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富
(貴州師范大學地理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貴州貴陽550001)
根據(jù)《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guī)范》(GB 50433—2008)[1]和《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方案技術審查要點》(水保監(jiān)[2008]8號),在編制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中需對主體工程進行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第五章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評價其是否滿足水土保持要求,但如何評判,學術界至今尚無明確和統(tǒng)一的認識。筆者從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的整體需要出發(fā),對主體設計的水土保持分析評價編寫視角、內(nèi)容和過程進行探討,以期提高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寫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主體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或初步設計方案等是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計的基礎,分析評價主體工程設計的水土保持措施或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主體工程措施,目的在于界定、識別主體工程設計已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在類型、布置、范圍、標準等方面是否滿足水土保持要求,從而為水土保持設計提供措施設計基礎和依據(jù)。顯然,若主體設計人員對水土保持要求比較熟悉,又高度重視,在設計過程中全面、深入設計水土保持措施,則其設計能夠滿足水土保持需要,水土保持方案將只進行水土保持措施的補充完善即可,無需再進行全面深入設計,反之則需水土保持方案編制人員補充設計或對主體設計提出修正意見和要求。
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在水土保持方案編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應該說是整個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筆者認為在編制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中,應該高度重視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從水土保持角度認真細致地厘清工程建設區(qū)域地形地貌和擾動特點,并以此為依據(jù)分析評價主體設計能否滿足水土保持要求,為后續(xù)設計提供科學依據(jù)。
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的對象是主體設計,包括主體工程設計中的水土保持專項設計和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主體工程或措施設計。進行水土保持分析評價首先要界定工程的性質,其次是分析,最后是評價。對工程性質的界定,《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guī)范》和相關文獻已有明確的原則和界定依據(jù)[2-3],在此不再贅述,這里重點討論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的內(nèi)容和調(diào)查分析。
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從目的看,一是明確主體工程有沒有布設水土保持措施,二是看其設計的措施是否合理,能否滿足水土保持要求。有沒有布設措施比較直觀,能夠從可行性研究報告或初步設計方案中直接了解到,這也是目前方案編制中體現(xiàn)得比較好的方面,基本上都能按照技術規(guī)范和要求,界定歸納主體設計的水土保持措施,但如何對這些工程或措施進行分析評價,往往比較混亂或缺失。筆者認為,分析是基礎,評價是目的。分析主體設計,首先應該分析工程實施地點的地理環(huán)境,尤其是微地形地貌,也就是工程建設將擾動的地點究竟是什么樣的地形地貌,地表組成物質和覆被情況如何,也可以稱作水土環(huán)境識別。雖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中有專章對項目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經(jīng)濟情況進行介紹,但那是區(qū)域性、宏觀的,而每個施工地段的地形地貌和地表組成物質千差萬別,擾動后可能產(chǎn)生的水土流失方式、程度等也不盡相同。因此,進行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評價,首先要對施工地段的水土環(huán)境進行識別。工程建設擾動地表有多種方式,其中主要的、經(jīng)常性的是開挖地表,形成開挖面,但不同的地段因地形不同,所以開挖面情形也不同。若是平地,則開挖不會形成挖方邊坡,也不會產(chǎn)生填方邊坡,地表穩(wěn)定性較好,水土流失僅來源于開挖產(chǎn)生的地表裸露和松散堆積物;若是坡地,則會產(chǎn)生開挖邊坡或填方邊坡,工程建設的水土流失影響不僅有平地的情況,而且還有邊坡沖刷問題,水土保持的要求比平地要復雜得多。此外,也需要考慮原地表土地利用情況,若臨時占地區(qū)域的原地表是耕地,那么工程建設完成后應恢復為耕地(復墾),水土保持措施布設時不需布設永久性的林草措施。因此,只有對建設地段進行微地形地貌等水土環(huán)境識別,才能透徹地分析和評價工程建設的水土流失影響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性。
進行主體設計的水土保持分析,還必須分析主體工程建設擾動、破壞地表的特點和過程。工程建設活動有各自的要求和特點,有的需要開挖,有的需要回填,有的需要堆放沙石、土料等,有的則需開采沙石料等。擾動、破壞特點不同,引起的地表變形和物質結構改變情況也不同。因此,對工程擾動地表進行識別,在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評價中不可缺少。工程建設擾動地表的識別需要按單體工程進行,不能籠統(tǒng),應逐地塊、逐地段,逐個單體工程進行,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水土保持分析的要求。
