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建良
(作者是青島農業(yè)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最近一段時間,在全國各地報紙“喜迎十八大”的專欄、專版、??吞乜?,圖片的拍攝和使用、版面的設計和布局,都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
2012年10月9日《新民晚報》頭版主圖用得與眾不同,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見圖1)。這是一幅在天安門廣場上抓拍的照片:一只漫步的小貓走到執(zhí)勤的武警戰(zhàn)士跟前停下了腳步,抬起頭來仰望著戰(zhàn)士,立正站立、姿態(tài)威武的戰(zhàn)士也頷首低眉與小貓對視。
重大主題如何用攝影的形式表現?一直是困擾著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的棘手問題。這幅作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方法值得借鑒。
照片拍得好,編輯用得更好?!缎旅裢韴蟆匪拈_版面,平日里頭版主圖用得不是很大,而這幅照片卻占去整個頭版二分之一高、六分之五寬的版面,已經相當具有視覺優(yōu)勢了,編輯似乎還覺不夠,又給照片包括標題和文字說明特別加了一圈兒邊框予以突出,使之成為絕對的視覺中心。編輯還給照片取了一個十分親切的名字——《你好》,既有情趣性,又有人情味,極易被讀者接受。
編輯為什么這樣青睞這幅照片呢?首先還是看重它生動形象地表現和諧社會的新聞價值。新聞價值的內容包括“重要性,及時性,異常性,情趣性,人情味”,我們的報紙長期以來重視“重要性”和“及時性”,輕視“情趣性”和“人情味”,報紙頭版的照片往往是陽剛有余而溫柔不足,缺乏能夠一下抓住讀者情感中最柔軟的那部分的照片。其實,“情趣性”和“人情味”恰好是新聞照片生命力、表現力和感染力的所在,也是實現新聞照片良好傳播效果的前提條件。
從傳播效果看,《你好》的溫馨畫面,很容易讓讀者的情感由感覺畫面的可愛,進而轉移到感知這個城市的可愛。這讓人想起早年杭州的一張照片,拍的是西湖游覽區(qū)一只松鼠在路邊的樹上覓食,甚至不躲避游人。有些外國朋友就是看了這張照片,了解到這個城市人與動物如此和諧共處,才決定來杭州旅游的。
仔細閱讀《新民晚報》的這個版面,發(fā)現這幅照片沒有作者署名。圖片說明是這樣寫的:“近日,一只小貓‘偶遇’北京天安門廣場值勤武警的一組照片走紅網絡。不少網友還為組圖配上不同版本的臺詞,其中一句‘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有忘掉你容顏’備受青睞。圖為小貓與值勤武警對視?!眻D片說明寫得輕松幽默、生動溫馨,尤其是對網友用流行歌曲歌詞對照片加的“臺詞”的直接引用,更表現出主流報紙放下身段的姿態(tài),同時也表現出編者與作者及讀者的和諧關系,這是“走轉改”帶來的直接效果——接地氣。文字說明通篇不見“揭示主題”的文字,而和諧的主題,卻通過照片、標題和文字說明,讓讀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它的存在。
天安門廣場是出攝影作品的地方,尤其是到了“宣傳會戰(zhàn)”的時候,廣場照片的見報率很高。但是,像《你好》這樣給讀者帶來豐富想象空間和回味余地,能夠撥動讀者情感,不僅作用于人的眼睛,更作用于讀者心靈的照片,還真不多見。
《深圳特區(qū)報》內頁“深入‘走轉改’ 喜迎十八大”專版,每期都有“像·圖說”“點·聚焦”“人·口述”“語·微評”這樣四個小欄目。它的亮點除貼近生活的內容以外,就是清新淡雅的欄花設計。四個欄花作為版面視覺元素,根據版面安排要求散落在不同位置。為實現良好的整體視覺效果,美編將其設計成同一種形式,即主體形象是一個仿佛用毛筆快速畫出來的開口圓兒,與每個欄目的第一個字配合,形成固定圖案。明黃色的開口圓兒“墨跡”由濃到淡,最后呈斷斷續(xù)續(xù)的筆畫痕跡,極具動感;奔放的紅色行楷大字,生動活潑,吸引視線。黃色與紅色,幾乎是所有報紙“喜迎十八大”專欄、專版的欄頭、刊頭的常規(guī)用色,多是與紅旗和黨徽相聯系,莊嚴有余,活潑不足。相比之下,《深圳特區(qū)報》的這些欄花,造型簡潔,更受歡迎。既在整體上增加了版面的可視性,又在細部上強化了版面的表現力。遠遠就看到,版面上“像”“點”“人”“語”四個紅色欄頭大字,利利落落,清清爽爽,把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欄目上來。
