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云無心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里有許多“催情”秘方,傳統(tǒng)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情結使得它們到今天還頗具號召力。有趣的是,在西方也曾經(jīng)有許多類似的“催情食品”,而且許多“催情”依據(jù)還跟中國的不謀而合。
歐洲傳統(tǒng)醫(yī)學大師蓋倫對“催情”類食品作過系統(tǒng)論述。他認為,如果一種食物“熱”“濕”“脹氣”,那就具有催情功效。至于什么是“熱”“濕”“脹氣”,就像中國的“典籍”一樣,需要后人去揣摩。不過根據(jù)這種理論,辣椒可以催情壯陽,大概是因為能夠發(fā)“熱”。而其他的蔬菜,比如胡蘿卜、蘆筍、茴香、芥末、蕁麻,甚至豌豆,都曾被當成壯陽食物。
“以形補形”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重要理論之一。西方的傳統(tǒng)催情理論中也有這種理念。西方傳統(tǒng)壯陽食品大概首推牡蠣,其核心就在于形狀與女性生殖器相似。而一種叫做“曼德拉”的植物的根,因為像女性的大腿,也被賦予了“治療女性不育”的能力。胡蘿卜、洋蔥、鱷梨等,也因為各像一種與性有關的器官而成為催情食品。
“取類比象”的思路也產(chǎn)生了一些催情食品。石榴因為籽多,在中國經(jīng)常寓意“多子”而出現(xiàn)在畫中,而西方則直接把它歸類于“治療不孕”的食品。更有趣的是無花果,按照中國文字理解,“無花”應該是“危險”的,不過西方人也因為它蘊藏了很多的籽而給了它石榴的禮遇。
這種思路還導致了麻雀躺著中槍。希臘神話中有個愛神叫做阿芙羅狄忒,可能中國人更熟悉的是她在羅馬神話中的名字維納斯。這位女神手里捧著麻雀,所以古代歐洲人就認為麻雀具有催情的作用。吃麻雀,尤其是吃麻雀腦,也就成為一種時尚。如果照搬這種思路的話,中國的送子觀音成天拿著個插著柳枝的花瓶,那么柳枝泡水也就應該成為治療不孕的秘方了。
在人們對自然認識比較粗淺的時代,會認為那些不尋常地方生長的、長相奇特的、稀有的東西具有特別的功效。這個理論會產(chǎn)生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那就是一種在某一地方稀有的物種,在另一地方可能泛濫成災。比如土豆和紅薯直到16世紀才出現(xiàn)在歐洲,自然是“罕見”“奇特”的,加上它們的形狀,于是當仁不讓地成了“壯陽食物”。而胡蘿卜與蘆筍走進歐洲的時間大致在16世紀到18世紀。它們成為壯陽食品除了前面所說的“產(chǎn)生脹氣”——食物中膳食纖維的作用,跟牛奶的乳糖不耐受類似——“遠來的食物能壯陽”的理念也功不可沒。
古代歐洲還有一種重要的“催情”食物是蜂蜜,具體的“理論依據(jù)”不清楚。夫妻在新婚的一個月里,會喝蜂蜜酒來催情。效果如何不清楚,但是“蜜月”的說法由此而來。
自然界有各種各樣的動植物,其中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化學物質”。有一些化學物質或許真有刺激性欲或者增強性能力的作用。但是,傳統(tǒng)的那些“催情食品”往往都來自不靠譜的理論,并沒有可靠的實驗去驗證,“功效”主要來源于傳說與“相信”?,F(xiàn)代科學的進展,使得人們對于生育知識的了解更加深入,于是也就有許多愛好者拿現(xiàn)在科學的認識去解釋這些“傳統(tǒng)催情食物”。比如一氧化氮的作用導致了萬艾可的出現(xiàn),就有人去論證某種傳統(tǒng)催情食品中含有一氧化氮;因為牡蠣中含有較多的鋅,就有人去探討鋅與性欲的關系。這些“先射擊后畫靶”的研究,有時候也會得到一些“看起來有理”的解釋,不過真要深究起來,往往還是不靠譜的。
歐洲傳統(tǒng)的“催情”食品中,僅次于牡蠣的大概是西班牙斑蝥。它的有效成分是斑蝥素,來自一種水泡甲蟲。這種物質可以刺激生殖器,從而產(chǎn)生“壯陽”的感覺。不過,雖然它的確是“純天然”,但跟“無毒副作用”完全不搭邊,吃多了,它會導致腎衰竭以及胃腸道出血。如果因為它而受害,那才真的是“風流死了”。
不過,“壯陽”“催情”這一類的功效,心理因素占了很大成分。如果完全是安慰劑效應,那么頂多就是浪費了一些錢,如果考慮到“安慰劑效應”也是效應,甚至不能算浪費得很冤枉。只是,有很多宣稱“純天然無副作用”的此類產(chǎn)品,為了“有效”會偷偷加入藥物成分,那就比較危險了。