根據(jù)環(huán)境識別和工程擾動識別,分析工程建設擾動、破壞地表的過程、形式和程度,有針對性地分析在這種環(huán)境條件下工程建設將引起的水土流失因素的改變,然后有針對性地分析這種環(huán)境條件和工程擾動下需要布置什么樣的水土保持措施,需要多少工程量,就成為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根據(jù)環(huán)境特點和擾動過程,提出水土保持工程或措施布設需要,既是主體設計分析評價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水土保持方案布設相關水土保持措施的依據(jù)和基礎,缺失該分析,就缺失了評判其是否滿足水土保持要求的標準。在此基礎上,將界定的主體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工程或措施與實際需要進行對比,分析評價主體設計是否滿足水土保持要求。然而,以往的規(guī)范和相關要求中沒有對此進行強調(diào),方案編制過程中也無人給予重視,導致水土保持方案的科學性難以體現(xiàn)。強化該環(huán)節(jié),對水土保持方案編制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主體設計的水土保持分析評價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分析主體設計技術文件資料,界定、提取主體設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或具有水土保持功能但不能歸為水土保持工程或措施的主體工程,然后與工程建設需要布設的水土保持工程或措施進行逐地塊一一比較,得出是否滿足水土保持要求的評價結論。
綜上所述,開展主體設計水土保持分析評價,基本內(nèi)容和步驟如下:①水土環(huán)境識別,主要是微地形地貌識別,地表組成物質和地表覆被識別;②工程建設活動擾動、破壞地表過程和特點分析,需對每個建設地塊、地段和每個單體工程進行分析;③工程建設水土保持需求分析,根據(jù)地形地物和擾動特點,分析水土保持工程或措施需求;④分析界定主體設計水土保持工程,包括主體設計的水土保持工程和具有水土保持作用的主體工程;⑤進行水土保持工程或措施“需求—供給(主體設計)”分析,評價主體設計是否滿足水土保持要求。
主體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與評價工作流程見圖1。
牛吃水煤礦工業(yè)廣場建設區(qū)位于牛吃水溝邊,牛吃水河谷呈V形,兩岸邊坡陡峻,出露地層為二疊紀的泥頁巖,具有易風化、穩(wěn)定性較差等特點。由于場地狹窄,所以工程建設需開挖邊坡,并進行大量填方。從水土保持角度看,需要采用擋土墻及護坡相結合的方式來保持邊坡的穩(wěn)定。為此,主體設計擋土墻工程量1300 m3,但只在主體總平面布置圖中標注生活區(qū)兩個平臺之間修筑擋土墻,沒有文字介紹和具體設計參數(shù);在主體設計圖中,主體設計漿砌片石護坡5347 m3,但未落實具體布設位置和面積。對比水土保持工程需求和主體設計,經(jīng)現(xiàn)場復核,主體設計的攔擋和護坡工程措施數(shù)量可以滿足水土保持要求,但需明確布設位置,補充完善斷面設計。
圖1 主體設計水土保持措施分析評價工作流程
工業(yè)廣場場地靠近溪溝,為防范洪水,主體設計沿牛吃水溪溝靠近生產(chǎn)區(qū)一側修建鋼筋混凝土擋水堤,長約500 m,墻寬4 m、高8 m,從場地西側經(jīng)過生活區(qū)、生產(chǎn)區(qū)、儲煤場一直延伸到排矸場外。根據(jù)現(xiàn)場調(diào)查復核,牛吃水溪溝來水量小,50年一遇歷史洪峰水位不超過1765 m,場地建設標高1765 m(第一階梯),因此主體設計擋墻尺寸過寬、過高,不經(jīng)濟。同時,僅在建設區(qū)西側修建擋墻,將導致洪水沖刷對岸,影響對岸居民生活,因此建議經(jīng)過行洪斷面論證后確定是否需在牛吃水溪溝對岸修建擋水堤,長度不變,同時建議主體設計通過斷面優(yōu)化、溝道疏浚從而增加溝道過流能力,減少擋墻修建高度和工程量,降低投資。
為排除場內(nèi)雨水,主體設計在工業(yè)場地邊坡腳、擋土墻下、擋水堤內(nèi)設計修建水泥漿砌片石40 cm×40 cm矩形截、排水明溝560 m,但未具體明確布局位置和各段長度。此外,主體設計還計劃在儲煤場修建直徑150 mm混凝土排水涵洞137 m,用以將沖溝來水引出場地排入牛吃水溪溝。經(jīng)現(xiàn)場調(diào)查復核,工業(yè)廣場坡面面積不大,來水不多,主體設計的場地排水措施符合實際,過水能力可以滿足場地排水要求。
根據(jù)水土保持措施界定原則,將攔擋工程、護坡工程、防洪工程和排水工程納入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體系,計列工程量和投資。
為保護環(huán)境,主體工程對場地綠化和生態(tài)恢復進行了初步設計:在通風機室、泵房及坑木加工房等高噪聲源附近種植常綠喬灌木,高矮搭配,形成一定寬度的吸聲林帶;在井口辦公樓門前及周圍人流集中的地方,應以美化、綠化與防風相結合,采用花壇綠化形式,種植女貞、梧桐等喬木,道路兩旁種植行道樹;在鍋爐房、貯煤場及礦燈房等散發(fā)粉塵和有害氣體的建筑物附近,種植滯塵性、抗毒性強的樹種,如臭椿等。主體工程計列有植被恢復與綠化投資,但未明確具體工程數(shù)量和種植方式。
從水土保持角度看,主體設計的植物措施布局、種植形式和樹草種選擇基本符合實際,能較好地滿足水土保持要求。但根據(jù)場地條件,主體設計的植物措施的樹種、數(shù)量和布局不甚合理,需要在林種設計、整地規(guī)格、種植方式等方面進行完善、優(yōu)化,并計算工程量。
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是對主體設計的延續(xù)和深化,從水土保持角度分析評價主體設計的水土保持工程和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主體工程,一方面是為了避免重復投資,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則是調(diào)查研究建設區(qū)域水土環(huán)境,科學分析評價主體設計的水土保持工程能否滿足水土保持需要,完善主體設計,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的質量,全面有效地防治工程建設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在方案中,科學合理地設計水土保持措施,是方案質量好壞和防治工程建設引起的水土流失的關鍵所在,其余部分都是為此目標服務。顯然,主體設計的水土保持分析評價僅僅是方案的“過程性”內(nèi)容——為措施設計提供基礎,但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不能深入分析主體設計,并進行科學評價,那么水土保持措施設計也難以做到科學、合理。為此,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組織相關專家和編寫人員,研究完善主體設計水土保持方案分析評價內(nèi)容、過程,在方案評審中強化主體設計分析評價的重要性,從而提高方案編寫質量和實用性,真正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避免工程建設引起的水土流失危害。
[1]GB 50433—2008,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guī)范[S].
[2]曾大林.開發(fā)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理念之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04(2):9-10.
[3]姜德文.開發(fā)建設項目主體工程設計的水土保持評價重點與修正意見[J].中國水土保持,2010(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