、蘆葦濕地植物多樣性到蘆葦濕地的生態(tài)效應等都有較多報道[3]。目前對蘆葦生物量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與機制雖有報道,但在不同地區(qū)、不同尺度上的研究結果也存在差異[4-6]。扎龍濕地隸屬于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擁有我國面積最大、相對原始和完整的淡水蘆葦沼澤濕地[7],由于上游截留、農業(yè)灌溉等人為影響,扎龍濕地水資源嚴重缺乏,濕地退化現象比較嚴重[8],蘆葦濕地面積不斷萎縮,對蘆葦的生長狀態(tài)和產量產生了嚴重影響。對扎龍濕地蘆葦的研究限于生理生態(tài)、生態(tài)補水及形態(tài)結構等方面[9],對扎龍濕地蘆葦種群生長特征及多樣性等問題的研究未見報道。作為扎龍濕地水生植物優(yōu)勢種之一的蘆葦,其生長態(tài)勢對于濕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狀況有直接的指示作用。對區(qū)域優(yōu)勢物種的種群生長特征進行研究,有利于準確地評價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現狀及生產力和碳收支狀況。本研究基于2007—2010年生長季扎龍濕地蘆葦野外調查資料,分析蘆葦個體生長指標和生物量等動態(tài)特征及物種多樣性變化,揭示蘆葦種群對水深梯度變化的反應,為今后蘆葦濕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以蘆葦沼澤為主的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的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黑龍江省西部地區(qū)烏裕爾河下游,在齊齊哈爾市東南郊,林甸縣西南和泰康縣西北交界地帶。地理坐標為123°47'~124°37'E,46°52'~47°32'N,海撥 143 m,南北長65 km,東西寬37 km,總面積21萬 hm2,其中蘆葦沼澤面積約10萬hm2,棲息著以鶴類為主的眾多水禽。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使其成為東北地區(qū)重要的鳥類繁殖地和棲息地,在世界鶴類保護及濕地保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研究在扎龍保護區(qū)局址南進行。從西北向東南共選擇了10個樣方(2009年后有3個樣方因施工終止調查),每個樣方為1 m×1 m,樣地信息見表1。
表1 樣地基本信息
監(jiān)測時間在2007—2010年的5—10月,每月調查一次。監(jiān)測要素包括樣方水深、蘆葦密度、株高(每個樣方中測量10株)、生物量。其中生物量的測定在每個樣方外隨機取蘆葦20株,以平均單株質量乘以密度得到樣方內的地上生物量,生物多樣性中調查每個樣方的植物種類數量。
運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檢驗不同時期、不同水深條件下各指標之間的差異;運用Z-BioD v1.0(β多樣性計算)分析多樣性。
調查區(qū)內各樣方2007—2010年4 a的水深變化如表2。樣方101—103為潮濕無積水,由樣方104到樣方110間水深呈逐漸增加趨勢;4 a中2009年的水深最大,在37~62 cm,平均高于其他各年14~32 cm,2010年8月的水深在20~41 cm,4 a中8月份水深的大小依次為2009年>2010年>2007年>2008年。
表2 調查區(qū)的水深變化 cm
比較歷年8月份的株高(表3),2010年的株高除106號樣方外,其他各樣方在4 a中都是最高的,與2007年、2008年比差異極顯著(P<0.01),表明2010年的20~41 cm的水深范圍較適宜蘆葦的生長。生長季內,各樣方蘆葦株高變化規(guī)律基本一致,5月到6月間株高增長迅速,8月末達到最大值,9月株高略有下降(表4),下降原因是由于氣溫下降,葉尖、莖尖枯萎脫落造成的。
表3 2007—2010年歷年8月份各樣方蘆葦株高、密度和生物量
表3可見,歷年8月份各樣方蘆葦密度變化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密度與水深間無相關性(r<0.3,P>0.05。2010年生長季蘆葦密度變化如表4。109號的密度在各時間段都較大,總體看各樣方在7月有一峰值,最高密度達784株/m2,7月的水深在20~30 cm左右,在9月有一小峰,除106和104號外,其他各樣方蘆葦的密度在8月都有所下降,9月略有上升,這可能是由于蘆葦種群的自然疏密作用。蘆葦基徑從5月到8月逐漸增加,9月開始減少(見表4),并沒有表現出與水深之間的明顯的相關性。
表4 2010年蘆葦株高、密度和基徑的動態(tài)變化
由表3可見,2010年各樣方的生物量均高于其他3 a的生物量(P<0.01)。2010年的積水在20~41 cm,2009年的積水在37~62 cm,而2008年的積水在6~31 cm范圍內,表明蘆葦光合產物的積累有一個適宜的水深范圍。從4 a的觀察結果看,認為適宜的水深范圍是20~40 cm,在這一水深范圍內有最大的生物量。以2010年為例,水深在35 cm左右時生物量最大為3 828 g/m2;而2009年最大生物量出現在水深37 cm的104號樣方內,為2 514 g/m2;105—108號樣方的生物量在1 100~1 780 g/m2,其水深范圍在37~55 cm;109、110號樣方水深在50~62 cm,其生物量只有450~750 g/m2,認為蘆葦的生物量變化在0~62 cm的水深范圍呈現單峰趨勢;在水深35 cm左右時,蘆葦的生物量出現明顯的峰值。扎龍濕地的蘆葦生物量較高,這主要與扎龍濕地所處的緯度位置引起的水熱條件等有關,同時近年的濕地補水起到了一定的恢復作用,說明扎龍濕地恢復及保存較好,與其他地區(qū)相比比較成熟,有較好的初級生產力。
