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比基尼不是小到能穿過一枚戒指,它就不叫比基尼。
——“比基尼之父”Louis Reard
比基尼的發(fā)明者是法國設計師Louis Reard。但嚴格來說,他只能算是現(xiàn)代比基尼的發(fā)明者,因為比基尼的圖案早已見于公元前1600年的壁畫。不過,自從有了比基尼,世界從此變得有那么一些不一樣了。
比基尼的由來:一場核試驗
1946年,太平洋上的馬紹爾群島,有一座小小的環(huán)礁名叫“比基尼”。
那是6月30日,一朵沖天的磨菇云升起,頃刻間海水成柱,沖向高空1000多米———那是和平時期的第一顆原子彈。如果沒有18天后法國設計師Louis Reard的驚人之舉,“比基尼”在英語里的意思,大約也只取原子彈爆炸“轟動效應”的字面意義。
但是汽車技師Louis Reard自從繼承了老媽的內(nèi)衣店后,便時不時想炮制些轟動市場的產(chǎn)品。于是,7月18日,另一枚“原子彈”在巴黎爆炸了——他推出了一款由3塊布和4條帶子組成的泳裝,并且毅然使用當時報紙的頭條標題“比基尼”來命名!像是預言自己的作品肯定會占據(jù)大篇幅報紙版面似的,Louis Reard的比基尼還特別選用印有報紙新聞的面料縫制。
這種至今仍是世界上遮掩身體面積最小的泳衣,當時僅用了不足75厘米布料,揉成一團可裝入一只火柴盒中。而當時“比基尼之父”可沒有今天這么風光,四處被模特投以白眼后,他只能花錢雇了位脫衣舞女米查爾·伯娜蒂妮。伯娜蒂妮小姐雖然職業(yè)素養(yǎng)不錯,然而在巴黎一家游泳池邊,第一次在大庭廣眾之下穿上比基尼,并任云集而來的記者拍照時,照樣還是有點戰(zhàn)戰(zhàn)兢兢。現(xiàn)場更是一片混亂,尖叫聲此起彼伏,有人因受不了刺激,當場暈了過去。
不過事實證明,她的努力是有收獲的。據(jù)說這名籍籍無名的舞女在之后一生中,被5萬名男人求過婚!
比基尼“成全”了愛游泳的女人
之所以美國與法國都要大張旗鼓地為比基尼慶生,那是因為這種衣不蔽體的泳裝非但解放了游泳池與海灘邊的女性,也使裸露成為日漸被世界所接受的趨勢。正如牛仔褲當年被視作新一代人類的基本符號,比基尼的誕生也改變了世界的大眾文化。
翻開女性泳裝的發(fā)展史,20世紀以前的泳裝雖不斷有變革,終究以遮蓋全身的皮質(zhì)面料為主——想想看,早生幾百年的女人就只能穿著皮衣下水游泳。更慘的是,她們還要在泳裝下穿一種有袖子和護腿的連體編織服,頭上要戴泳帽,腳上還要穿類似芭蕾舞鞋的系帶拖鞋!
1907年,一名澳大利亞女游泳選手只因穿了一件連體泳裝便遭到逮捕!而1946年比基尼誕生后,情況也沒有好到哪里去,連愛領(lǐng)風氣之先的好萊塢都對此大皺眉頭。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等國禁止本國出現(xiàn)比基尼式服裝;法國比阿里茨市市長則規(guī)定禁止穿比基尼的人出現(xiàn)在當?shù)睾┥稀?/p>
關(guān)鍵時刻,是夢露拯救了比基尼。在她扶搖上位的過程中,比基尼開始漸漸被美國人所接受。以至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的海灘已成為人人鐘情和向往的地方,因為那里不僅有海灘陽光,還有隨處可見的比基尼。而直到此時,比基尼的誕生地歐洲才迎頭趕上,碧姬·巴鐸的《穿比基尼的姑娘》在法國上映,比基尼終于也成為了時髦的裝束。到1969年,美國《生活》雜志已經(jīng)出專題介紹比基尼泳裝,此時比基尼的負面形象已經(jīng)消失。而據(jù)最新統(tǒng)計,英國女性每年在比基尼泳裝上的消費大約是4500萬英鎊,法國的比基尼泳裝銷量大約占了女性泳裝市場的一半。
隨著比基尼最終不可抑制地一紅到底,這場自由與道德之間長達幾百年的斗爭終以自由獲勝而告終。而比基尼所代表的活力和自然純情的美,正越來越為人們接受。
60年過去了,對我們這些平凡的城市男女來說,比基尼就是一件普通的泳裝。如果你去海邊度假卻不帶至少一套比基尼,對不起,你真的“out”了!
小小幾寸布料,確實并沒有多大改善空間。然而設計師們殫精竭慮,力求在材質(zhì)上搞出點新花樣,于是就有了這些令人尖叫的另類比基尼。
充氣比基尼
1992年,Cole公司根據(jù)“豐胸將回歸”的流行預言,開發(fā)出了可充氣的比基尼(Top Secret),這是一種胸罩內(nèi)藏有微小充氣塞、可使婦女們穿上泳衣也能修整身形的比基尼。那是全世界“排條女生”的福音。
蔬菜比基尼
2002年,英國性感小明星Traci Bingham身著一款用卷心菜制成的比基尼為善待動物組織PETA拍攝公益廣告。據(jù)該組織發(fā)言人表示,他們希望“運用這一誘人形象,打動那些狂愛肉食的人”。
選自雅虎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