□ 圖1 2012年10月9日《新民晚報》頭版照片。
□ 圖2 2012年10月12日《深圳特區(qū)報》A6版“深入‘走轉改’喜迎十八大”專版內容。
□ 圖3 2012年10月1日《南方日報》“深入走轉改 喜迎十八大”攝影專版。
□ 圖4 2012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第十版。
該報2012年10月12日A6版專版的“身邊巨變之社區(qū)管理篇”,屬于“迎接十八大”宣傳會戰(zhàn)三大戰(zhàn)役——“宏觀寫理論,中觀寫經濟,微觀寫生活”中“微觀寫生活”的部分。與百姓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所有題材都可以進入這個專版,只要深入基層、下接地氣,就能采寫到鮮活的新聞,圖文配合得當,就能形成良好的可讀性。這一版的“像·圖說”欄目,組合了“鄰里互助”“科普講座”“義工服務”三個內容的三張照片,尤其是作為主圖的“鄰里互助”拍得生動親切,成為版面最搶眼的視覺亮點(見圖2)。
《南方日報》從十一長假的9月30日起,連續(xù)8天每天推出一個“深入走轉改喜迎十八大”攝影專版,生動形象、濃墨重彩地報道廣東十年來的發(fā)展變化。
從題材看,這些攝影專版的照片中有動態(tài)場景,也有人物肖像,有新聞事件,也有背景資料,內容相當豐富;從形式上看,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各種景別應有盡有,各種景別在造型上的優(yōu)勢和特點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從傳播效果上看,讀者依然還是最愛看視覺形象、愛讀圖片新聞,攝影專版無論放在哪一個內頁,都會是這期報紙中絕對的視覺中心。
八個專版中內容明顯偏向民生,9月30日的“雙節(jié)市場旺 市民口福多”、10月1日的“中秋月圓人團圓”、10月5日的“宜居城市慢生活”、10月6日的“綠道:廣東人的幸福大道”以及10月7日的“新引力:文化大戲以文‘化’人”五個攝影專版都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照片也都是攝影記者“走基層”深入生活實地抓拍的生活景象。
國慶節(jié)這一天的“中秋月圓人團圓”專版,主人公是廣州市海珠區(qū)小洲村的余姨,攝影記者以余姨中秋節(jié)一天的生活為線索,反映一個普通市民家庭生活。一組7張照片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從余姨早上買菜開始,到“一家人坐在天臺吃水果、月餅,邊聊天,邊賞月”結束。有全景的吃團圓飯,也有特寫的“余姨親手包奶奶愛吃的餃子”。而主圖是一幅中景景別的“余姨為奶奶夾了一只雞腿”,奶奶笑得合不攏嘴,婆媳關系其樂融融。而文章的結尾是余姨的小兒媳對余姨一天操勞的贊嘆。作者緊緊抓住一個大家庭中最關鍵的三代人的婆媳關系來反映他們的幸福生活。圖片的編排大小不一、錯落有致,上半部分適當留白,下半部分滿版鋪開,重心平穩(wěn)、疏密相間(見圖3)。
莊重大氣無疑是《人民日報》“迎接黨的十八大特刊”的最大特點,無論是主題策劃、稿件組織、版面編輯,其它地方報紙均無法達到其高度。
在莊重大氣中時常也會表現出細膩親切。2012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第十版“迎接黨的十八大特刊”是文明執(zhí)法專版。版面上只有兩張照片,頭條位置是一張輔圖,全國公安交警系統(tǒng)培訓交通協(xié)警員的資料照片,畫面人物很多,所占版面卻很??;主圖是7月5日拍攝的山東日照市區(qū)一普通交警冒雨指揮交通的情景,畫面人物形象只有一個,編輯卻給了將近五分之四版寬的大版面。《人民日報》版面上這樣大地使用照片也不多見。因為這張照片是作者深入現場冒雨抓拍的鏡頭,真實、自然、生動、感人,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是將“走轉改”落實到行動上的作品,形成整個版面上的亮點(見圖4)。
根據筆者觀察,全國各地報紙在“迎接十八大”系列報道中,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清晰展現了“走轉改”帶來的變化。這種變化使得報紙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越來越“易讀”“耐看”, 越來越受讀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