植物多樣性調查結果顯示:主要的植物種類有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寸草(Carex duriuscula)、烏拉草(Carex meyeriana)、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貍藻(Utricularia vulgaris)、鵝絨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異枝貍藻(Utricularia intermedia)等。表5表明,各相近樣地間的Sorensen多樣性指數值呈現大于不相鄰樣地間值的趨勢,由于水環(huán)境梯度的逐漸變化,各調查樣地植物種類也發(fā)生變化。樣地101、102與109、110號樣地相似性指數的Sorensen值為0.17,說明距離越遠的β多樣性指數越小,但并不為0,表現出逐步過渡并有些交叉的物種,只是共有的種類數少,相似性程度比較低,反映不同水深環(huán)境梯度下植物生境的異質性顯著。101和102之間、103和104之間Sorensen值達到0.8以上,說明群落結構較接近,相似性較好。扎龍濕地存在明顯的環(huán)境梯度變化,隨著水深的增加,物種間存在明顯的替代關系,物種的生態(tài)替代現象,體現在不同帶間共有種的作用上。共有種作用的不同,導致了群落結構、功能的差異和群落優(yōu)勢種類型的差異。β多樣性中的cody值越小,表示群落間越相似,而樣地距離越遠cody值越大,群落間差異性就越大[10]。表6顯示,cody指數隨著水深遞增變化呈逐漸降低趨勢,相似環(huán)境如101—103間,以及106—110間的cody值較小,即群落間的差異較小,這也與Sorensen值反映的結果一致。
表5 各樣地間物種相似性指數Sorensen值
表6 蘆葦群落沿環(huán)境梯度的替代速率cody值
蘆葦的平均株高、生物量、基徑在一個生長季內呈現單峰曲線,均在8月末達到最大值;2010年蘆葦的生物量較大,與其他3 a間差異極顯著(P<0.01),介于1 591~3 828 g·m-2。2007—2010 年各樣方蘆葦的平均生物量分別為790.83、1 399.19、1 446.90、2 460.67 g·m-2,生物量大小順序依次是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10年的株高在4 a中也是最大的,與2007、2008年比差異極顯著(P<0.01);2007—2010年各樣方蘆葦的平均株高分別為 164.74、186.37、175.71、192.81 cm,株高大小順序依次是2010年>2008年>2009年>2007年;20~40 cm的水深范圍較適宜蘆葦的生長。
蘆葦的密度變化在各年及各樣方之間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即呈現無規(guī)則型,并不是隨水深的增加而增加或降低,而是隨生長狀況蘆葦種群進行自然的疏密調整。
扎龍?zhí)J葦生境存在明顯的環(huán)境梯度變化。隨著水深的變化,物種間存在明顯的替代關系,物種的生態(tài)替代體現在不同樣方間共有種的作用上。各相鄰樣地(不同水深)間的Sorensen多樣性指數值呈現大于不相鄰樣地間的值,進一步得出扎龍濕地存在著旱生植物向水生植物轉換的過渡地帶。cody指數值也支持旱生環(huán)境植物群落間相似性程度較小,而長期積水環(huán)境的植物群落之間相似性程度較大。
致謝:感謝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王文鋒副局長對野外調查給予的大力支持。
[1]王丹,張銀龍,龐博,等.蘇州太湖濕地蘆葦生物量與水深的動態(tài)特征研究[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10,32(7):49-54.
[2]趙平,葛振鳴,王天厚,等.崇明東灘蘆葦的生態(tài)特征及其演替過程的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7(3):98-112.
[3]楊允非,李建東.松嫩平原不同生境蘆葦種群分株的生物量分配與生長分析[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3,14(1):30-34.
[4]李興東.黃河三角洲蘆葦種群高度和地上凈生產量生長季動態(tài)[J].生態(tài)學雜志,1991,10(2):16-19.
[5]張淑萍,王仁卿,張治國,等.黃河下游濕地蘆葦形態(tài)變異研究[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03,27(1):78-85.
[6]賈慶宇,周莉,謝艷兵,等.盤錦濕地蘆葦群落生物量動態(tài)特征研究[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06,22(8):25-29.
[7]黃璞祎,于洪賢,柴龍會.人為補水對扎龍濕地蘆葦生長的影響[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11,39(1):38-40.
[8]佟守正,呂憲國,蘇立英,等.扎龍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化過程及影響因子分析[J].濕地科學,2008,6(2):179-184.
[9]張愛勤,高美玲,趙宏.扎龍濕地蘆葦生長與水因子關系的研究[J].黑龍江環(huán)境通報,2005,29(4):29-30.
[10]Kohf P,Gaston K J.Latitudinal gradients in diversity:real patterns and random models[J].Eeography,2001,24:34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